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4日,刑滿釋放人員郭文思在北京市東城區一超市內因不戴口罩產生糾紛,將一名七旬老人毆打致死。事後,據媒體報導,郭文思曾在2005年因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後經9次減刑,於2019年7月24日刑滿釋放。
一個有故意殺人前科的人,釋放出來剛半年,又當眾毆打老人致死,這毫無疑問是讓人憤怒的。也正因此,他的9次減刑以及其改造成效等問題,輿論充滿了質疑。對此,9月13日晚間,北京市紀委監委等六部門分別就「郭文思減刑案」發布通報。
從通報中可看出,郭文思減刑案牽涉甚廣。以郭文思的父親郭萬普為起點,監獄系統、檢察院、法院等司法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被串聯起了一大串。14名公職人員及重要關係人涉嫌受賄罪、行賄罪、徇私舞弊減刑罪等案件,已經移送北京市有關檢察院審查。
事實上,不管是早前被曝出的「違規減刑」還是「違規保外就醫」,都已告訴我們:沒有一起司法腐敗是單個人員獨立完成的。
只是,人數眾多的違紀違法人員是如何被串聯起的?郭萬普作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一名退休職工,何以有如此大的能量、如此廣的人脈?這些都是留給人們的巨大疑問。
細看通報,不少情節是,A通過B請託C,甚至C又向具體崗位上的D和E「打招呼」……該案中的違法違規交易,呈現一種明顯的「人傳人」特徵——違法違規的念頭,起於服刑人員家屬,最後落在了具體的權力者身上。
通報中的一個高頻詞是「打招呼」。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的《漫畫說紀》欄目,曾以「這樣打招呼,不可以」為題,做過一次科普。漫畫說:「人不是孤島,機關幹部也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學,如果不好好把握,就很容易被『人情網』困住。」
誠然,人情成為公職人員一大困擾。但歸根結底,可怕的並不是社交關係中的人情泛濫,而是權力本身的蠢蠢欲動。當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督和束縛,沒有人情幹預,也容易越軌。
除了「打招呼」,通報中不乏「給予禮品禮金」「多次給予現金」「購物卡」等細節,這就是典型的行賄受賄。說白了,很多時候,人情也不過是「權力尋租」披上的一件外衣。
說到底,權力必須予以束縛。一旦它出軌了,就沒有主動和被動之分,它給法治造成的汙染,給社會公平正義造成的傷害,都是客觀而具體的。這也警示相關手握權力的公職人員,除了人情,還有一個與之相抗的「原則大義」。它基於法律、規矩、職責、榮譽,你若拋棄它,終也將被拋棄。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與歸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