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9號,已亥豬年,正月十五,也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過元宵節不得不說的是小時候,到了晚上吃完湯圓和餃子晚飯,拿著上街趕集市場上買的燈籠,依稀記得那時候放上電池的晚上走在漆黑的路上音樂聲,一聽到無比的開心,和自己兒時的小夥伴比誰的燈籠最好看,可惜90後的我我們現在都已長大在外工作,成人的世界裡沒有太多家的溫暖,只有冬天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大家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嗎?
現在簡單的給大家說一下,漢文帝周勃,(前179—前157年)為慶祝,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也可以自行網上搜索一下,
說到夜裡出來遊玩在古代,沒有照明的情況下大多人都是早早的休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出自古代,那時候點蠟燭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加上天黑所以沒有人在外面遊玩。漢文帝周勃給古人找了一個樂趣所以大家還是很高興的,
古代逛元宵彩燈迷,大家都打著燈籠出來,在古代不發達時候比較封建,大多成親比較早在15歲左右就成親了,有很多父母也為兒女操碎了心,所以在元宵節晚上物色物色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前情人也是找情投意合的那當然是猜燈謎了,能猜出燈謎的在古代都是比較有學問的,所以更好的找到夫人的,所以正月十五也是最『正宗』中國的情人節,
最後大家出個燈謎,知道答案請在下方評論聰明的都有女朋友哦:兔子請老虎------
「此文章為面膜精的小九九(入駐一點號的媒體名稱)原創,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