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內伶仃島「島主」、「猴王」李冠群:守住這份孤獨
李冠群餵起「在編」的猴群,就很開心。
從南山蛇口漁人碼頭乘快艇出發,大約半小時後就踏上了內伶仃島。上得島來,再驅車20分鐘,終於來到了李冠群工作的地方。
一見李冠群回來,「來福」熱情地迎了上來。「來福」是一隻黃色的狗,幾年前被丟棄在島上,眼望著過往的船隻,孤獨地在海灘上徘徊。島上的人想打了它來吃,是李冠群收養了它。從此,「來福」只認李冠群,生了小崽在山上,也拖了他去抱回來。
年過五旬的李冠群,如今是內伶仃島「島主」,島上的鳥獸草木蟲魚都由他負責看管。提及守島的時日,李冠群坦言常會感到孤獨,但他寧願「永遠守住這份孤獨」。因為,在蔚藍的大海上,覆蓋著山巒與疊翠、棲居著獼猴與蟒蛇的內伶仃島,是未來子孫們仍可親近的「淨土」。
■人物檔案
李冠群,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內伶仃島管理站站長。1984年,作為第一代馴猴人登上內伶仃島,後因身體狀況離開,轉而保護「紅樹林」。2010年,再次登島。
李冠群說,是獼猴和島上的一草一木讓他最終選擇留下。
「在編」的獼猴
一說起獼猴,李冠群就滔滔不絕起來:「我的這群猴子是『在編』的。」
地處南國邊陲的深圳開始入冬了。不過,離深圳約9公裡的內伶仃島上,依舊是蝴蝶翻飛、叢林疊翠。
內伶仃島位於內伶仃島—福田自然保護區內。始建於1984年的保護區,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9.22平方公裡。其中,內伶仃島面積5.54平方公裡,漲潮時4.84平方公裡。
內伶仃島四面環海,位於珠江口伶仃洋東側,地處深圳、珠海、香港、澳門四城市之間,島上最高峰尖峰山海拔340.9米。全島植物種類繁多,有維管植物619種,保存著較完好的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散布島上的,除了白桂木、野生荔枝等早已不常見的植物,還有獼猴、水獺、穿山甲、黑耳鳶、蟒蛇、虎紋蛙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年過五旬的李冠群,如今是內伶仃島「島主」,島上的鳥獸草木蟲魚都由他負責看管。提及守島的時日,李冠群坦言常會感到孤獨,但他寧願「永遠守住這份孤獨」。因為,在蔚藍的大海上,覆蓋著山巒與疊翠、棲居著獼猴與蟒蛇的內伶仃島,是未來子孫們仍可親近的「淨土」。
如今島上共有獼猴16群1120多隻。一上島,李冠群就張羅著去看他的「猴子猴孫」。提起其它話題,李冠群的回答總是簡潔、緩慢,但一說起獼猴,不等提問,就滔滔不絕起來:「我的這群猴子是『在編』的。」
李冠群說的這群「在編」獼猴,棲居在離工作站數分鐘路程的山上,那是29年前他一隻只從山頂引下來的。彼時的內伶仃島,剛剛建立自然保護區,急需讓各界了解獼猴的存在,以獲取更多的支持。「獼猴就這樣『吃了納稅人的錢』。」
但獼猴和人完全是「敵對」的關係,島上的人總是打了獼猴來吃,獼猴則遠遠避開人群,「能有多遠,就走多遠」。聽到有人上島來「馴養」獼猴,一位老漁民嘲笑他是「痴人說夢」。如今,老漁民已經故去,埋骨島上,這群獼猴卻和李冠群成了「朋友」。
不等李冠群走到山腳,數十隻大大小小的獼猴已經迎了上來。見到有陌生人來訪,他們絲毫沒有緊張的感覺,在山道上快樂地追逐、嬉戲。看到李冠群提著的食物,調皮的猴子更是直接上來就「搶」。
