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人才,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從戰略高度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尊重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發展規律,不斷推進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力培養和造就黃大年式優秀教師,建設一支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形成教師人人盡展其才、優秀教師團隊不斷湧現的良好局面。
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自成立以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號召,實現東北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奮鬥目標,以實踐黨的教育事業為己任,以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目標,弘揚「黃大年精神」,團結一致,開拓進取,正逐步成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基地。
一、基本情況
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現有教師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平均年齡41歲,是一支積極進取,充滿朝氣,以青年為業務骨幹的年輕群體。研究所現有博士生導師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團隊帶頭人張化光教授是IEEE Fellow,首批新世紀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第一層次傑出人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得過全國先進工作者、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遼寧省特等勞動模範、瀋陽市特等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尊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團隊成員包括馮健、楊東升、孫秋野、王佔山等一批中青年骨幹教師。
二、具體事跡
(一)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任教20多年來,團隊帶頭人張化光教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學理念,概括為「創新、發展、嚴謹、求實」八字方針,這不僅是他對自己多年經驗的積累總結,也是他對自己學生的一貫要求。他認為,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嚴謹則是做學問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大到理論研究,小到一個數字的讀寫,只有嚴謹才能做到創新;而求實則又是創新發展的直接實現手段。他不僅在戰略方面指導學生,在細節方面也從嚴要求,每個學生發表的論文都要經過他的審查,從文字的推敲,定理的推導到結構的安排組合,他都給予充分重視。此外,張化光教授在生活上也對學生關懷備至:2010年5月,他把當選瀋陽市特等勞動模範所獲得的一萬元獎金全部捐贈給優秀的貧困學生; 2012年5月,他把當選遼寧省特等勞動模範所獲得的二萬元獎金全部捐贈給優秀的貧困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他告訴學生,「貧困並不可怕,只要樹立遠大志向,就能夠把貧困化作一種財富,激勵自己的成長,將來回報社會,回報祖國」。
在張教授的指導下,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特別注意與學生心靈的溝通,自覺地把培養美好感情作為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目標,做到教師心中時刻有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勇敢地面對壓力和挑戰,塑造學生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目前團隊已指導博士後17名(6名已經出站),畢業博士生86人(其中留學生2人),畢業碩士生313人,6人獲得省優秀博士論文獎,1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多人獲得校優秀博士和碩士論文獎。
(二)立德樹人,教書育人
「作為教師,最快樂的事情,不是自己獲得什麼大獎,而是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各自領域的精英和骨幹。」張化光如是說。
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注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圍繞科研項目和學生實踐活動組織開展教學方法研究、學生創新能力研究、管理創新、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等活動,探索創新理念,不斷提升高級應用人才培養質量。團隊教師的悉心指導使得每一個畢業生都積累了豐碩的成果,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被國內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高薪聘用,就業領域涵蓋電氣工程師、嵌入式工程師、技術支持、設備維護等多個方面。經過幾年的打拼,大都已成為單位裡的創新骨幹。
團隊的老師們以高度的學術敏感指導學生們挑戰前沿課題,大膽地嘗試前人未涉足過的領域。2012級的博士研究生單麒赫表示,「谷歌AlphaGo在韓國首爾與李世石的比賽中,用到的一個關鍵技術模塊就是通過決策神經網絡與評判神經網絡互相協作來完成目標,這與老師正在指導我們做的自適應動態規劃課題的核心技術高度契合,老師總是帶著我們在學術的最前沿跋涉探險!」
已經是海爾集團高管的小全回憶起往事時表示,「從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到博士生,由於感覺自己創新能力不足,曾想過退學。這時,老師對我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指導。當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國際雜誌上發表後,我的創新智慧就開發出來,成果也越來越多。」
精英人才的成功培養正是源於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服務於學生,服務於教師,服務於教學,服務於科研,服務於社會」的服務宗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的教育目標。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團隊帶頭人張化光教授帶領全體成員率先在我校成立了電類創新實驗區,該創新實驗區依託於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旨在培養電類應用型人才。創新實驗區面向全校學生開放,在校學生不分專業、年級,學生只要有興趣,想學習,都可以自願申請進入實驗區學習。創新實驗區緊緊圍繞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與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工科本科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
(三)敢為人先,開拓創新
早在1992年,博士剛畢業的張化光來到東北大學,跟隨柴天佑教授做博士後研究。到校不久,張化光就承擔起清河電廠1-4號機組計算機集散控制系統項目執行負責人的重任。清河電廠是當時東北電管局的重大項目,投資300多萬元,布置25面臺屏櫃,控制四臺機組,每一臺價值都過億元。面對這項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壓力,張化光以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從深入現場開始從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研工作,堅實地邁出了作為科研工作者的第一步。在清河電廠項目中嶄露頭角的青年教師張化光,1996年牽頭組建了東北大學電氣自動化研究所。為打開科研之路,張化光四處出擊,尋找科研課題,很快便收到了瀋陽電業局「馬路灣集控站開發」項目的競標邀請。面對與清華大學、東北電力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競爭,所裡的年輕人感到了壓力。
