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智庫丨木木
「如果殺人犯和他們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家天彥呢,我們家天彥算什麼?」
「所以你認為怪李曉明的父母我們天彥就會回來是嗎?」
喪子、夫妻關係破裂、家庭關係陷入冰點,《我們與惡的距離》將現實的外衣赤裸裸地撕碎在觀眾面前。由賈靖雯、吳慷仁、溫升豪、陳妤等主演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至今已經更新至第六集,整部劇的豆瓣評分維持在極高的9.4分,其中搖擺不定的鏡頭畫面與充滿「暗黑感」的社會現實,將觀眾帶入了劇集凸顯的社會話題中:「犯人家屬是否應該被迫連坐?」、「受害者家屬與犯人家屬之間應該怎樣共處?」、「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者又應該被大眾怎樣認知?」
如果說,往常的國產現實劇集都是充滿溫暖和希望的暖色劇,那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是一部暗黑的現實題材劇集,人性的衝突、社會問題的交鋒,將觀眾的心全部揪起的同時,也悄然流露出一絲無可奈何之意。塑造暗黑感的現實劇集,究竟為何能夠獲得大眾的好評,又能為現實題材的劇集帶去怎樣的創作靈感?
多重家庭關係碰撞,黑暗現實直擊觀眾痛點
臺灣某個影院發生的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造成九人死亡,而這場無差別殺人事件也將劇中不同主角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形成了劇情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幾個家庭中,擁有不同立場的不同參與者之間的故事也因此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將鏡頭對準了曾經發生在臺灣的真實犯罪事件,也將「無差別殺人事件」作為反映劇中人物關係的多稜鏡,在這個多稜鏡下,劇中的人物關係仿佛多米諾骨牌一般轟然倒塌。
衝突和碰撞是現實主義劇集中至關重要一部分,也正是碰撞將現實劇集的劇情得以不斷推進,帶領觀眾在劇情中層層深入,剖析其中體現的社會問題。
這部劇同樣如此,整部劇都充滿了不同觀點間的碰撞與衝突,首先是在劇中夫妻關係陷入冰點的宋喬安(賈靜雯飾)和劉昭國(溫升豪飾)夫婦,在兒子劉天彥被害後,作為受害者家屬,是將傷痛塵封,還是試圖找到傷痛背後存在的深層原因,兩位主角圍繞這個觀點產生了激烈的碰撞:「你找到真相找到動機就不會有下一個受害者了」、「真相永遠只會怪我們的社會體制出了問題,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社會體制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是撕開傷口,還是埋藏傷口,便成為該劇的一個爭論焦點。
此外,幫李曉明辯護,賣力追尋李曉明殺人背後動機和心理變動的律師王赦與妻子之間也存在著不同觀點的碰撞:王赦對於維持犯人人權的堅持和對犯人的平等相待的態度,與妻子對於犯人的厭惡同樣成為劇中的一個交鋒點。
充滿喪感,充滿現實的暗黑感,是這部劇中呈現出的鮮明特色,也正是這一點讓該劇變得愈加真實。宋喬安在在劇中是事業型女強人,兒子遇害之後,她更加把自己包裹的像個刺蝟,用酗酒與冷漠面對家人,也因此引發女兒對她大喊:「你為什麼沒有和天彥一起死掉」。
「喪」成為了充斥在前四集中的關鍵詞,但是也成為了吸引觀眾,擊中觀眾內心痛點的關鍵。在劇集越發追求爽感和痛感的時代,《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將最能吸引觀眾的內容,將最殘酷的內容在劇集中不加掩飾地呈現,也因此能夠在諸多現實劇集中突出重圍。
