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 建天柱山(天竺山)林場,20世紀90年代 ,經營天柱山。周圍國有林3.5萬畝,2011年,開發為 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並被評為AAAA級景區。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屬國營天竺山林場轄區商洛地質考察表明,數十億年前,山陽與商縣之間,東西伸展的古海槽。歷經數次地殼升降,逐漸抬起成隆,形成貫穿東西的長嶺,地史構造叫太古凸起。後當古秦嶺開始抬升時,它的兩側緩慢沉降凹陷,高壩、色河至鳳鎮一帶陷為紡棰形海槽。經過幾億年後,由於地殼作用,又開始隆起,逐漸和太古凸地聯成一片。隨著燕山運動,商洛北部太古、元古代陸地升起了陡峭高聳的山脈,南部和西部再次凹陷成海。這種古生代海,早期分布在湘河至中村以南,而後由於地盤東升西降、北抬南陷,
山陽縣地質構造屬秦祁地槽型東秦嶺褶皺系,境內有兩個褶皺帶。北部屬華力西褶皺帶,南部屬印支褶皺帶。兩條復活斷裂帶(牛耳川~銀花;板巖~王閻)將南北相隔,呈東西展開,巖性變化較大,地層出露較全。地層主要為中上泥盆統和下石炭統,巖漿活動以燕山區為主。巖石多種多樣,主要為結晶變質巖系和花岡巖。鶻嶺一帶主要為板巖、頁巖、千枚巖、石英沙巖。
天竺山,又名天柱山(天竺山),屬秦嶺東段鶻嶺山系山地,位於山陽縣城東在山陽縣縣城東南40公裡處,是全縣最高最大的山。北起板倉老溝口,南至松坪古墓溝,東至扁頭僧道關,西連長溝七裡峽,周長65公裡。東西走向,總面積40平方公裡。山頂寬闊,四圍羅列七峰。山峰最低海拔1255米,最高海拔2074.4米。山有七峰相對,主峰有北峰大頂山、東峰鐵鐘坪、南峰虹池梁、西峰松樹蕩。北部大頂峰,屬主峰,海拔2074米。山巔驟崛一柱,高二百餘米,圍三百餘米,形如竹節,柱體奇石軒露,古松倒掛,朝嵐暮靄,晴霧不散。
四凳,天柱山(天竺山)迤西至板倉西南,突起四峰,成梯級排列,東西走向,主凳海拔1729米,山間雜木茂密。鳳冠,在扁頭溪西,南北走向,海拔1985米。山姿巍峨,頂分二峰,巖嘴突出,猶如鳳冠。大天堂,座落扁頭溪西南9公裡,主峰1488米。山勢險峻,道路崎嶇,雜花生樹,風景秀麗,故有「大天堂」之雅號。
天柱摩霄,山陽古八景之定。城南八十裡,矗峰直削,是名天柱山,諸山羅列,若兒孫然。儼似蓬壺仙子冠碧煙、披紫霞、帶虹霓,手擘絳霄,口吸銀河,直若天為山所擎者,故名「天柱」。陳愈愚有詩云:拔出群嵐數萬裡,青天像外露奇峰。懸巖向背疑風雨,絕頂陰晴變夏冬。羅列兒孫排玉筍,撐持砥柱現芙蓉。仙緣有分誰修到,下界聲傳古寺鐘。石水塔,建於宋朝,位於鐵瓦殿後百米,塔高丈餘,圍數尺,傳為鐵板道人所造,共3座,外呈圓形,傳神生動,工藝獨特。
自漢以來,天竺山就是道教活動的中心,歷代建築古寺廟10餘處。民國前上山僧尼很多,1960年有20多人下山還俗。21世紀起,又有僧尼上山,香火甚盛,遊客眾多,每年有10萬多人次,天竺山古建築群對我們研究道教的歷史和漢、唐的塑造藝術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