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東南部的包郵省江浙滬,冬至不僅是個節氣,更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冬至時節,大家要吃象徵團圓的湯圓。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以用於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的,民間有「吃了湯圓又大一歲」之說。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一眨眼,還有十幾天就要冬至了,「至」謂之極致,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在上海人心中,冬至是十分重要的民俗節日,在風俗上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日,緣起於上古時的「臘祭」。冬至過後,白晝日益增長,陽氣開始回升。於是冬至被視為一年的開端。明代佛教著名《三藏法教》云:「冬至,則一陽初生,呂長之始。是日持齋修道,既能致福也。」大量的市民和遊客會在這個時候,聚集在充滿老城廂傳統氛圍的城隍廟,在繚繞升騰的香火中,寄託心中對新一年全新的期盼。
如今雖已是我國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但追溯歷史,上海這座城市的起源,是700多年前才開始形成的一個小縣城。被稱為上海發祥地的「老城廂」,則是當年城牆內外的一塊方圓之地。作為上海市內唯一一塊較為完整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風貌區,老城廂涵蓋了黃浦區豫園、文廟、董家渡等多個片區,改造、保護及已待拆的裡弄、石庫門,還有集中展示著上海傳統生活的方方面面。
喜歡淘舊書、買模型、打光碟的人們會去文廟,也是過去那個年代學生黨們念念不忘的樂事。這樣的舊書市場,老人們聚集在這裡翻舊書,學生們或家長們會來這裡考試或為自己正在苦讀孩子祈福燒香。但如今紅極一時的三手書市也不得不暫時關閉,不過文廟還是可以前去參觀的。
古老的城牆雖已基本拆除乾淨,但老西門、小東門、小南門等傳統稱謂,仍舊被保留了下來。豫園的南翔小籠、寧波湯糰、綠波廊茶樓,小東門的德興館、文廟的大富貴,都是一代人的記憶。傳統的本幫美食、小吃,提起老西門的燒烤、炸串,夢花街的餛飩,都是老上海人依然津津樂道的美食。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老城廂都是上海這座城市中最為特殊的存在,冬至期間來到這裡,景致、美食也最能體現本地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