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什麼是中庸?
中庸就是言行不偏不倚,反中庸就是言行肆無忌憚。
中庸通過「中」與「和」表現出來,中是指喜怒哀樂不形於色,和是指所作所為符合法度,即社會規範和禮數,孔子認為中庸是道德層次中至高無上的境界,普通人是很難達到的。
生活中有些人的思維比較僵化,對人對事傾向於沿用一貫的做法,而不會因時制宜。不同的時期,事物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在人際關係中,人們的心情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人們的性格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此對待同一個人,應該敏銳觀察其變化,在不同的時期,要用不同的方法對待他們。
例如,有些人早上起床的時候會有很大的起床氣,這個時候他們的情緒極不穩定,稍受刺激便會暴跳如雷、大發雷霆,這是由他們的生理狀態決定的,而並非其性格所致。
但有些人似乎注意不到他人的狀態,頻繁地刺激他人,最終可能演變為一場鬧劇。
中庸之人則正相反,他們善於察言觀色,因時制宜,他們明白有些人在早上情緒波動較大,便會儘可能避免與他人起衝突。
當觀察到他人的情緒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平穩時,他們才會適時地進行溝通交流。
中庸之道還體現在學生的考試中。
在學生時代,很多老師都強調當試捲髮下來之後應該儘量先做簡單的題,而把難題放在最後做,按照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思路進行答題。
但一些學生喜歡鑽牛角尖,遇到難題便冥思苦想,以至於連該拿的分都沒能拿到,這就叫「過猶不及」,過分追求每一題都答得完美卻導致總成績偏低。
而中庸之人則不會如此,他們懂得因時制宜。
在剛開始答題的時候,神經系統尚不活躍,因此適合做最簡單的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做題數量的增加導致神經系統開始活躍起來,加上對難題的「醞釀效應」,使他們在做最後的難題時往往會有更高的效率。
因地制宜最初應用於種植生產,指的是種植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而制定具體策略。
在心理學中,因地制宜類似於情境同一性,即在不同的場合,自有一套最恰當、最符合情境的行為模式,只有把握好情境同一性,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些人做事說話不分場合,在公司,他們吊兒郎當,不尊重上級和同事;在家裡,他們當慣了太子爺小公主,對父母呼來喝去,父母的一點小錯誤都會引起他們極大的不滿。
在學校,他們自恃家境優越或者成績優秀,自視清高,看不起同學和老師。
這些人就是典型的反中庸,他們無視具體情境中的社會規則,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這無疑會導致他們被孤立。
而中庸之人則恰好相反,他們知道「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他們明白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應該做相應的事,說相應的話。
這種人最受他人歡迎,雖然有些人這樣做是帶有目的的,但至少會給人以良好的印象,很多時候也確實能達成目的。
中庸之人,喜怒哀樂不形於色,反中庸之人,極盡所能地表現自己,毫不壓抑自己,因而往往樂極生悲,或是激怒他人。
一些人在取得成績或是遇到好事情的時候,希望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們的快樂,因此朋友圈都是他們的身影,在他們看來,或許只是想分享快樂,但在他人看來,卻有著炫耀的嫌疑。
有些人遇到煩心事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繼而遷怒他人,把自己的壞心情傳染給別人,這也是引起人際衝突的重要因素。
因此,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是因為他們懂得順應生理規律、心理規律等一切規律。
這些規律涵蓋方方面面,而他們又善於把握這些規律,這對他們的發展、人際關係和自我修養都有很大的好處,自然命就好。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