揭秘「洋垃圾」走私新動向:倒賣或騙取進口許可證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自2013年我國海關啟動針對「洋垃圾」走私的「綠籬」專項行動以來,相關違法犯罪行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由於境內龐大的需求和可觀的差價利潤,「洋垃圾」走私犯罪又採取更為隱蔽的手段,發展出新的走私路徑。海關、緝私等部門人員建議,要不斷加強國內綜合治理與國際協作力度,多管齊下打擊「洋垃圾」走私行為。

  「洋垃圾」走私三大隱蔽手段

  據海關總署緝私局統計,2013年和2014年,全國共查處走私廢物案件312起,查獲各種固體廢物143萬噸。其中,涉及禁止進口的固廢「洋垃圾」142起,查獲電子垃圾、廢礦渣、舊衣服等「洋垃圾」共25萬噸。

  據介紹,「綠籬」專項行動有兩個重點打擊對象:第一是打擊走私「國家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列名的廢礦渣、廢催化劑、廢輪胎、廢電池、電子垃圾等工業廢物以及舊服裝、建築垃圾、生活垃圾、醫療垃圾和危險廢物等;第二是打擊通過非設關地走私以及採用藏匿、偽報、利用他人許可證等方式通過設關地走私、海上偷運走私不符合環境控制標準的進口固體廢物。

  「綠籬」行動的成效和威懾力,得到了專家學者、合法的固廢經營企業乃至國際行業協會的一致認可。剖析「綠籬」行動中查處的案件可以看出,當前違法固體廢物和「洋垃圾」走私有以下幾種主要形式:

  ——弄虛作假,倒賣或騙取進口許可證。海關查辦案件時發現,在嚴格的監管之下,一些不具備加工資質和能力的企業通過騙取或利用他人許可證進口固體廢物,這是當前最主要的犯罪手法。兩年來,海關查獲此類刑事案件196起,查證涉案廢物114.95萬噸。

  ——以偽報、瞞報、夾藏等方式躲避海關監管。有企業在申報進口時偽報品名,將國家禁止入境的廢物偽報成與之外形類似的其他貨物,並提供虛假單證以逃避海關監管;有的在申報進口貨物時,夾藏國家禁止進口的「洋垃圾」。兩年來,海關共查獲此類案件78起,涉案廢物20.53萬噸。

  ——直接「繞關」走私「洋垃圾」。我國邊境線長,監管難度大。有不法分子直接繞越設關地,將我國禁止進口的廢物偷運入境。兩年來,海關共查獲此類案件62起,涉案廢物5.4萬噸。

  走私路線迂迴,監管難度增大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由於海關監管愈發嚴格,用貨櫃將整箱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直接運往我國內地的方式已不多見,不法分子更多地採取夾藏和中轉迂迴「繞關」入境的方式走私「洋垃圾」,作案手法越來越隱蔽。

  不法分子在夾藏「洋垃圾」入境時,往往採取外觀及性狀相似的貨物,如在限制進口的廢五金中夾藏禁止進口的電子垃圾、在廢塑料中夾藏廢輪胎切片等,造成檢查人員對其區分及定性具有客觀難度。同時還有一些企業將明令禁止進口的廢礦渣偽報為礦石,由於兩者屬於同一屬性,僅在礦物質含量方面有所區別,對海關現場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繞越設關地走私「洋垃圾」時,入境地隨著我國打擊力度加強而呈現從南向北迂迴轉移的態勢,有些甚至長途輾轉、跨越多個關區。廣州、大連、天津海關緝私局協作查獲的一起電子垃圾走私大案,走私團夥先通過香港貨運代理將「洋垃圾」發往朝鮮港口,拆櫃之後用散貨船運抵遼寧邊界外的公共錨地,再在遼寧非設關地偷運入境,最後等待時機通過海路或陸路運往廣東,先後在香港、朝鮮南浦、遼寧丹東、廣東汕頭等地迂迴。

