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的重要,家長們要列為重中之重,那麼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注意和了解什麼呢?
1、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
漫畫家幾米曾經說過「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至少傷痕是看的見的,而責罵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 然而,有些家庭從來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好好溝通、好好說話」。明明是為了孩子好,但說出口的話,卻句句帶刺:
你看XXX多懂事,你看你,連人家一半都沒有!
我看你就是成心折磨我的,你還嫌我不夠累是嗎?
我真是被你氣死了!氣死我你就高興了!
別叫我媽媽!我不是你媽!
曾經有個孩子,被媽媽批評後很難受,當她試圖告訴媽媽自己的感受時,媽媽這樣回了她一句:「你怎麼這麼玻璃心,這點打擊都受不了,以後在社會上還怎麼生存?」
這位媽媽的想法似乎有她的道理,但是這樣的邏輯就好比:
「我捅你一刀你喊疼,沒事,我多捅幾刀你習慣了就不疼了。」
「好吧,我不疼了,因為我死了……」
很多人會以為,「打擊式教育」能讓孩子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如果換做我們是孩子,我們根本就不想接受這種方式的教育。打擊就是打擊,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打擊式教育」,披上「教育」的外套,不過是給自己的粗暴找一個合理化的藉口而已。
要知道,孩子內心的能量就這麼多,當快樂的孩子無憂無慮地探索世界、發展自我時,被父母過度苛責數落的孩子,可能正孤獨地坐在某個角落舔自己的傷口。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變得更優秀,那麼首先要明白,好的教育方式,一定是讓人如沐春風、心悅誠服、打心底就願意接受的。
只有給孩子一個氣氛輕鬆、平和的成長環境,孩子才會在成長的路上沒有後顧之憂,朝著自己想探索的方向發展。
2、不「瞎嘮叨」的家庭
「惡意」的話不能說,那麼「關心」的話可以經常說、反覆說嗎? 並非如此!
一個愛嘮叨的媽媽,可能會經常在孩子的耳邊說:
怎麼這麼不小心?又弄髒衣服啦?你看你今天都換了幾件了?
你看你玩玩具都入了迷,又忘記喝水了!記得媽媽說過的嗎,多喝水才健康……
你又不換鞋子就進屋子啦?這樣屋子容易髒,媽媽收拾起來很累的,你看我一天到晚都在忙……
吃飯吃這麼慢,等你吃完天都黑了(孩子趕緊加快速度)……但也不能這麼快,對消化不好……
外國有學者把這一類父母命名為「直升機父母」,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是,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刻監視著孩子的吃飯、玩耍、學習、社交……並隨時準備指出孩子哪裡做得不夠好。
這樣的父母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然而,往往會給孩子一種控制欲很強的感覺,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被父母看在眼裡,念在嘴裡,一點自由的空間都沒有。
此外,孩子還會有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讓孩子產生懷疑:「難道我真的什麼都做不好嗎?」這樣的嘮叨不僅無法讓孩子進步,還給他們貼上了各種負面標籤,會嚴重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孩子變得更好,請停止嘮叨,把冗長的一段長篇大論變成簡單的一句話。 比如,要讓孩子換鞋,堅定地說「換鞋」這兩個字,顯然要比「……%#@@¥blabla……」簡潔多了。
針對事情本身,不對孩子做過多的負面評價,孩子自然會更願意接受我們的建議,努力做到更好。
3、愛閱讀的家庭
想要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那就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看看歷年來我國各省高考狀元的採訪記錄就知道了:2013年的北京文科狀元孫婧妍說,父母從小陪她一起閱讀,推薦適合的書,培養她的語感,和她一起成長和進步。 安徽狀元董吉洋談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時也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浙江省文科狀元王雷捷分享,自己的母親雖然學歷不高,卻是個愛讀書的人,「只要學校老師推薦什麼書,媽媽一定會給我去買來。」
閱讀不應該是高知家庭的專享活動,每個媽媽都應該把這件事作為孩子啟蒙的重點來抓。但是,很多媽媽發現「我也想讓孩子多看書,問題是人家不愛看啊」,久而久之,秉著「勉強沒有幸福」的觀念,索性就放棄了這件事。
實際上,沒有哪個孩子天生會看書、愛看書,閱讀習慣完全靠父母引導。尤其是對低齡孩子而言,他壓根不知道閱讀對自己有何意義,當媽媽要求他安安靜靜坐下來看書時,孩子會非常抓狂,內心潛臺詞「為什麼媽媽不讓我動?我想玩積木,我想抱洋娃娃……我討厭這樣坐著!」 但是,這個階段的寶寶也是有「軟肋」的,那就是他們非常喜歡爸爸媽媽的陪伴,很喜歡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 只要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和鼓勵,即使是他們原本覺得很無聊的閱讀,也有可能變得有趣。所以,想讓孩子養成愛閱讀的習慣,父母首先要關掉電視、放下手機,參與到孩子當中來,這樣孩子才會自然而然地愛上讀書,習慣讀書。
4、父母恩愛的家庭
最後,如果我們前面3點都做到了,但是夫妻之間關係並不融洽,背著孩子推推搡搡,當著孩子的面撕破嘴皮……很抱歉,這樣很可能會讓孩子和「優秀」的目標漸行漸遠。 2014年美國心理學者MelissaW.George等人追蹤235名6歲兒童多年,發現父母若常吵架,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在他們12歲時更容易出現情緒性的飲食問題,如厭食、暴食後催吐等。 2015年心理學者LeslieFrankela等人追蹤96位8個月大的幼兒發現,若夫妻吵架較多,就算是在孩子入睡時爭吵,也會導致孩子2歲時出現情緒匱乏或退縮(反應平淡,該高興時不高興)。
可以說,親眼目睹父母吵架,是孩子心中最恐怖的畫面,會動搖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基石。要知道,孩子首先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然後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父母恩愛,就是家庭的定海神針,能給孩子源源不斷的安全感和正能量。因此,當父母雙方對某個問題的看法有分歧時,應及時調整好情緒再和對方溝通,做到對事不對人。
如果孩子因此感到害怕了,事後可以這樣安撫孩子:「爸爸媽媽因為意見不同有點生氣,現在已經解決了,這不會影響我們的感情,也不會影響我們愛你……」 父母之間親密融洽,營造相親相愛的家庭氛圍,才能讓孩子在愛中健康成長,成為一個內心陽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