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分享生活的靈感 Voicer 收錄於話題#大人玩具櫃13個
或許你常用她們當聊天表情,卻叫不出任何一隻的名字。或許你小時候看過,只覺得她們五顏六色、嘰嘰喳喳……
全球有1.5億家庭收看過《飛天小女警》,但99%的人都徹頭徹尾地誤解了這個故事。開播25年過去了,被刻板地當作是甜美可愛的千禧年美少女,依然是這3位超級英雄逃不掉的宿命。
她們沒有翅膀,也不帶任何飛行器,卻能隨時隨地以光速飛去任何地方。
小小的個子暗藏超強體力,眼睛會放雷射,手裡隨時可以發射能量球,擁有超遠聽力,在一定限度內刀槍不入,甚至不用任何裝備就能在太空中生存……
小女警的精神就是永不認輸,沒在怕的��
只有長大了我們才會知道,她們可愛嬌俏的「女團既視感」,原來只是糖衣炮彈——世上就沒有她們打不贏的對手。
看似頂天立地的美少女戰士,仍然需要夜禮服假面適時幫助一把,而這三位用拳腳擺平一切、專治各種不服的狠角色,幾乎是我們小時候所能想像到的最獨立強大的女孩代表。
劇中反派造型其實非常成人風格
即便是一個心智成熟的大人,刷完1998年到2005年之間製作的6季78集,你也會被其中千奇百怪的黑暗勢力、充滿隱喻的複雜人性、性別權利問題……驚到目瞪口呆。
小孩到底做錯了什麼,放了學還要看如此硬核的東西??
《飛天小女警》中的「女權搶劫犯」和「變裝搶劫犯」
披著兒童動畫的活潑外衣,這部伏筆重重、尺度越看越驚人的「卡通Cult片」,就這樣誤打誤撞地成為了千禧年流行文化「關鍵元素」之一。
如果你看過《飛天小女警》,這次我們將徹底顛覆你的童年記憶。
而如果你沒看過,透過這篇冷知識點各、個、擊、破的考古解析,你會感慨之前當她們只是三個甜美可愛的Gif表情包,真是失敬了……
史上最低齡超級英雄
從左至右的三位小女警,依次是毛毛(Buttercup)、泡泡(Bubbles)和花花(Blossom)。以防有沒看過的朋友,我們先來個快速科普吧!
Blossom
大姐花花是三人組裡最成熟鎮定的領導者,缺點是難以取悅、偶爾有點傲慢,以及和全世界所有領導一樣——總是忍不住過度分析一切事物。
在和壞人作戰的時候,只有她擁有「冷凍呼吸」(Ice-Breathe)的特殊能力。
Bubbles
二姐泡泡是個純真可愛的金髮妞,不過有時候也會太過純真而顯得笨笨的。這位擅長自憐自哀的drama queen,傷心和生氣時都會非常失控。
但是,三人組中只有她懂得和小動物溝通,還會說西班牙語,以及發射「超聲波」(Sonic Scream)。
Buttercup
三妹毛毛是小女警裡唯一的短髮Tomboy,也是爭議漩渦的中心。
生性叛逆的她,長了一張卡通人物少見的厭世臉,討厭一切公主風的東西,常常發表兩句社會味十足的辛辣觀點,在幼兒觀眾普遍分不清她是男是女的同時,她反而在千禧年收穫了大批青少年粉絲。
「打掃到底有啥意義呢?反正還是會變亂變髒的」��
毛毛除了會捲舌頭之外,並沒有像兩個姐姐一樣的獨門超能力,不過她的物理攻擊力是最強的(說白了也就是拳打腳踢)��
但是,飛天小女警可不是什麼邊戀愛邊打怪的美少女,相反可能是史上年紀最小、學歷最低的超級英雄。
在偵破銀行搶劫案、火場救援、對付外來怪獸之餘,她們是三個不想起床、懶得上學、容易走神的幼兒園小朋友。
三個矮矮小小的學齡前兒童,是怎麼擁有守護整座城市的超能力的?這還得從一個搞科研的單身男子,試圖在實驗室裡人工合成嬰兒說起。
飛天小女警是如何誕生的?這段來龍去脈每集片頭都要放一次
大概類似「女孩是水做的」吧,19世紀西方童謠《What Are Little Boys Made Of》裡認為,小女孩是用「糖、香料和一切美好的味道」做成的。
於是,小女警們的爸爸——尤教授就用這三種原料進行DIY,誰知一個手滑摻入了神秘化學物X,三個小女孩意外成為了各懷絕技的超級英雄!✨
又當爸爸又當媽媽的溫柔尤教授
偶然的一場實驗事故,不僅為尤教授帶來三個來去如風的超能力女兒,還成了整個城市除暴安良的大救星。
每次出現犯罪事件,無論小女警們在家還是在幼兒園,市長都會立刻打專屬熱線通知她們。
