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騰訊微博截圖
中國網11月6日訊(特約記者 張娜)近日,有媒體在報導「奧數班頑症」的稿件中,引用了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公布的《2012年北京市小升初概況》的數據,稱「北京人大附近的一所名校,小升初擇校費50萬元到80萬元,家長為公司副總裁的『共建生』贊助費20萬元起」。報導一經推出,隨即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
隨後,北京人大附中回應,針對上述內容提出了一系列質疑。該校校長劉彭芝稱「沒收捐資助學費」 ,並表示,學校已經在找律師調查取證,準備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起因追溯:
今年9月25日,一場題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小升初政策——多方合力破解小升初困境」的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門、研究機構等有關負責人。會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提交的《2012年北京市小升初概況》報告,引發了強烈關注。負責人在會上用PPT形式介紹了北京市幼升小、小升初的種種現象,其中包括部分學校擇校費的具體數目。
此前,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等在自己的實名微博上也公布過部分數目。
劉彭芝對記者說,21世紀教育研究院已經不是第一次批評人大附中了。「五十萬、六十萬,這不是第一次,以前發過,我們都發現了。」她說,學校已經在找律師調查取證,準備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楊東平對記者說:「如果要對簿公堂,我們就迎接。」他表示,那份「小升初報告」曾在多家媒體上公開發表,但至今沒有一家學校來找21世紀教育研究院提出質疑。
最新進展:
涉事專家楊東平院長微博回應
11月5日下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在其騰訊官方微博上發布了題為《楊東平:我為什麼批評人大附中》的長微博,對此事予以正面回應,並提出一系列質疑,隨後楊東平本人亦對該微博進行轉播,引起網民的極大關注。
「為什麼會批評人大附中」? 回應:並無過節
對於有網友提出「為什麼會忍不住批評人大附中」,「是不是有私怨」的質疑,楊東平院長回應說,「他本人與人大附中沒有任何「過節」,與重點學校也沒有深仇大恨」,但作為一名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平的研究者,他除了關注農村教育、農民工子弟教育,也關注大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熾烈的擇校競爭,奧數培訓、應試教育等亂象,這些公眾最不滿意的教育問題,也是國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整治解決的重點問題。
「超級中學」的崛起之路
至於為什麼將批評的矛頭指向人大附中,楊東平院長梳理了人大附中的崛起之路: 90年代末,教育部要求示範性高中必須與初中脫鉤。人大附中和另外5所高中以進行教育實驗之需,申請保留初中部,並率先舉辦面向小學生的奧數培訓,為初中選拔高分學生。這一「教育模式」為其餘名校效仿,小學生奧數培訓、「佔坑班」、擇校費等等逐漸火爆,從海澱走向北京,從北京走向全國。而北京大多數重點高中,包括四中、八中,為了能夠與人大附中「公平競爭」,紛紛恢復已經取消的初中,從而在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形成一批重點學校。從而使北京市的小升初競爭特別激烈的,這是隱藏在背後的深層制度原因。
重點校制度VS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而人大附中正是「超級中學」的典型代表」,楊東平院長進一步闡釋。
這種巨無霸式的「超級中學」正在成為令人擔憂的現象。「超級中學」的 「做大做強」是靠特殊政策「掐尖」,將本地所有優秀教師和高分學生全部納入彀中,將「群雄競起」變為「一枝獨秀」,「豎起一個杆,倒掉一大片」,「超級中學」的成功往往是以破壞一地的教育生態、損害學生整體的教育利益為代價的,其存在繼續擴大教育差距,嚴重破壞了義務教育的示範性與公益性。
追問:
而針對人大附中「沒收捐資助學費」的說法,楊東平院長提出了針鋒相對的質疑:
1.人大附中的初中,能否公布就近入學學生的比例?
2.作為一所公辦學校,其財務狀況能否公開並接受社會檢驗?
3.作為公辦的示範性高中,人大附中能否率先執行《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將部分招生名額下放至普通高中(教育部要求是不低於30%),以及開展教師交流的要求?
楊東平院長在博文最後提出呼籲:國內很多重點學校已經走出了校際競爭、應試教育的狹窄軌道,最近的例子是杭州、成都的重點學校,在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創新的大局中履行職責,發揮作用。北京的重點學校也需要這樣的轉型和變革。
一場由「奧數」引發的關於「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論戰在各方關注下繼續進行,「超級中學」的光環是該被追捧還是被摒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該如何落實?「擇校熱」難題該如何破解?……本報將繼續跟蹤此事的最新動態予以報導。
附:楊東平院長長微博全文
《我為什麼批評人大附中》
有人很不理解我為什麼有時會忍不住批評人大附中,甚至猜測有什麼私怨。其實我與人大附中沒有任何「過節」,與重點學校也沒有深仇大恨。我本人畢業於上海市上海中學,也是一所著名的重點學校。
為一名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平的研究者,我除了關注農村教育、農民工子弟教育,也關注大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熾烈的擇校競爭,奧數培訓、應試教育等亂象,這些公眾最不滿意的教育問題,也是國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整治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就不能不關注人大附中了。人大附中的輝煌業績眾所周知,每年的「北清率」遠低於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崛起的秘密是什麼呢?