  走私「洋垃圾」直接違反了聯合國旨在遏止越境轉移危險廢料,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料的《巴塞爾公約》,我國已加入該公約20多年。《巴塞爾公約》亞太協調中心的專家向半月談記者介紹說,「洋垃圾」走私中轉地,除了傳統的自由貿易港香港特別行政區外,越南也成為一個重要跳板,主要原因是越南政府對於部分以再出口為目的的危險廢物進口實施豁免,甚至存在怠於履行,甚至違反《巴塞爾公約》的情況。而且越中邊境線長、上貨點多,執法部門人防、物防、技防力量不足,難以完全封堵「洋垃圾」通過越南流入我國境內。

  加大綜合治理,增強國際協作

  業內人士建議,截斷「洋垃圾」走私鏈條,還需加大國內綜合治理力度,加強國際間協作。

  固體廢物進口涉及許可證管理、企業管理、進口環節實際監管、進口原料後續生產加工管理等諸多環節,打擊固廢走私離不開對非法流通渠道和交易市場的清理整頓,需要環保、檢驗檢疫、海關等多個部門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只有真正實現從源頭形成管理合力,完善監管機制,才能實現綜合治理。

  多地一線緝私部門負責人建議,海關內部應建立關區間風險信息交流通報機制,實現風險信息的收集、發布和綜合處置,及時預防和化解監管風險。同時應儘快建立海關、商務、工商、環保、檢驗檢疫等部門間的聯繫配合和信息共享機制,健全完善固體廢物進口和加工利用等管理環節的銜接機制,避免管理脫節或空白,規範統一各部門的執法標準,使執法結果能夠互認,同時適時聯合開展打擊治理「洋垃圾」走私專項行動。

  此外,由於國家間發展差異巨大,在控制「洋垃圾」越境轉移的問題上很多國家仍未達成共識,一些國家蓄意越境轉移危險廢物,一些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對危險廢物的危害認識不足。

  對此,海關相關負責人及《巴塞爾公約》亞太協調中心專家建議,我國應充分利用國際公約、國際執法合作、境外情報等手段和平臺,逐步實現把「洋垃圾」堵在境外的目標。此外還須強化與越南相關部門的執法合作,共同打擊走私,遏制中越邊境走私態勢;加強與香港海關合作,共同打擊從香港「轉口」、「拼櫃」向內地走私廢物的行為;與危險廢物主要來源國共同加強基礎數據、信息的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為執法行動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半月談記者 劉茁卉 賴雨晨 覃星星 袁慧晶)

