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琉兩國友好交流的五百餘年裡,福建作為中國和琉球交往的紐帶,對琉球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福建的民俗文化通過冊封琉球使團、入閩琉球進貢使團、閩人三十六姓和在華琉球留學生等途徑傳入琉球,並在琉球得到廣泛傳播,對琉球的飲食習慣、衣著服飾、節日節慶、宗教信仰、婚喪禮俗、建築風格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琉球社會的開化。而琉球國在飲食習慣上與福建各個地區多有相似之處,直到今天仍能從衝繩的飲食中看到具有福建特色的菜品,如豬蹄燉海帶、苦瓜炒豆芽、馬蹄糕和紅糖年糕等都與今天福建家庭菜譜大致相同。
琉球的糧食和果蔬品種主要是從福建引入。明萬曆年間,番薯的引進給琉球的飲食文化帶來了一場巨大的變化。琉球的土地貧瘠,水稻、小麥等作物收成極低,但是番薯因其「不需天澤,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爭肥壤,能守讓者也;無根而生,久不枯萎,能收氣者也」,若遇豐年則能有四收。由此番薯成為琉球一般平民的主食。而琉球的貴族認為番薯低賤,多食米麥。番薯雖然不是貴族的主食,但作為「代五穀者」受到了琉球的重視。在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野國來福建學習「番薯栽培」;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翁自道來福建學習「番薯品種栽培」技術。直到今日,紅薯和紫薯仍因其味美香甜而作為各種果店的原料,成為衝繩有名的特產之一。除了番薯之外,荔枝、龍眼也是福建傳入琉球的。
在食物的烹調方面,因隨冊封使團到琉球去的廚師大多為福建人,而且琉球人朝貢使團到福州琉球館居住期間,特意學習閩菜做法。受到閩菜做法的影響,食物的處理方式和家庭菜譜也漸漸吸收閩菜的精髓並與之趨同。風乾保存或醃製保存、醃漬和浸泡等獨特的食物處理方法逐漸被吸納。
從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時,琉球尚泰王冊封之時宴請欽差大臣的菜單中,可以看到「小文蛤鮮絲瓜湯」「紫菜山東粉」,[8]這是福州地區特色的湯品,其中「山東粉」就是粉絲,因最初山東粉絲製作最精,故福州地區稱此粉絲為「山東粉」,日後人們無論對何處產的粉絲,一律都稱「山東粉」,可見琉球國宴中的「山東粉」是從福州傳入的。在菜單中還有「黃米糕」「千頁糕」,這些至今仍是福州的糕點小吃。而現在衝繩的飲食文化獨具特色,與日本本土有著很大的區別。
與茶一樣,酒在琉球社會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不論是會客,還是婚喪嫁娶、歲時節慶、祭祀都需要飲酒。琉球人所飲有「米肌酒」、「福壽酒」、「土產燒酒」和「泡盛酒」,到今天「泡盛酒」仍是衝繩的特產之一。
在飲酒過程中,以行酒令、划拳及歌舞取樂,調動氣氛。在酒禮儀上,「勸尊者酒,酌而置杯於指尖以為敬,平等則置手心」。[16]這些禮儀都是從中國學習的。
中國文化在琉球的傳播過程中,福建對琉球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飲食文化上,從宗教信仰、建築風格、手工技藝、教育、醫療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濃厚的福建民俗文化。這些都大大促進了琉球社會的進步,大大提升了琉球物質生活水平,加深了福建與琉球的友好交往,起到了溝通當代衝繩與福建人民之間友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