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海峽兩岸醫學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提高我校對外交流與合作能力。8月6日,我校赴臺灣中山醫學大學研修代表團從長沙飛往臺灣,開始了為期14天的醫學藝術人文學習交流。本次赴臺研修人員包括我校學生輔導員段佳利老師以及來自各學院的12名優秀同學。
臺灣中山醫學大學創建於1960年,位於風景秀麗、資源豐富的臺中市,學校學術氛圍濃厚,目前有醫學院、口腔醫學院、醫學科技學院、健康管理學院、醫學人文暨社會學院、護理學院共六個學院,其四大特色領域為:口腔醫學、中草藥暨保健食品、復健醫療、癌症研究,是一所具有高實力的醫學院校。
2017年8月16日
我校赴臺小組與臺灣中山大學醫學系蔡院長進行了交流,在與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蔡院長交流後,我們了解到中山醫學大學在教育制度層面的創新。其教育制度與大陸諸多大學不同的是,中山醫學大學採取的是6+2年教育制度,即6年在校學習,2年在醫院實習的學習制度。
1.大一、二之基礎科學能力培養
新生會被帶去實踐室觀摩學習血壓測量、心肺復甦等等,早早感受醫學氛圍
入學初期,學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廣交朋友,廣泛涉獵,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這一階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醫學院的學習生活,學習任務相對比較輕鬆,主要是一些公共的基礎醫學課程。
在大一大二的學習中,學生有足夠多的自由時間去適應自己的大學生活,去思考自己的大學學習目標,去定位自己未來的醫學生涯方向。為之後的專業學習及自我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 大三、四之臨床科學能力培養
大三上學期,學習與專業相關的基礎醫學課程
大三下學期及大四學期,學習專業課程,以模組教學方式進行
模組教學,顧名思義是分模塊進行教學。不同以往,多門必修課程在同一學期中同時推進,導致大三課程繁忙,而學生為了通過考試,選擇性遺忘某些課程。而模組教學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從大三下學期開始,進行模組教學,授課教師為臨床上經驗豐富的老師,不同的模塊有不同專業的老師,每兩周結束一個模塊,便是一次小期末考試。任何一次模組考試不通過者,將重新學習全模組課程,直到全部通過為止。
下圖為模組教學的課程表:
如:前兩周進行的是骨骼關節及肌肉學的學習,學生經過八天的學習及兩天的複習時間,在兩周後將迎接骨骼關節及肌肉學模塊的小期末考試。由此以後,大三大四學期便是在每個模組學習中度過,每兩周便是一次期末考試。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狀態,也為大四的第一階段國考(基礎課程筆試)打下基礎,提高國考通過率。
3. 大五、六之臨床醫療照顧能力培養
大五大六是去醫院見習階段,在大六學期末的時候,參加筆試(臨床筆試)和OSCE(技術考)考試,都通過者才能拿到限制性的醫師執照。只有憑藉此醫師執照,學生才可以進入醫院進行分科室實習,對自己醫學知識的提高。可以說這是一種很圓潤地循序漸進的實習制度。
@環環:夢還多,夜很長。茫茫醫學之路,各種探索都是值得。中山醫大利用考試制度有效的約束住學生,讓學生保持高度的學習狀態。在學習層面與畢業率,著實有筆墨可點。可是在於學生培養層面,考試制度的約束與學生自我學習的理想相違背。但是高度的學生自主學習理念,又有哪些人能做到。中山醫大的管理制度,帶領了學生學習,也讓學生通過考試。這不失一種良策。就如高中高三的教育制度,帶領同學們向大名氣的大學前進,那裡會有更多優秀的資源和更優秀的人才相交往。而中山醫大的帶領學習,或許也讓一些門外漢強行拉進學習,讓一些迷茫的學生更深入了解醫學,從而起到對他們對醫學的啟蒙。學習總比不學習強。這也讓人不禁感嘆中山醫大在權衡學生自我學習和考試約束在醫學發展方面確實做出一個更讓人吃驚的選擇。總之,漫漫醫路值得深深探討。就像嘆望明月,明羨星空。
@婷寶:臺灣中山醫學大學的教育管理制度與大陸很不相同,這裡的教育更多是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填鴨式教育。大一大二開設的課程很少,給學生很多自由的時間,去參加社團活動,去上選修課,……,在這些過程中,有老師引導,也有自己的主觀意願,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自己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去定位自己接下來努力的方向。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感受各種不一樣的生活,然後好好地規劃自己要走的路,無論是要成為醫師科學家、醫師、醫匠還是醫客,都是要在大一大二有一個很好的思考。
經過這幾天的學習,我對自主學習及科普前沿知識有了濃厚的興趣,這樣的大學生活一定是豐富多彩。當然,在我日後的學習中,我會認真去思考自己想過的人生,想實現的價值,想做什麼樣的醫生等等,無論是學習,還是臨床技能,還是科研學習,都值得我去好好規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