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商報消息,中國免稅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免集團」)正在與北京市朝陽區溝通協調市內免稅店的具體位置。
1月13日,在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市人大代表詢問、政協委員諮詢活動中,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曹鵬程透露,今年,北京將積極推進國內首家市內免稅店在朝陽區落地,主要面向來京的入境遊客,從空間上進一步將機場免稅店延伸至市區,價格與機場保持一致。「未來,北京的市內免稅店,在空間布局、體量、商品品類都會優於機場免稅店,而且還會將國產商品納入免稅銷售範圍。」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免稅業的增長速度可能會更快,尤其是其他行業政策收緊時,中國旅遊行業政策尤其是免稅行業政策不斷放鬆,未來三五年內中國免稅行業規模可能會增加2倍甚至3倍。陳欣稱,市內免稅店未來在上海和北京都有可能開。而另一方面,中國機場免稅收入也會隨著未來國際客流向北上廣機場靠攏而增加。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去年全年,北京全市接待入境遊客量重新增長至400萬人次以上,再次「回正」。「在此基礎上,北京免稅業格局的擴張卻顯得相對『謹慎』了一些。」資深旅遊專家王興斌表示。
「北京的機場空間相對有限,因此,機場免稅店的體量、商品種類都會受到一定限制,而市內免稅店不僅會在這些層面進行擴容和優化,交通便利度也相對更高。」曹鵬程介紹,今後,北京市內免稅店營業後,可能會採取市內購買+機場提貨的經營模式。
實際上,目前北京市內已有一些掛著「免稅店」招牌的商店,比如位於朝陽區惠新東街的中出服免稅店。根據規定,只要是中國公民,出境回國180天之內,憑護照均可在店內購買免稅外匯商品。對此,曹鵬程解釋稱,市內免稅店和中出服免稅店的顯著區別之一就是面向的消費者群體截然不同,前者主要服務於進京的境外遊客,而後者則是為回國的中國公民提供免稅商品,而且在規模上,前者也將更大、更全面。
據了解,現階段,國內擁有免稅經營牌照的公司包括中免、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僑免等數家。除海南的離島免稅店外,國內的免稅業務主要還是分布在各地機場內,其中,控股中免集團的中國國旅集團已在市場內形成了較強的壟斷效應。2017年,中國國旅旗下中免公司在收購日上(中國)股權之後,又先後中標了香港機場菸酒標段、首都機場T2和T3免稅經營權,並開始在昆明、廣州、青島、南京、成都、烏魯木齊等地機場布點。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20日,中免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籤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未來,雙方將在電商、會員、大數據、物流等方面展開全面戰略合作,充分藉助雙方的資源優勢、行業地位,合力為消費者打造免稅新體驗。
據悉,中免集團是中國國旅全資控股子公司,同時是國內最大的免稅運營商,旗下擁有240多家免稅店,銷售渠道覆蓋北京機場、上海機場、廣州機場、杭州機場等國內最大的樞紐機場,以及香港機場、澳門機場等亞太國際機場,擁有全球最大的單體免稅店三亞國際免稅城。
而免稅業務已經成為中國國旅業績增長的驅動力之一。業內估算,目前,中國國旅已經佔全國免稅市場份額的八成以上。2018上半年,中國國旅實現營業總收入210.85億元,同比增長67.77%,營業收入增長主要來自於免稅業務的貢獻。報告期內,中國國旅免稅商品銷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49.47億元,同比增長126.31%。
業內普遍認為,未來在各地建設市內免稅店的過程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商業品牌甚至電商企業,增加市場競爭,促進市場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