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衣缽的傳人:加洛林時期的「歐洲復興」(上)

2020-12-15 騰訊網

前言:

歸功於墨洛溫王朝末代"懶王"的"政績"和宮相查理•馬特的政績,查理•馬特的兒子丕平開創了加洛林王朝,將墨洛溫末代國王送到了修道院。在封建制度日趨發展的基礎上,加洛林的國王能夠有效掌控更多土地,得到更多宣誓效忠的附庸,獲得更優質的軍事力量。憑藉這些,查理曼開創了加洛林帝國,讓教皇看到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希望。

儘管對於"加洛林文藝復興"的稱呼是否正確存在爭議,但是在查理曼到虔誠者路易統治期間,加洛林王朝的文化發展有很大進步,軍事卓有成效,政治秩序相對穩定,可稱之為羅馬帝國崩潰後的歐洲復興時期。

(一)

之所以加洛林王朝的發展是泛歐洲性質的復興,是因為王國的版圖得到了極大擴張。得益於查理•馬特的採邑制改革,向領主服軍役成為了附庸的義務,一支忠誠度提高的軍隊被建立起來。並且他於732年在普瓦提埃將阿拉伯人趕回了庇里牛斯山以南,捍衛了法蘭克王國核心地區的安全,封建採邑制能夠順利地發展。

到了查理•馬特的兒子、愛子丕平的時代,丕平才能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謀求在義大利的利益。他向倫巴第人發難,因為倫巴第人威脅了教皇的生存,而教皇已經成為了丕平的盟友。第一次對倫巴第人的遠徵發生於754年,第二次是756年。最後由查理曼於774年在帕維亞俘獲了國王迪西德裡厄斯,奪取了他的義大利王冠,戴在自己頭上。

在西南的西班牙方向,丕平在759年從穆斯林手中奪回了繁榮的納爾榜港。後來在801年,利用穆斯林的內部不和,查理曼佔領了巴塞隆納,建立了從加泰隆尼亞到納瓦拉的西班牙邊區。查理曼更加注重軍隊的建設,他建立了一支以戰馬、闊劍和熟悉戰場見長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也給他在東部方向的擴張提供了便利。

查理曼於787年進軍巴伐利亞,在教皇的支持下,開除了巴伐利亞公爵塔西洛的教籍,又獲得了巴伐利亞教士中一個強大派別的支持。結果使塔西洛屈服,巴伐利亞被加洛林王國完全控制。在更東邊的地方,查理曼於796年使阿瓦爾人臣服,後者皈依了基督教,在亞琛接受洗禮,拜查理曼為教父。

歷次軍事行動使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極大擴張,它包括了今天的法國領土,其邊界東邊到達易北河流域,南邊佔領亞平寧半島北半部分。雖然這個領土面積跟鼎盛時期羅馬帝國的版圖相差甚遠,但是跟羅馬人作為少數族群建立起來的帝國不同,法蘭克王國,或者說加洛林帝國的主要臣民是法蘭克人。

這樣,在帝國崩潰後就不會像羅馬人一樣被後來的盎格魯-薩克遜人、西哥特人、法蘭克人吞沒,能夠保持地域的民族文化屬性。如此遼闊的地盤也給封建採邑制、封建依附關係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因為層層分封的基礎和領主、附庸關係的紐帶是土地。雖然當時農業生產效率不高,但是依賴於廣闊的可耕地和眾多的農奴和自由農,加洛林的農業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二)

藉助軍事力量實現對地方的控制後,加洛林統治者致力於建立穩定的政治秩序。789年查理曼制定宣誓制度,將"忠誠"視為政治制度的生命力。他規定在地方召開政治大會,領主、附庸以及教會人士共聚一堂商定地方事務與進行案件審理。他頒布了大量法令,法令融合了羅馬法、教會法以及蠻族習慣法的特色。查理曼還向地方派出巡迴使監督地方政務,進一步強化了國王與地方的聯繫。有趣的是,當時王室延續著四處巡遊的傳統,所以要找到國王、王后報告政事頗為不易。

在建立統治秩序的過程中,加洛林帝王們注重精神層面的建設。查理曼將基督教視為連接帝國的精神網絡,不遺餘力地推廣它。查理曼開創了屠殺和強迫異教徒皈依相結合的徵服傳統,他得到了傳教士的幫助,制定了殘忍的法規:對徵服者而中任何人以及對基督教的任何冒犯,都將處以死刑。查理曼和虔誠者路易還注重教育的發展,讓貴族學會讀書寫字自然不用多說,有證據顯示平民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

在城市中,尤其是義大利的城市中,商業的發展使得讀、寫、算的技能愈發重要,進而促進了世俗學校的發展。這個時期教育系統基本被教會把持,形成了聖加倫、科維和蘭斯等教育中心,受教育神父數量的提高促進了當地正統信仰的接受程度。教育的核心作用是鞏固統治,國王們向最廣大民眾宣揚的,是以基督教意識形態為載體的臣服道德。

