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極限體能強健英雄團隊
極限體能練不練?
未來戰場在呼喚!
盛夏黃昏,暑氣未退。陸軍第41集團軍某炮兵團營區裡,一派極限體能訓練的火熱場景。五公裡長跑,除了正常攜帶的裝具外,戰士們身上還另加了沙袋背心和綁腿。訓練結束,聽該團修理連講評訓練:「23分鐘啊同志們,雖然我們是保障連隊,士官軍銜高、年紀大,就忘了傳統了?」
大綱規定:五公裡武裝越野26分30秒及格,從25歲起,每增加5歲遞減30秒。在這個士官比例近半的團隊,建制連隊平均成績是22分;手榴彈投擲30米合格,這個團新訓階段考核,平均成績便是50米起步;機關幹部加班,無論到晚上幾點,第二天早上必須參加五公裡長跑。
團政委張勃告訴筆者:「我們這個團隊傳承了『塔山英雄團』的優良基因,幾十年來,敢打必勝的塔山精神已經深深融入團隊血脈,而官兵們又在近似極限的體能訓練中感悟、豐富、傳承塔山精神。」
這支新時期抗洪英雄李向群所在的英雄團隊,對未來戰場與極限體能的交集深有體會。2011年,新式自行火炮裝備團隊。團參謀長黃智介紹,隨著新裝備而來的是該團編制的調整,崗位也進行了重新劃分,體能要求少了,技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段時間,他都懷疑高強度體能訓練是否還有必要。可一場演練,讓他和大家明白了體能訓練的方向。
當年年底,該團在師的編制下依託某合同訓練基地,展開多兵種士兵對抗演練。新裝備從佔領陣地到第一發炮彈打出,時間不足1分鐘,戰鬥準備時間也成倍縮小,可敵方反應更快,稍不留神便被「殲滅」。一次戰鬥結束之際,一個營因撤收慢了20秒而被導演組判出局,全團上下對這些信息化裝備需要什麼樣體能的認識也日漸清晰。二營二連連長吳勇宏說:「短短幾分鐘,操作十幾步,戰士們往往一個上午訓下來,比老炮操訓還累。」
被抽調為演練裁判的團作訓參謀龔偉看得更清楚:「在自行火炮上操作,溫度高、壓力大、節奏快,看著動作不費力,體能消耗卻是純體力操作的3、4倍,一個連貫下來,很多戰士的衣服便已溼透。」回團復盤,在檢討新裝備技能掌握不足的同時,他們議論最多的便是一度被忽視的極限體能訓練。龔偉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教導隊教學經驗,編寫的《新裝備需要什麼樣的體能訓練》成為官兵改進體能訓練方式的指導手冊。
他們針對新裝備的各項操作動作和環境,除繼續強化各項傳統體能項目外,還以部隊所擔負的作戰任務為課題,在實兵對抗中探索各項體能數據。通過實打實、硬碰硬的實兵對抗,查找體能短板,探索體能需求,先後創編了8套體能組合訓練動作,調整9個體能標準。
訓練強度高不高?
數據分析說了算!
在高強度的極限體能訓練下,該團的傷病情況卻並不多。據該團提供的數據顯示,除一人因疲勞性骨折住院外,衛生隊收容的病號也佔比甚小,且是一些與體能訓練無關的常見病。
「只要科學施訓,就不用擔心傷病問題。訓練強不強,不是我說了算,是我們建立的資料庫說了算。」王松炎團長給筆者介紹了他們在實施極限體能訓練同時的另一項措施——大數據分析。
訓練尖子出身的王團長來到這個團後,發現很多營連乃至團機關在分析部隊現階段的訓練形勢時只能概略的定位,使得體能訓練雖然成績頗豐,但傷病卻也困擾著很多官兵。
為此,他組織人員將基層建設信息系統收集的訓練數據建立了連、排、班乃至個人的軍事訓練資料庫,根據資料庫繪製單位和個人的體能訓練成長曲線,並用這些曲線有針對性地制定訓練計劃。
筆者在該團一營一連看到,他們根據訓練成長曲線,將入伍階段訓練分為鞏固提高、查漏補缺、強化補差等若干個組,分科目內容、訓練強度和時間段等關鍵節點進行訓練。一個月後,全連優良率由往年的83%提高至96%,而訓練傷卻少了近50%。
該團去年入伍的戰士在今年的半年考核中,成績比往年同期上升16%。指揮一連班長曹亮深有感觸:「以往組訓,強度小我們也小心翼翼,但在新訓期間還是會出現大比例的傷員,現在連長能算出每個人每個星期的提升空間,我們搞起訓練來也更能放得開」。
科學的組訓模式不但使該團體能訓練水平又上了一個臺階,提升自身體能極限也變得更加安全和有預見性。在這一措施的鼓勵下,該團越來越多的官兵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不斷挑戰、提升自身體能訓練極限。在該團今年上半年組織的「戰神杯」軍事體育運動會上,8大項34小項各類賽事中,有16項打破團最好成績,5項打破師最好成績。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