李冠群顯然對這些已經嫻熟於心,他抓了一把玉米,兩三隻猴子便從他的手心直接取食。他向記者傳授餵食技巧——如何避免被獼猴尖利的指甲抓破手掌。
李冠群對獼猴的語言也極為精通。一隻獼猴忽然叫了幾聲,李冠群解釋:「這是說它吃完了,讓我再給它。如果叫急促的短音『哦』『哦』,就是危險的信號,要招呼猴群馬上跑。要是長音,就是看到有好吃的,自己又不敢,招呼同伴。」
20餘只獼猴看起來好像只是大小的區別,李冠群對它們的習性和關係卻了如指掌,更懂得獼猴的「江湖」。「看,這隻嘴被打裂的是猴王,前兩天嘴還是好的,是爭猴王打的;這只是『王后』,有好東西它可以跟猴王一起吃。那隻母猴絕不是這隻小猴的媽媽,你看,有了危險它就自己跑了。」
李冠群說,獼猴雖是母系氏族社會,「做官」的卻是公猴。公猴長到三四歲便被趕出原來的猴群,以後無論怎樣想要回來都會被合力趕走。獼猴群中,「做王」的都是其它群落來的公猴,要靠著爭鬥才能坐上「王位」。「但光憑打架厲害也是不行的,還要得『民心』,公猴再厲害,能打得過一群母猴?」
「不過,再得『民心』的猴王最多也只能『做四年官』。」李冠群說,這和趕走成年小猴的原因一樣——「優生優育」。獼猴群中,晚景最悽涼的莫過於曾經做過猴王的獼猴,那些未做猴王的獼猴即使流浪在山野之間也會有「朋友」,但做過猴王的只會孤獨死去。
年過五旬的李冠群,如今是內伶仃島「島主」,島上的鳥獸草木蟲魚都由他負責看管。提及守島的時日,李冠群坦言常會感到孤獨,但他寧願「永遠守住這份孤獨」。因為,在蔚藍的大海上,覆蓋著山巒與疊翠、棲居著獼猴與蟒蛇的內伶仃島,是未來子孫們仍可親近的「淨土」。
冬天被壓死的蛇
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發現了已經風乾的蛇的屍體。李冠群至今想來仍覺得可怕:「死的不是它,就是我了。」
建立自然保護區之初,李冠群就來到了島上,那是裁軍的前一年。那一年,島上駐紮的數百名士兵悉數退出,僅留下不到20人。時移世易,曾經的營房如今已是遍生蒼苔,掩映於高樹青草之中,只有牆上的標語顯示著曾有過人的足跡。
2010年,因為原來的站長工作變動,李冠群再次回到了內伶仃島,成為管理站站長。如今的管理站雖然條件仍有限,沒有網絡,只能在晚上發幾個小時電,但已經有了十多名工作人員,新修了辦公和住宿區,還有專人做飯。
但李冠群初來島上的那4年,條件極為艱苦,用他的話來說:「那時候呆1年,我現在能呆5年。」彼時,獼猴全都呆在山頂,見到人就跑。原本住在部隊營部的李冠群,搬到了山腳下軍隊修建的小碉堡裡。沒有床鋪,只能用木棍和雜草鋪起來。
有一年冬天,李冠群壓死了一條蛇,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發現了已經風乾的蛇的屍體。至今想來,李冠群仍覺得可怕:「死的不是它,就是我了。」
如今,每周二和周五都會有一班船來到島上。因為沒有冰箱,蔬菜一般只能供應兩天。李冠群每個月有一半的日子呆在島上,遇到大風大浪,可能要連續呆一個多星期。前年大運會,李冠群更是在島上連續呆了28天。但比起李冠群初上島的日子,現在已經是天壤之別。那時,李冠群常常是一大早帶著一把鐮刀、一壺水、4個饅頭就上了山,一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到山腳的「住處」。最初每次上山前,李冠群還要提前和部隊打招呼,「別讓他們把我當獼猴打了」。
因為沒有來往船隻,最長的一次,李冠群幾乎呆了半年都沒有下島。沒有米了,他要請島上的部隊拍電報發到珠海,再由珠海打電話到深圳通知人送過來。蔬菜更是別想,只能吃蘿蔔乾。為此,李冠群得了極嚴重的胃病。