查理曼統治後期和虔誠者路易時期雖然出現了各種叛亂,但是皇帝們用鐵血手腕平定了風波。778年威德金特領導的叛亂使法蘭克人在森塔爾遭受了災難性的失敗,結果查理曼在凡爾登屠殺了4500個薩克森人,最終壓服了薩克森人。

查理曼死後被封為義大利國王的伯納德發動叛亂,結果虔誠者路易在817年組織力量進攻伯納德,以極快的速度將叛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又如虔誠者路易雖然一度被政變趕下了臺,但是他在834年還是將王位奪了回來,並於853年在梅斯舉行的儀式上被重新加冕。

當叛亂發生時,王國內的各大領主沒有揭竿而起,而是大多數保持了克制和觀望的態度。國家的興盛有賴於政治秩序的穩固,反之國家危亡時,政治秩序的沉澱能將國家的架子籠住,不至於轟然倒塌。加洛林君主在有效控制王國基層時還藉助基督教配套了相應的政治文化,這是歐洲"治理復興"的標誌。

參考書目:《中世紀文明》、《羅馬帝國的遺產:400-1000》

相關焦點

  • 加洛林文藝復興:一種書籍史的視角
    進入新世紀以來,研究者討論的議題或顯或隱地集中於書籍與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信仰、制度以及權力變遷的關係上,這也是書籍史研究的核心議題。本期三篇文章從書籍史的視角,分別聚焦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書籍的製作與流通、15世紀末德國印刷業的發展、印刷媒介與近代早期英國民族認同,探討了書籍在推動文藝復興、建構民族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饗讀者。
  • 撲克牌上的男人:歐洲之父查理曼,國家被瓜分變成3個發達國家
    在我國雖經歷了多次朝代更迭,但終都走向了大一統王朝的主流,而在歐洲地區歷史上卻從未實現過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歐洲的君主制歷史雖不及我國悠久,至今也已達三千多年。其中,最為讓人驚嘆的,便是徵服了半個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
  • 朱君杙、王晉新 | 論世界編年史體裁在加洛林時代的延續和創新
    無論是在文化較為發達的拜佔庭,還是在文化較為落後的高盧地區以及在地理方位上處於歐洲邊陲的不列顛地區都能找到這種史學體裁的蹤影。在中世紀西歐的各種史學體裁中,世界編年史的體裁形式與基督教所宣揚的線性時間觀最為吻合,我們單純從詞源上便能體會到它所反映的這種線性時間觀念。「編年史」(chronicle)詞源是希臘名詞χρóνοҫ,乃「時間」的含義。
  • 西羅馬帝國隕落之後,後人如何試圖復興西歐羅馬的遺產?
    800 年的聖誕節,來自北方的法蘭克人查理曼走進聖彼得大教堂,教宗為他加冕,宣布他為羅馬人的皇帝。然而在他身後,加洛林王朝運氣耗盡,繼承紛爭打破了帝國重現之夢。西羅馬隕落 500 年後,來自西方、東方、北方的復興嘗試均告失敗,亞歐大陸西部的格局早已不復當年,體現羅馬精髓的帝國已無可能復生。
  • 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分別是哪三個國家的別稱?
    羅馬,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今天義大利共和國的首都,另一個是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羅馬帝國。作為義大利的首都,同時也是義大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相信很多人都相當熟悉了,現在主要介紹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在世界歷史上可謂赫赫有名,它是世界歷史最接近統一歐洲的國家,也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其極盛時期的疆域覆蓋整個環地中海,國力非常富強。實際上,羅馬帝國的真正國號就是羅馬,而首都也是今天義大利首都羅馬,稱呼帝國是因為有強大的國力、遼闊的領土。
  • 中世紀西歐社會,查理曼帝國的解體,加洛林王朝衰落後的歷史進程
    800年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大帝在蘭斯大教堂加冕成為羅馬皇帝。當時的加洛林王朝已經儼然成為了歐洲的老大帝國,從廣袤的東歐大草原到比斯開灣和英吉利海峽,從波羅的海到庇里牛斯山脈和亞平寧山脈,整個西歐都已經是查理曼馳騁的疆土。
  • 歐洲與中國的復興、啟蒙、現代化
    這些學院保存有古希臘和羅馬的典藉(希臘文和阿拉伯文),而各地的學者(當中有阿拉伯、波斯和猶太人,甚至是基督徒)均可在這網絡中自由往來互訪交流,除神學外,亦有延續發展古希臘和羅馬的學問,尤其是在哲學和科學方面,前者如亞裡斯多德學說,後者如天文學、數學、光學、醫學(特別是眼科)等等。在中古後期,這個回教網絡的科技水平實已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之冠,更成為歐洲人的學習對象。
  • 盛極而衰的王朝:加洛林王朝走向輝煌後,為什麼會迅速隕落?
    而分割往後的東、西羅馬帝國的並立,實際上標誌著起碼在歐洲地區一個舊時代的落幕,從前由某個民族歷史壯大的軍政力氣,舉辦頻繁的徵服兼併戰爭,非常終建立起一個巨大帝國,實現對地中周邊地區統治的局面碎裂了。西羅馬帝國在逐漸破滅了東方的財富來源和軍政支持往後,以羅馬為統治中心的殘缺帝國,非常終未能夠大概陸續恢復以往羅馬人的光芒。
  • 劉小楓:更好的理解歐洲文明|劉小楓|歐洲文明|文明|希臘|羅馬_鳳凰...
    歐洲人向西移居西羅馬帝國領地時,還是尚未開化的「蠻族」。用海厄特教授的話說,正是由於這個「蠻族」的入侵,「高貴而複雜」的古希臘—羅馬文明「走向覆亡」,「被淤泥覆蓋、掩埋,乃至忘卻」。不過,海厄特又說,「當西方文明開始復興和重塑自身的時候,它很大程度上依靠了重新發現被掩埋的希臘和羅馬文化」。
