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海高中2009~2010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考試高一歷史試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1、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這種經濟形態的特徵之一是 ( )
A 農民家庭手工業的產品基本用於自己消費 B 土地集中在地主階級手中
C 經濟作物在農業生產中佔主導地位 D 農民到市場出售農產品
2、古代的土地所有制結構包括 ( )
① 封建土地國有制 ② 地主土地私有制 ③ 自耕農土地私有制 ④ 君主土地私有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3、下列關於租佃契約方式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通過租佃方式進行土地經營,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產生了。
B 由於租佃契約的盛行,宋代租佃經營成為超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
C 租佃制下地主與佃農通過租佃契約形成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D 契約納租方式的確定,有利於佃農對地主依附關係的減弱
4、右圖所示之劍出土於甘肅靈臺,劍柄用青銅鑄成,劍身鐵質,
是我國現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之一。
該劍最早可能鑄造於( )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戰國
5、下列我國古代衣著織物的三種原料開始使用的先後順序是( )
A、絲、棉、麻 B、麻、棉、絲
C、絲、麻、棉 D、麻、絲、棉
6、官營手工業生產關係調整的原因有( )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 ②私營手工業的發展 ③官營手工業弊端叢生 ④僱募工匠的出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 , 典制六材。」這段材料主要說明了 ( )
A、官營手工技術水平高超 B、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
C、官營手工業分工細密 D、官營手工業代表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8、下列歷史現象中,最能體現明清時期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一項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傳入我國,並在一些地區廣泛種植
B、「湖廣熟,天下足」取代了「蘇湖熟,天下足」
C、蘇州絲織業「小戶」「聽大戶呼織」「即日受值」
D、貴金屬貨幣廣泛應用,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9、、「(明政府規定)政府以錢糧、銀兩或預先購好的絲料分發機戶,機戶織畢交官取酬。但錢糧往往每發後期(延誤時期),且多扣克,以剝削之餘,市積壓之料。」對材料的最準確的理解是( )
A、明政府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B、明朝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C、機戶沒有生產自主權 D、明政府組織機戶進行有序地生產
10、在19世紀上半期,歐洲流行著這樣的說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機)是英國人。」對這句話的準確理解是( )
①當時使用蒸汽機的都是英國人 ② 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都是英國發明的 ③ 當時的英國已廣泛使用蒸汽機 ④ 蒸汽機的出現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象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某史學家說,新航路開闢以來,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體系,既促進著全球的聯繫,又造成了「全球分裂」。這裡「全球分裂」是(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爭奪殖民霸權B.歐洲形成了兩個政治軍事集團
C.美蘇爭奪世界霸權格局形成D.歐美與亞非拉國家之間的鴻溝擴大
12、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的解說詞中寫道:17世紀的英國「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了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在下兩個世紀裡,它將傲視全球」。英國「搶佔了先機」和「傲視全球」的典型表現分別是( )
A、通過新航路的開闢,推動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B、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通過《航海條例》加強了海外貿易
C、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通過工業革命成為最發達的工業國
D、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確立了霸主和世界霸主地位。
13、一戰期間發展最快的民族工業部門在一戰結束後受打擊也最重,這主要說明( )
A、民族工業投資總量較小,規模較小 B、戰爭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密切相關
C、民族工業應重點發展重工業 D、帝國主義是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1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近代經歷了產生、初步發展、進一步發展的「三次高潮」,它的不同點是( )
A、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以輕工業為主
B、都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
C、一直受到中國反動政府的嚴厲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