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你的孩子對「雞兔同籠」問題學得夠透夠深嗎?
雞兔同籠問題作為中國古代數學的一項成果,不但以它嚴謹的邏輯推理被大眾所賞識,而且以它所獨具的趣味性為婦孺老幼所喜愛,口口相傳,廣泛而長久地在民間流傳。直到今天,它仍然被小學數學的教科書所採納,佔有一席之地。但從教育實踐來看,小學生學起來並不輕鬆,原因是對它的解題原理理解不透徹,造成記憶不深刻,解題過程中的一些環節常常忘記。今天筆者就為有需要的小學生們詳解一下這部分的知識,讓小學生們感受一下古代數學的邏輯性和趣味性。
分析:因為這兩個題是一個模式,所以今天只解析其中的一道題。那麼,就解析一下第一道吧。先來說一下雞兔同籠問題的常用解題方法,雞兔同籠問題雖然能用諸多的方法去解決,但能被小學生接受的適用一點的方法有三種:猜測列表法,方程法,假設法。但由於小學生年級不同,低年級的學生沒學過方程,而猜測列表法對於數量較大的題來說,運用起來又不簡便,所以筆者推薦使用假設法。回到上題,既然是假設,我們就假設這100個和尚全是大和尚,每人吃3個饅頭,那就是300個,而實際上只有180個饅頭,多算了120個,原因是把小和尚的人數看成了大和尚,這一部分大和尚每人多吃了2個。關鍵點來了,這個時候要先求出小和尚的人數。怎麼求呢?你看,多吃了120個,每人多吃2個,那這部分假設出來的大和尚不就是60人嗎?這60人因為是把60個小和尚看成了60個大和尚,所以小和尚應該是60人。
小和尚:(100×3-180)÷(3-1)=60人
大和尚:100-60=40人
答:大和尚有40人,小和尚有60人。
下面的題才是重點,是小學生們常常出錯的地方,筆者只能再次叮囑小學生們:讀題要仔細,分析要全面。
分析: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在求兩數之間相差多少時,實際上有的時候是求差,而有的時候是求和。為什麼呢?你看,加10分和減5分,它們之間是不是相差10+5=15分?再比如,把東西完好無損地運到指定地點,每件給20元,中途損壞的每件賠30元,它們之間是不是相差20+30=50元?因此,這道題的做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解:假設小紅所答12道題全對。
(注意:假設甲數量時要先求乙數量。)
答錯的題數:(10×12-45)÷(10+5)=5道
則答對的題數:12-5=7道
答:小紅答對了7道題。
分析:最後一道題中,因為10元與20元的張數相等,所以要分別算出它們與5元之間的差,再加起來做除數,小學生們要記好這類題型的做法。
解:假設23張人民幣都是5元面額。
則10-5=5元,20-5=15元,15+5=20元。
10元的張數:(315-23×5)÷20=10張
20元的張數:10張。
5元的張數:23-10-10=3張
答:三種人民幣各是10元的10張,20元的10張,5元的3張。
你能仔細讀完,證明你的耐力還可以,耐力是成功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