閃電般出洞的小女警們從來不讓警方失望,無論對方是什麼牛鬼蛇神,她們總能合力把壞人打得滿地找牙,然後再扔進監獄。
英雄不是絕對的善,壞蛋也不是絕對的惡。每個人都有好的本性和壞的本性,全看你怎麼選擇。
雖然在幼兒園裡看起來只是傻乎乎的小朋友,但小女警們可不僅僅是四肢發達而已,她們對好人和壞人的成熟認知,甚至超過了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大人。
長大才看懂的女性主義
在激進的1970、1980年代到來之前,女孩們不被允許參加美式足球之類的「傳統男性運動」。等到她們終於上了場,又被嘲笑為「粉撲組」(Powder puff)。
飛天小女警的英文名,就在這個充滿歧視意味的詞語上巧妙一改,成為「Powerpuff Girls」,是個相當漂亮的回擊。
2020年,依然有無數女孩成長在種種無形的打壓之下。相比起來,1990年代的飛天小女警們,反而置身於一種近乎理想的家庭環境中:
單身的尤教授既當爸爸又當媽媽,從做飯到打掃全包攬,三個遇到緊急情況就光速飛行的女兒,反而總把維護城市治安放在絕對優先級……
性別不是決定分工的因素,能力到底有多大才是。
爸爸主導在外面賺錢養家的「大事業」,媽媽負責做家務、帶孩子的陳詞濫調,在《飛天小女警》裡就被毫不留情地推翻了。整部動畫用誇張幽默的方式,粉碎了長久以來對於男女社會角色的偏見。
另一個耐心尋味的細節是,劇中那位昏庸的市長先生治理城市毫無主見,甚至會因為貪吃糖果而讓出市長的職位,好在他身旁那位從不露臉的秘書貝倫小姐,總能為他出謀劃策,化險為夷。
貝倫小姐永遠穿著凸顯曲線的紅色緊身套裝,紅色的捲髮蓬鬆地披下來,長達6季的劇情裡,她不止一次在關鍵時刻貢獻智慧,我們卻永遠無法得知,她到底長什麼樣子。
1998年的繪製圖樣上特別強調,貝倫小姐不能露臉
如果你也曾在被男性完全主導的行業裡工作過,或許會對如此黑色幽默的設定感同身受:
即使你足夠努力、足夠敬業,在當權者的選擇性忽視之下,你在一間辦公室裡究竟做了些什麼,或許也遠遠比不上你胸部有多大、腿有多長,來得讓人印象深刻。
一位直男的「熱血少女夢」
飛天小女警們真正的爸爸:Craig McCracken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這樣一部處處弘揚girl power的動畫,背後的創造者竟然是個從小就很崇拜超人的熱血大男孩。
早在動畫師Craig McCracken還是個青少年時,三個小女警最早的雛形,就被他歪歪扭扭地畫在了他送給哥哥的生日卡片上。��
生日卡片上的小女警雛形
鮮為人知的是,小女警們佔據了足足半張臉的閃亮大眼睛,是有真實靈感來源的——1950年代的女畫家Margaret Keane的作品。
Keane畫中的主角總有一雙超乎比例的巨大眼睛,沉默的目光裡藏著似有似無的秘密和掙扎。
這個不擅長和世界溝通的女人,喜歡躲在地下室埋頭畫畫,作品一度被丈夫冠上他的名字在外面招搖撞騙、名聲大噪,經過漫長的法律鬥爭才最終奪回了自己的作品。
年輕的Craig弱化了Keane畫作裡的悲傷意味,卻把這份堅定的感覺留在了小女警的眼中,讓她們無論面對什麼艱難危險,都不會輕易迷失自我。
1998年的《飛天小女警》繪製細節
到了大學時期,三個小女警的故事逐漸在Craig心裡成熟完整,他為她們取名為「The Whoopass Girls」,源自街頭打架的硬核粗話「open up a can of whoop-ass」,意思就是痛扁一頓。
而小女警最初的形象,也的確像極了三位面露兇光的職業打手,透著一股在卡通女明星裡非常少有的「不好惹」。
當23歲的Craig鼓起勇氣,把這三個「痛扁女孩」的企劃案交給卡通頻道時,並沒有立即得到製作成動畫的機會。
作為面向兒童的電視臺,對這樣一部離經叛道的作品有太多顧慮,首先就是這個充滿暴力色彩的名字。
1995年的試播短片
和許多處於起步階段的創意人一樣,Craig難免要做出種種讓步。