相關焦點

  • 「洋垃圾」走私新動向調查:手段隱蔽路徑迂迴
    其中,涉及禁止進口的固廢「洋垃圾」142起,查獲電子垃圾、廢礦渣、舊衣服等共25萬噸。  據介紹,「綠籬」專項行動重點打擊兩個方面:第一是打擊走私「國家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列名的廢礦渣、廢催化劑、廢輪胎、廢電池、電子垃圾等工業廢物以及舊服裝、建築垃圾、生活垃圾、醫療垃圾和危險廢物等;第二是打擊通過非設關地走私以及採用藏匿、偽報、利用他人許可證等方式和通過設關地走私、海上偷運走私不符合環境控制標準的進口固體廢物。
  • 洋垃圾暴利鏈:走私手法花樣翻新 舊衣利潤有10倍(2)
    聚焦轉租許可證成洋垃圾走私主要手法為了規範進口洋垃圾的管理,我國對固體廢棄物的進口和處理採取許可證制度,也就形成了「指標」。雖然我國明確禁止轉讓固體廢物進口相關許可證,但事實上,由於許可證是緊缺資源,一些具有固體廢物進口資質的公司開始有償轉讓許可證。據海關人士介紹,所謂轉讓許可證其實就是雖然自己消納不了那麼多洋垃圾,但依然頂著許可證的「上限」進口,將洋垃圾入境後再轉給沒有許可證的企業或個人,從而讓這些無證者也得到了洋垃圾。這種租借許可證已經成為當前最主要的犯罪手法。
  • 4個走私團夥被端!廣州黃埔海關現場查扣「洋垃圾」240噸
    文/圖 羊城派記者 馬漢青 通訊員 濮宣12月19日凌晨,根據海關總署打擊「洋垃圾」走私「藍天2018」專項行動第五輪集中打擊的統一部署,在海關總署緝私局統一指揮,廣東分署緝私局的指導協調下截至目前,行動一舉打掉4個走私固體廢物犯罪團夥,抓獲犯罪嫌疑人5名,刑事立案5起,現場查扣廢礦渣、廢電腦機箱等240餘噸,查獲涉案單證一批,查證涉嫌走私進口固體廢物950多噸。
  • 廣州海關摧毀24個走私「洋垃圾」犯罪團夥 35人被抓
    (原標題:廣州海關摧毀 24個走私「洋垃圾」犯罪團夥)廣州海關緝私警察在順德某倉庫查獲的走私固體廢物廢鋁渣羊城晚報訊 14日,海關總署打響「藍天2018」專項行動第四輪集中收網行動。廣州海關摧毀24個走私「洋垃圾」犯罪團夥,立刑事案件24宗,抓獲犯罪嫌疑人35名,現場查扣涉嫌走私進境的廢鋁渣等固體廢物1600噸。黃埔海關打掉5個走私固體廢物犯罪團夥,共抓獲犯罪嫌疑人8名,刑事立案5起,行政立案49起。此次行動,廣州海關將打擊矛頭對準22個冒用他人許可證走私廢塑料、廢五金進境的犯罪團夥和2個以偽報品名方式走私廢鋁渣進境的犯罪團夥。
  • 廣東部署開展「藍天2020」專項行動 將洋垃圾拒於國門之外
    央廣網廣州2月26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陳琳 房建橋)按照海關總署黨委統一部署,近日廣東省內海關啟動為期一年的禁止洋垃圾入境「藍天2020」專項行動,重點打擊倒賣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貨運渠道偽報瞞報、夾藏走私、非設關地偷運等違規違法行為,將洋垃圾堅決拒於國門之外。
  • 廣州海關退運644噸走私「洋垃圾」
    這是近年來廣州海關退運「洋垃圾」數量最大的一次。據介紹,2018年6月12日,廣州海關隸屬番禺海關進行風險分析時,發現一票來自臺灣的「煉鐵促進劑」存在偽報品名風險。貨物剛剛運抵蓮花港報關,現場關員立即開櫃進行查驗。
  • 廣州海關退運走私「洋垃圾」220餘噸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10日從廣州海關獲悉,近日,廣州海關在廣東清遠港退運220餘噸禁止進口類固體廢物(俗稱「洋垃圾」)。此次退運的「洋垃圾」主要是廢電線、廢電子產品等,以「可回收利用的廢五金」名義申報進口,但經鑑定屬禁止進口類固體廢物。相關案件移交海關緝私部門立案處理後,法院進行了審理判決,並由海關依法責令相關責任人退運出境。
  • 中國官方:2020年底將實現「洋垃圾」零進口
    北京《經濟觀察報》報導,劉友賓說,2020年是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動固廢進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收官之年。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會同各有關部門和地區力爭2020年年底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全面完成各項改革任務。2017年4月18日,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國務院辦公廳於同年7月正式印發。此後,相關主管部門也多次發文要求禁止「洋垃圾」入境。 資料圖為走私進境的「洋垃圾」。
  • 廣州海關查獲兩起走私電子洋垃圾大案 涉案值超億
    原標題:廣州海關查獲兩起走私電子洋垃圾大案 涉案值超億   中新網廣州2月25日電 (唐貴江 關悅)廣州海關25日通報:2月23日凌晨,該關開展緝私專項行動,出動緝私警力近200人,在廣東廣州、深圳、清遠等地,打掉2個走私電子「洋垃圾」犯罪團夥,抓獲犯罪嫌疑人27名,初步查證涉嫌走私進境的電子垃圾
  • 海關總署黨委談打擊「洋垃圾」走私:把好國家門,管住自己人
    日前,天津海關開展「固廢清港」行動,將「洋垃圾」進行統一銷毀。張嘉文 攝中國紀檢監察報11月16日消息,9月14日清晨,海關總署打擊「洋垃圾」走私行動集中收網,全國共16個海關參戰,同時對重點涉案人員實施抓捕,對涉案公司場所開展搜查,對涉嫌走私入境的固體廢物存放場所及加工窩點進行查緝。
  • 「洋垃圾」變身「外貿服裝」 廣東小鎮日進400噸