爽感、高能、諷刺,「暗黑系」韓劇上演花式反轉
與豆瓣評分達到9.4分高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相同,近期熱播的暗黑現實題材韓劇的豆瓣評分同樣處於優秀水準之上,在KBS熱播的《囚犯醫生》和tvN熱播的《自白》分別獲得豆瓣評分9.1分和8.7分,兩部「暗黑風」高分劇集將衝突、碰撞、反轉運用地淋漓盡致。
曾經在《天空之城》中貢獻精彩對手戲的「車教授」金炳哲、「姜醫生」崔元英在《囚犯醫生》劇中再度聯手,金炳哲飾演的家族力量雄厚的監獄科長善閔植與崔元英飾演的泰江集團的有力接班人李宰俊,在劇中與南宮珉飾演的男主羅以濟展開對抗。男主作為曾經被冤入獄的泰江醫院急診醫學中心精英,在劇中與善閔植和李宰俊上演了一輪接一輪的正面衝突和碰撞。
而由李俊昊、劉在明、南琪愛、申賢彬等主演的《自白》中,李俊昊在劇中飾演的崔度賢律師與辯護犯人韓宗久之間的多次過招,以及劇中的「案中案」、「連環案」的呈現,將觀眾的注意力緊緊吸引在劇情中。
美劇風、高能反轉已經成為了「暗黑系」韓劇的標籤,這兩部劇同樣如此,將高能反轉運用的極為充分,劇中的反轉可以說層出不窮。
《囚犯醫生》中,善閔植與羅以濟在每兩集便會進行一輪兵刃相接的對抗,關於「監獄之王」的權利爭奪更是反轉不斷。在《自白》近期更新劇情中,圍繞韓宗久一案掀起劇情的不斷反轉。
另外,暗黑手法下對於社會現實問題的揭露和批判是兩部劇的內容核心,同樣是劇情能夠最終吸引觀眾的關鍵。
《囚犯醫生》以韓國存在的「刑期中止執行制度」為中心,將韓國監獄中存在的監獄醫生與韓國財團勾結的現象用戲劇化的手法表現出來,以諷刺的表現手法將監獄中利益的暗潮湧動表達出來。而《自白》則是聚焦刑法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則,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案件,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就同一事實再行起訴和受理。將冤假錯案發生後,再次審理過程中面對的困境刻畫出來。
暗黑爽劇之血能輸入國產暖劇嗎?
縱觀近期頻頻掀起熱潮的「暗黑系」高分臺劇和韓劇,「高能」、「反轉」、「現實」都是可以為他們貼上的標籤,從中可以看到他們對於時下觀眾觀劇痛點的熟悉掌握,那麼「暗黑」和「喪」又能否為從去年開始掀起的現實劇集浪潮帶一些新啟示?
一方面,「喪」和「黑暗感」在現在愈發豐富的劇集類型中,已經成為了大眾喜愛的新鮮的劇集血液,也日益上升為觀眾評判劇集真實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從早期的職場喪劇《未生》,到警察劇《Live》,再到國產原生家庭劇集《都挺好》,其中時常出現的充滿「喪」感或者充滿「黑暗感」的鏡頭畫面,在眾多同質化的「暖劇」中,反而能夠另闢蹊徑地擊中觀眾痛點,通過撕破現實生活的外衣,讓觀眾可以真正切身體會到生活的重量,同時也成為劇集能夠吸引觀眾追下去的動因。
另一方面,「生死七分鐘,黃金前三集」已然成為現在觀眾觀劇的定律,這個黃金定律在這幾部「暗黑系」劇集中同樣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首集的前十分鐘便丟出懸念,調動觀眾觀劇興趣成為「暗黑系」劇集的一大特色,《我們與惡的距離》首集開場便上演「潑糞門」,《自白》首集前五分鐘便發現拋屍現場,《囚犯醫生》同樣在首集便將男主在獄中與犯人交鋒的畫面放出。從國產現實題材劇集的拍攝手法來看,劇情前期存在的吸引力仍然較弱,《大江大河》《都挺好》開場長篇幅的鋪陳在現在的觀眾看來,則是有些略顯冗長。
「暗黑系」現實劇集,在剖析社會問題的同時,將整部劇的氛圍、劇情變得更為深沉,同時不失爽感,最終能夠使其在諸多劇集脫穎而出中成為一股小眾新勢力。對於國產劇集而言,在臺播劇集「暖系」當道的同時,嘗試在網絡平臺劇集中融入不同的內容風格,也將是一種未嘗不可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