他為小女警們改名為「Powerpuff Girls」,並讓她們的神情看起來少了些銳利的攻擊性、多了點討好大眾的甜美可愛。1995年,這個故事終於在《What A Cartoon!》中得到試播一集短片的機會——這是個用於孵化新動畫的「選秀欄目」,反響好的才有成為劇集的可能。
當然,不屈不撓的Craig,最終讓《飛天小女警》在1998年開始獨立播出,並在首播當年就衝上了收視冠軍,伴隨著花花、泡泡、毛毛的周邊狂銷,它很快就成為了世紀末最最成功的動畫劇集。
披著動畫外皮的Cult神作
《飛天小女警》「張牙舞爪」的人物圖譜
不同於《芝麻街》式寓教於樂的兒童節目,《飛天小女警》混合了街頭熱血畫風和各種堪稱刺激的邪典元素,鐵桿觀眾並不局限在兒童群體。但也正因如此,它的恐怖暴力橋段、成人化的視覺設計,一度大量遭遇家長的投訴。
即使是三位小女警本身的設定,也完全不是什麼好好上學的「乖乖女」。
原本在第4季第11集裡,三姐妹在平行世界裡的邪惡版本「The Powerpunk Girls」將會登場,分別名為Berserk、Brat和Brute,由於製作團隊當時一心撲在電影版上,才最終胎死腹中。
「The Powerpunk Girls」
另外一個超級惡趣味的橋段發生在第5季,無所不能的三位小女警把時間撥快,一瞬間變成穿著露臍性感上衣、手拿千禧年翻蓋水晶手機、畫著《賤女孩》同款妝容的高校少女。
正值青春期的她們,任性地把城市安危拋在了腦後,和三個名為「粗暴小子」(Rowdyruff boys)的男孩談情說愛,至今在網上還有無數圍繞飛天小女警和粗暴小子打造各種CP的同人文……
粗暴小子手中的雜誌影射的是《男人裝》(FHM)
哦~原來這個笑點是為我設置的,小孩get不到也沒關係,我希望大人收看時有這樣的心情。這部劇不只是為孩子而準備的,也為我們自己。
也正因為Craig本人就是個擁有童心的「古怪大人」,他的創作初衷就是打造一部大人和小孩可以接收到不同信息的動畫。
小孩大可以當這是一部懲惡揚善、充滿超能力的可愛陪伴,而大人則可以一眼發現故事裡的種種「夾帶私貨」——職場黑色幽默、成人雜誌、對社會的諷刺,樂在挖掘其中各種流行文化的埋梗。
可惜的是,隨著和卡通頻道的創意分歧不斷加深,一手帶三位飛天小女警來到世界的Craig,在2004年就像時裝界的Martin Margiela一樣頭也不回地徹底離開了自己的項目,再無任何瓜葛。
與此同時,這部外在很甜、內核很酷的先鋒動畫,開始墜入商業操作和政治正確的深淵裡。
日本版《飛天小女警Z》
2006年,日本東映動畫迎來50周年,買來《飛天小女警》的版權,由一手創造出《聰明的一休》的元老石黑育擔任監督,最終卻弄成了一部典型的魔法少女戀愛番《飛天小女警Z》,傻眼的美版粉絲甚至拒絕承認它和原本的故事有任何關係。
2017年重啟版《飛天小女警》
時隔10年,動畫再次重啟。除了順應視覺潮流,讓人物形象更加扁平色塊化,製作團隊害怕因為全白人陣容而受到攻擊,臨時塞進來一位全新的黑人小女警Bliss,並讓她穩坐C位,拼命加戲。
讓Bliss憑空成為帶領小女警們的大姐姐,早已背離了Craig時代的最初設定。動畫還是那部動畫,小女警卻不再是我們記憶裡那三個有血有肉、天不怕地不怕的霹靂小女孩。
而這或許也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和《飛天小女警》說再見的時候了。
��
❤️
��
「一天又平安地過去了,
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努力!」
這是每集片尾都會出現的臺詞,
也是只有千禧一代才會懂的聲音記憶。
儘管今天我們都長大了,
也早就不看《飛天小女警》了,
但有她們三個陪伴過的童年,
從她們身上得到的勇氣和衝勁,
是始終埋在心裡的寶藏。
不必有多甜美可愛,
不必事事聽話懂事,
不必打扮得符合「女孩標準」,
一樣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原標題:《甜美可愛,是25年來我們對飛天小女警最大的誤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