    許多購物網站的消費者稱,自己經常喜歡去網上小店淘衣服,能買到真正的外貿尾貨那當然好,就怕遇上「洋垃圾」,那就太噁心了日前,重慶渝中區工商分局朝天門工商所在朝天門的一棟居民樓裡查獲涉嫌堆放銷售「洋垃圾」窩點兩處,共查獲進口二手服裝6600件。17日13時許,記者在哈爾濱市道裏區大安街3個胡同裡發現了50餘家隱秘的「洋垃圾服裝店」。
  • 全國固廢進口總量同比再減四成,2020年底將實現「洋垃圾」零進口
    劉友賓說,2020年是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動固廢進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收官之年。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會同各有關部門和地區力爭2020年年底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全面完成各項改革任務。2017年4月18日,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國務院辦公廳於同年7月正式印發。
  • 崇左一男子走私「洋垃圾」近20噸,被判罰金1萬元
    今年5月,走私分子從中越界河上偷運入境一批廢紗布19.74噸。該貨物被查獲後經專業機構鑑定,存在不同程度的黴變、汙染和損壞,屬於我國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近日,崇左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這起走私固體廢物案作出一審判決。
  • 全國首例涉「洋垃圾」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終審宣判
    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口一批「銅礦砂」,沒想到被海關發現貓膩,138.66噸銅汙泥被當場查獲。2020年12月25日上午10點,上海高院對這起廣泛關注的全國首例「洋垃圾」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作出二審判決,法院駁回郎溪華遠固體廢物處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遠公司)的上訴,維持原判。
  • 海關總署今晨開展2020年第二輪打擊「洋垃圾」走私集中行動
    今天(3日)早晨,海關總署統一指揮開展打擊「洋垃圾」走私第二輪集中行動,截至發稿時,多地海關緝私部門打掉涉嫌走私犯罪團夥26個,查證走私廢物42.5萬噸。截至目前,本次行動共打掉涉嫌走私犯罪團夥26個,抓獲犯罪嫌疑人61人,查證廢礦渣、廢五金等走私廢物42.5萬噸。據了解,通過近年來持續嚴密監管、高壓嚴打和綜合治理,海關禁止洋垃圾入境工作成效明顯。今年1—10月申報進口669萬噸,同比下降42.7%;偵辦的涉嫌走私廢物犯罪案件數逐年遞減。
  • 生態環境部正式公告:2021年1月1日起我國禁止以任何形式進口洋垃圾
    11月30日消息,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30日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聯合發布公告,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中國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按照邱啟文的說法,目前來看,2020年底前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勝利在望。
  • 全面禁止「洋垃圾」,中國說到做到
    走私入境的「洋垃圾」無論何時都要嚴厲打擊,但可作替代原料的固體廢物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在上世紀80年代的「短缺經濟」時期,部分進口固體廢物作為替代原料,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原材料供應嚴重不足的問題。但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通過國內生產與全球採購,各類原料可得到充分供應。
  • 警方查獲大批走私的舊衣服,看看你身上有沒有穿著這些「洋垃圾」
    近日,根據永嘉警方的通報,讓人們了解一個走私案,走私的什麼呢,不是別的,是舊衣服,有人從韓國釜山裝了300多噸的舊衣服想用船運到永嘉,這些舊衣服骯髒不堪,非常的臭,目前警方已經逮捕了負責運貨的幾名船員。
  • 醫學博士走私醫療洋垃圾 5萬買進百萬賣給醫院
    醫學博士走私淘汰醫療器械入境洋垃圾" src="https://nimg.ws.126.net/?揭秘/「洋垃圾」供應商否認走私「新通用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經國家相關部門批准註冊的企業,主營二手彩超、內窺鏡。公司位於中國香港新界,聯繫人,崔先生。
  • 洋垃圾拆解小作坊屢禁不止 汙染環境工人易患矽肺病
    治理「洋垃圾」拆解小作坊  聯合國一份關於中國電子垃圾的調查報告顯示,被稱為「電子垃圾拆解第一鎮」的廣東貴嶼,當地小作坊的拆解方法極易使拆解工人患上矽肺病,而拆解過程中產生的鉛和鋇還會對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汙染  十年來,為整合關停進口固體廢物拆解小作坊、逐步推行圈區管理,各地政府下了不少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