90年代末,為了維護義務教育的正常秩序,教育部要求示範性高中必須與初中脫鉤。人大附中和另外5所高中以進行教育實驗之需,申請保留初中部。這便成為「噩夢」的開始。人大附中創辦仁華學校,率先舉辦面向小學生的奧數培訓,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周考試排名,一輪輪淘汰,為初中選拔高分學生。這一「教育模式」為其餘名校效仿,小學生奧數培訓、「佔坑班」、擇校費等等逐漸火爆,從海澱走向北京,從北京走向全國,人大附中的作用功不可沒。
今天,上海、江蘇、浙江等絕大多數地方,仍然遵守示範性高中不得舉辦初中的規定,並作為評價示範性高中的前提條件。而北京大多數重點高中,包括四中、八中,為了能夠與人大附中「公平競爭」,紛紛恢復已經取消的初中,從而在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形成一批重點學校。這就是為什麼北京市的小升初競爭特別激烈的制度原因。
評價一所學校的價值、功能,首先需要區別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因為義務教育是用國家財政舉辦的保障性的基本公共服務,是非選拔性、非淘汰性、非競爭性、必須一視同仁的教育。人大附中如果僅僅是高中,它或許可以算是一所優秀學校。但是它同時舉辦初中,初中入學又是高度選拔性的,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它作為公辦學校的合法性應當如何體現?
推而廣之,人大附中是一類學校的縮影。任何一個地區,集中資源打造一二所金光燦燦的「牛校」都並非難事,這種巨無霸式的「超級中學」正在成為令人擔憂的現象。這些重點學校之所以不太令人尊重,因為其「做大做強」是靠特殊政策「掐尖」,將本地所有優秀教師和高分學生全部納入彀中,用優秀學生為自己貼金。將「群雄競起」變為「一枝獨秀」,「豎起一個杆,倒掉一大片」,這樣的成功往往是以破壞一地的教育生態、損害學生整體的教育利益為代價的,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縣中淪陷」的現象。北京的名校還有一個最缺德之處,就是它已經佔盡了各種優勢,還要到處去挖外省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人家培養一個優秀教師容易嗎?這難道不是不擇手段的損人利己、不是在繼續擴大教育差距?這樣的學校這樣的做法,其示範性、公益性究竟何在?
因此,單獨成就一所學校的輝煌,其意義是有限的。記得幾年前在我們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劉彭芝校長介紹人大附中的成就,說學校開設十多門外語,包括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等。在座的普通學校、農村學校校長忍不住了,說我們連一門英語都開不全,這並不說明你教育辦得特別好,只不過說明你特別有錢。如果我有那麼多錢,也可以開13門外語。劉校長顯然不能理解這種批評的價值,委屈流淚,說我把學校辦好還成反革命了。
人大附中仍然有機會超越「牛校」,而成為一所真正令人尊敬的學校。它需要超越只計較一校之得失的狹隘的校際競爭,具有更大的胸懷、關懷和社會責任。其前提,首先是依法辦學。
人大附中的初中,是否應當遵守《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實行免費、免試、就近入學?能否公布就近入學學生的比例?退一步說,可以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的試點和超前選拔,而天資聰慧的兒童在不同階層的分布應當是大致相同的。人大附中能否公開生源的家庭背景和階層分布,看其是否符合公辦學校保障教育公平的價值,能否回應社會關於「權貴化」的質疑?
人大附中聲稱沒有收取過捐資助學費。我們的好奇心在於,它巨額的教育成本、超高的教師待遇是如何實現的,難道是來自政府或大學的超常投資?為什麼其他的學校開不出13門外語?作為一所公辦學校,其財務狀況能否公開並接受社會檢驗?
還有,作為公辦的示範性高中,人大附中能否率先執行《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將部分招生名額下放至普通高中(教育部要求是不低於30%),以及開展教師交流的要求?
放眼望去,國內很多重點學校已經走出了校際競爭、應試教育的狹窄軌道,最近的例子是杭州、成都的重點學校,在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創新的大局中履行職責,發揮作用。北京的重點學校也需要這樣的轉型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