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兩口子,都是清華大學畢業,教育孩子出奇的一一致,他們信奉嚴管就是厚愛。他們規定兒子需要在三秒內坐在兒童座椅上,平時從不給孩子看電視,除了學習時間不會給孩子玩電子產品。
一天除了睡覺的時間,安排滿滿當當。幾點學習、學哪一門課、幾點玩耍、玩到幾點,這都有著嚴格的時間規定。
兒子飲食上。不給他吃鹽,甜食也吃的少之又少,為了控制他的飲食,做飯都會用電子秤稱量,精確到克數,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
兒子直到現在,沒有吃過果凍,沒有吃過冰淇淋,沒有吃過巧克力,就連生日蛋糕也吃得少。
飲食上講究,來自兒子六個月時,吃的第一口輔食是大米粉,發現他身上起滿了疙瘩。
去兒童醫院檢查,孩子是過敏體質,告訴她,給孩子吃東西,要小心再小心。
沒辦法,她用小米做過渡,讓兒子慢慢適應大米。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多,但過敏體質依然嚴重。櫻桃過敏,吃巧克力過敏,吃冰淇淋過敏等等。
為了不讓孩子難受,母親在飲食上相當注意,既要保證孩子不過敏,還要確保每一頓飯都做到營養均衡。
偏偏遇到疼孫子的婆婆,她認為都是兒媳婦懷孕時太講究,這不吃,那不吃,營養不良,導致孩子先天身體素質不足。
她懷兒子時,啥都吃,冷熱吃,葷素吃,乾鮮吃,所有能端上飯桌上的食品都吃,孩子智商高,體質也好,被清華大學以體育特長生錄取。
早晚孫子爸媽在家,她躲在房間裡不出來,不忍心看孫子可憐的眼神。等白天她掌握孩子控制權,孫子想吃啥吃啥,想幹啥幹啥,隨便。
她也擔心孩子有過敏反應,一次少吃,沒有反應再吃,有反應立馬停止,等孩子爸媽回來看不出。
孫子也很配合,爸媽給甜食堅決不要,奶奶過後會彌補。就這樣,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好,過敏的食物越來越少。
爸媽以為是自己辦法有效,奶奶覺得自己招數有效,孩子變得越來越兩面派,表演功夫越來越深。
家裡養孩子的話語權,要婆媳坐在一起,達成共識,年輕人不能覺得自己讀書多,方法科學,獨佔話語權。
老年人不能犯經驗主義,動輒過去如何,以前怎麼樣,用自己的經歷代替科學的方法,以特殊排擠普遍。
婆媳共同掌握話語權,家庭和睦,孩子表裡如一,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