  • 「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佩王朝統治時期王權如何加強王權?
    前言中世紀時期的法蘭西王國其實原來說與查理曼帝國的統治地區,也就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統治時期王國領土的一部分。墨洛溫王朝對於法蘭克王國的統治結束之後,由矮子丕平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並且在查理曼擔任王國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領土擴張戰爭,使得法蘭克王國最強盛時期勢力範圍囊括了之後的德意志、法蘭西以及義大利的中北部地區,史稱查理曼帝國。
  • 日耳曼人查理曼為何成為羅馬人的皇帝?
    在羅馬覆亡的476年和查理曼加冕皇帝的800年之間,歐洲300多年沒有一個皇帝,歷史學家把這段時期稱為「黑暗時代」。 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改變了這個局面。這個由克洛維486年建立起的法蘭克王國,歷經墨洛溫王朝的擴張後,傳到加洛林家族的查理曼手中。
  • 加洛林王朝時期軍隊武器大揭秘
    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s)在8世紀崛起的法蘭克人勢力。到公元800年,其統治者查理曼(Charlemagne)在整個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同年,他被加冕為「神聖的羅馬帝皇」,而加洛林王朝的支柱和擴張主要依靠的是法蘭克人的軍事力量。
  •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教育體系
    文藝復興時期,是指歐洲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末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時期。這個時間段的歐洲經過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代表著封建領主和舊貴族階級的封建制度逐漸衰落,而以新城市公民階層代表的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 查理曼大帝的祖父,加洛林王朝奠基人,曾打敗不可一世的阿拉伯人
    一開始是幫助到後來的扶持,而加洛林家族就是從中脫穎而出的。當了查理·馬特時期,加洛林家族已經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實際掌權人。   說起查理·馬特大家可能不知道,但在小編看來,他的經歷一點都不比查理曼大帝差。他是矮子丕平的父親、查理曼的祖父。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客觀地講,伏爾泰的評價確實過激,最多只能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末年的狀態,而不能用來形容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過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無羅馬」的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就是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
  • 中世紀史學家格裡:歷史才是對「歐洲認同」最具威脅的事物
    儘管確實有商人、使者、宗教人士往返穿梭,但西歐仍是封閉性佔主導,即使是在8世紀晚期和9世紀早期的加洛林王朝復興時代,仍舊與歐亞大陸更廣大的文化及智識傳統相隔絕。希臘語幾乎完全沒人懂,在這一時期沒有希臘文本的新翻譯,除了少數特例;類似地,阿拉伯語在庇里牛斯山以北也是無人能懂:阿拉伯與敘利亞世界之間的文化交流情況在那時完全不被了解;波斯和印度也是一個謎。這些都是從古代延續下來的情況。
  • 歷史連連看,一個在羅馬廢墟上建立的帝國,卻跟羅馬有諸多相似
    羅馬帝國作為人類歷史上赫赫有名無比光輝的一個大帝國,即使是在今天,我們也能在各種場合找到羅馬曾經的影子。中華文化有著一以貫之的數千年傳承歷史,而幾乎同樣古老的羅馬帝國有沒有傳承者呢?對於誰是羅馬衣缽傳承者這一問題,一向是一個很有趣的論題,許多史學家總是能找出各種論點論據來證明一個國家系羅馬傳承者。而隨著時間推移,問題就變成了誰最像羅馬?針對這一問題,在幾番搜羅之後,本文將為你介紹和古羅馬最為有趣相象的奧斯曼帝國。
  • 馬鐙的發明造就了中世紀歐洲騎士的輝煌時代,重裝騎兵席捲歐洲
    戰爭新模式的必要前提由此誕生,西歐面貌的改觀由此幾成定局,由封地貴族主導的歐洲突然獲得了一種全新的專業戰法……而成全這一切的因由非馬鐙莫屬。 馬鐙之後,一支新型軍隊、乃至一種新的制度和社會結構冉冉誕生,這就是騎士制度。歐洲騎士制度源於中世紀加洛林朝的法蘭克王國,後逐漸推行到歐洲各國。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末期,中央對地方已經失去控制,撒克遜人攻入萊茵地區的法蘭克尼亞,阿瓦爾人進入巴伐利亞。
  • 《刺客信條:英靈殿》加洛林王朝長劍屬性效果怎麼樣 加洛林王朝...
    導 讀 《刺客信條:英靈殿》中的加洛林王朝長劍是非常好用的,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這把劍的具體屬性效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