致力於用科研項目凝聚人心的張化光帶領大家精心準備,大膽創新,制訂了系統的設計方案,最終一舉中標。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張化光深有感觸地說:「當時,我們是無名氣、無項目、無成果的三無團隊,卻戰勝了強大的對手,靠的就是我們心中有國,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50萬元的項目雖然不大,但這卻是研究所得到的第一桶金。」
在張化光教授的帶領下,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重科研成果轉化,積極承擔國家及地方重點科研項目,並在科學研究領域不斷開拓創新,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成果,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強。
近年來,團隊完成了973項目1項,國家863高科技計劃重大/探索專項4項,國家重點基金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項目26項,遼寧省科技攻關和國家電網公司、中海油等省部級和央企等科研課題50餘項;以第一獲獎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6項;出版學術專著10餘本,在國內外權威雜誌上發表632篇高質量學術論文(SCI收錄260餘篇次),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230餘項,3項專利成果獲得日內瓦發明博覽會金獎。
團隊還榮獲國際權威期刊IEEE TNN 2012年度唯一最佳論文獎(每年僅評選1篇),是首支獲此殊榮的大陸學者團隊;2015年榮獲IEEE SMC學會Andrew P. Sage彙刊最佳論文獎,這是從IEEE SMC學會旗下的4個權威期刊前兩年出版的千餘篇高質量論文中匿名評選出的最優秀論文,是IEEE SMC學會對智能領域的研究學者所授予的最高學術榮譽。張化光教授入選2015和2016湯姆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此次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學家覆蓋包括材料、化學、數學、工程學等21個學科領域,中國共有148位科學家(含港澳臺地區)入選。高被引論文即發表的論文在所屬領域中前1%的高引用論文,反映了科學家及其團隊所具有的世界頂級科學思維及其研究成果對該領域的傑出貢獻。這些榮譽充分顯示出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在其研究領域取得的穩定長足發展和世界級影響力。
(四)知行統一,甘於奉獻
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開發及科研成果轉化,所研發的流體輸送管網的高精度洩漏檢測定位技術和複雜配電網監測控制系統,已經大規模推廣應用,近三年就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達13.29 億元,對企業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相關技術的科技進步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提升了我國在故障診斷、容錯和監測控制領域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地位。
2015年12月,以劉金海、馮健、汪剛等青年教師為核心組成的研發團隊承擔了中海油公司十二五期間重大科技攻關課題「海底管道漏磁內檢測器研製」,合同總金額1196萬元,是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第一個研發經費超千萬元的科研項目。經過4年的科研攻關,團隊成功攻克海底管道漏磁內檢測一系列技術難題,開發出實用系統,超預期指標完成了各項研發計劃,圓滿完成了研發任務。這套由東北大學負責總體設計的海底管道漏磁內檢測器是我國第一套適用於海底管道的內檢測器,負責完成的數據分析系統是我國首套能夠實現自動分析和缺陷尺寸精確量化的管道缺陷分析系統,解決了大數據下缺陷的快速自動檢測,缺陷尺寸精確反演等關鍵理論與技術難題。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科技日報,人民網等媒體對海底管道驗收試驗全程跟蹤並予以了報導,該項目的順利完成標誌著電氣自動化研究所獨立科研能力再上新的臺階。
團隊探索多渠道利用社會力量建設實驗室,與國內外一流企業合作,聯合建立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實驗室。目前電氣自動化研究所已和Intel、ALTERA、Altium、Mentor Graphics、TI、ADI、Freescale、Winbond、施耐德電氣、羅克韋爾、三菱等12家國際著名公司建立了先進技術聯合實驗室,在培養本科生工程實踐能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07年以來,研究所已接待了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30多所大學的參觀,還接待了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自動化分會全體委員的訪問。
(五)團結協作,持續發展
在東北大學信息學館東南側,三個10多米高的風車儼然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兩個三葉片風車隨風旋轉;還有一個特殊的風車,兩十字交叉的圓環狀風車葉片,旋轉起來像個圓球。這是團隊成員孫秋野老師主攻的課題「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實驗平臺」的一部分。「這是一項卓有意義的研究,成果進入市場後,能為新能源接入國家智能電網提供理論支撐,助推解決未來人類的能源危機問題。」對於此項研究的前景,孫秋野老師充滿了美好的希冀。
團隊成員楊珺老師的科研項目「分散式風電接入技術及工程示範」,是一種位於負荷中心附近、所產生的電力就近接入當地電網進行消納的風電項目,這個項目以投資小、靈活機動的優勢贏得了中小型城市的青睞。目前,這個項目的成果「分散式風電場集中監控系統」已在錦州電網調度控制中心成功應用,實現了5家風電場的集中監控和無功優化,大大提高了風電場的風功率預測精度、風電場併網點電壓合格率水平和風電場的年發電量。
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人人有項目、人人出成果、人人創效益才是集體發展的動力源泉。在張化光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個個都親臨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第一線,向著最前沿的技術執著攻關,湧現出一批「能徵善戰」的創新尖兵,有榮獲瀋陽市五四獎章稱號的馮健,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獲得者王佔山,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的楊東升、孫秋野……這支團隊不斷成長壯大,成為光大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團隊解放思想,鼓勵青年教師獨立承擔和負責科研項目,積累寶貴的實戰經驗,並提供足夠的支持力量,讓有潛力的青年教師更快更好的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骨幹力量:團隊通過「引進來」的方式為教師提供「走出去」的平臺,聘請國內外高層次專家學者到學校進行講學、項目探討、合作科研等,以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帶動教學和人才培養為特色,指導青年教師和碩博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拓寬了廣大師生的學術視野,提升了我校電氣工程學科學術水平,使電氣所學術創新能力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三、結語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黃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激勵和鞭策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闊篇章中砥礪前行。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恪守「知識育人,開拓創新」的教育宗旨,遵循「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打造一流電氣工程學科為特色樹品牌,以科研促發展,加強隊伍建設,培養優秀學生,發展學科建設。
「踐行著科研攻關的使命,肩負著學術創新的擔當」,這就是東北大學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教師團隊,搭乘青春的船,揚起夢想的帆,駛向現實的彼岸,乘風破浪,披荊斬棘,不墜青雲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