物質的艱難只是一個方面。1984年,李冠群的小孩剛出生,孤獨和對兒子的思念讓他承受著極大的痛苦。李冠群坦言,自己很多次都想不幹了,「但你不幹,總得有人幹。看著獼猴一天天變化,我和它們感情很深,更是捨不得。」
最終,李冠群在島上呆了4年,幾乎用腳步丈量了島上的每一寸土地。李冠群直言,「都走怕了」。
直到1988年,李冠群因為一次嚴重的感冒缺乏治療,加上胃病,身體狀況變差,才離島上岸前往福田紅樹林管理站工作。在紅樹林那些年,李冠群繼續著用腳步丈量海岸、保護飛鳥的生涯。
吃了羊的蟒蛇
有一次為了打牙祭,運了一頭羊上島,還沒來得及宰殺就被一條蟒蛇吃掉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就抬了蟒蛇上山放生,沒有絲毫猶豫。
2010年重新回到島上的李冠群,不用再每天爬到山頂去馴猴了。在他離島的那一年,這群獼猴已經不再怕人,經常竄到山腳下找吃的。其間,李冠群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島上看看他的「猴子猴孫」。
如今,有10來個同事和李冠群一起守護著內伶仃島。隨著保護程度的升級,李冠群和同事要做的工作更多——防火、防盜是兩項最重要的工作。
島上只有一條環山路,那是1954年守島部隊修建的。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這條約18公裡的土路一直沿用至今——只有極個別的地方因為過於陡峭鋪上了水泥。
因為人手有限,李冠群和同事每天除了要巡山,還要承擔看守碼頭、發電、做飯、開車、招待等多項工作,每一個人都是多面手。以至於一上島,李冠群就說:「多寫寫我的這些兄弟,不要寫我,他們太辛苦了。」
因為需要安排休假,島上又365天不能離人,每天能夠調用的人手只有8個。每天他們都要沿著環島山路走兩圈,叮囑漁民和上島的人注意防火,更要防止偷獵者上島。此前,李冠群試著申請電動車上島,以減輕大家的辛苦。但路況太差,不到一個月車就不能再騎了。「我和大家說,心態要好,就當鍛鍊身體了。」
李冠群說,島上的山龜極為珍貴,是偷獵者覬覦的目標。因為島上四面環海,駕一艘小船他們就能輕易上島,藏於山林。捕獵者在山上挖個大坑,放些臭肉,山龜覓食掉進去就爬不出來。「有一回,我們一次填了二十多個坑。」
雖然條件艱苦,但時日長久,李冠群和他的同事對島上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為了打牙祭,他們運了一頭羊上來,還沒來得及宰殺就被一條蟒蛇吃掉了。蟒蛇吃了幾十斤的羊,困在了羊圈不能動彈。提及蟒蛇最終的去向,李冠群和同事說,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就抬了蟒蛇上山放生,言語間沒有絲毫的猶豫。
匆匆上島的人總願把島上當成是世外桃源,感嘆住在島上連壽命都會更長。但李冠群說,在島上的日子,最難忍的是孤獨。「怎麼可能活得更長,太孤獨,總是會鬱悶,脾氣也大。」
李冠群更擔心有一天他的10來個同事幹不下去了,要離島。所以,招聘新人的時候,他總是儘量讓他們夫妻倆人一起上島。
返程的時候,站在沙灘上,李冠群看著滿目的青山感嘆,保護這樣一個小島需要數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時間,但毀壞太容易了,或許只需短短數年甚至數月。李冠群說,最初的那幾年,是獼猴和島上的一草一木讓他最終選擇留下。如今,他希望永遠守住這份孤獨。
策劃/統籌:呂冰冰 楊磊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