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酷特智能的服裝生產車間,可以看到流水線上的服裝在面料、版型、顏色、細節各不相同。工廠裡每個工人的面前,多了一個小屏幕。而這個終端,就是酷特智能由傳統服裝行業升級為智能工廠的重要一環。所有衣服都是一件一做,一人一版,而且在歐美國家也頗受歡迎。一件制服裝,如何「智」造呢?
齊魯網青島4月12日訊量身製版,花樣你定
從「做一件衣服」到「做一件你的衣服」
酷特智能的總裁張蘊藍,是畢業於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的「海歸」。來到企業接手定製的業務,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用她的話說,定製,是要從原來的「做一件衣服」,升級為「做一件你的衣服」。
張蘊藍介紹說,「幾年前網絡上說中國的男同志不適合穿西裝,實際上是錯誤的,是因為他沒有穿到專門屬於他版型的西裝,每個人都擁有個性化的體型,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酷特智能的個性化定製,就是根據客戶體型個性化打版,版型來掩蓋缺點、發揮優勢。她還強調了款式的個性化,有的人會根據自己的膚色,還有自己的身高和體重,和自己的喜好,然後設計不同的細節和款式。量身定製的版型和體現個人喜好的細節以及款式,兩者結合方為一件「你的衣服」。
酷特雲藍有一個口號叫「人人都是設計師」,張蘊藍介紹說,「我非常喜歡進入工廠看,通過定製的衣服,可以看到消費者的靈魂。衣服上面滲透了非常多的細節,有些男士的西裝一看就知道是一個女士為他設計的。」酷特智能希望自己的專業團隊能夠幫助消費者,把他的生活方式和想要表達的理念,通過酷特雲藍的供應鏈實現出來。
定製偏向主觀的東西更多,面向的客戶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滿足他們的想法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張蘊藍坦言,「在我們的車間可以看到很多在市面上從來沒見到的款式。有一個非常出名的駁頭眼款式,是消費者自己設計的。它是一個月芽形的,並且有各種顏色。這個消費者設計完之後通過網絡傳給我們,我們給他實現了,呈現出來的效果也特別好。後來就把它收錄到酷特雲藍的款式庫裡面,對外開放給其他消費者,各種各樣的設計出來以後消費者也會受到啟發。」
比老裁縫快 比高定便宜
品質過硬不懼比較
服裝定製並不是個新鮮事兒,但酷特智能難能可貴的是,做到了大規模生產。不管是奢侈品的「高定」還是我們之前遇到的量體裁衣的老裁縫,做一件成衣用三個月也是很正常的情況。與全部依賴於人工的傳統服裝定製相比,酷特智能一天可以生產4000套(件)衣服,而且從進入生產流程到成衣,僅需要7個工作日。
把工業流水線和個性化這兩個相互矛盾的模式融為一體,這依靠的是網際網路+工業的轉型。酷特智能的定製服裝的流程是:量體師採集19個部位,22個尺寸的數據,採集完成後,會傳輸到酷特雲藍的數據平臺上版,型庫實時生成適合客戶的版型。RFID(射頻識別技術)制卡人員把全數據錄入到一個電子標籤內。此後,這個像身份證一樣的標籤會跟隨與其相對應的那件衣服一直走完全部的生產流程。每道加工工序的工人拿到一件分配的衣服,會首先刷卡讀數,根據代碼轉譯成的指令來完成諸如剪裁、釘扣、刺繡等具體操作。而他們每個人面前的那個小屏幕,就是用來顯示每件衣服應當進行何種操作的指令的。
數據驅動全過程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這個使得生產程序化繁為簡的「網際網路+工業」生產模式,在探索的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不管是量體還是製版,越是有經驗的老師傅越是說,這事做不了。他們會質疑:這麼多年的經驗怎麼可能被標準化、被數據化?
僅以服裝定製最見功底的版型庫為例,版型庫曾經建了三次,又推翻了三次。張蘊藍介紹說:「建一次推翻一次的概念是什麼?版型庫是組合數據裂變的,裂變需要一年的時間。成功之後,還需要大量的定單來驗證這套規則是正確的。半年的定單,然後我們發現原來以前的人體規則發生了問題,你只能重新建。重新建又是一年的時間,你建完了之後再用半年的時間。就是從建、推翻一次,明的損失就是3000萬,得到只有規則的修訂,而且這個規則還不一定是正確的。那暗的損失就很可怕,因為當時我們第一個定製市場是紐約。基本上拓展了一個客戶砸一個客戶,拓展一個客戶砸一個客戶。」酷特智能從2003年開始用了十年多的時間來做這個事情,第四版終於找到了比較完美的解決方案。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酷特智能曾經為英國皇家橄欖球隊定製服裝。運動員的身材是倒三角的,胸肌非常發達。傳統的版型是很難適應,但酷特智能的版型庫完全沒有問題。張蘊藍有信心地說:「傳統中老裁縫需要二次試衣、三次試衣,它試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修正的過程,因為他對你的人體把握不準。我們一次成衣,而所以我們在精準度方面,我們在一次性成功機率方面,是遠遠高於傳統的定製的老裁縫。」
不加班 去科層
原來指手劃腳的人不見了
市場有需求,工廠直達。這是酷特智能在消費者主權時代探索的C2M(消費者直接對接工廠)模式。解決了傳統服裝製造業常見的庫存高、產能過剩、利潤率低的難題。
用數位化提高效率,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員工幸福指數是一種新的嘗試。記者發現酷特智能的員工不用加班,下午4點半就下班了,車間裡也沒有車間主任、沒有科組長,張蘊藍講到:「我們不倡導加班,工廠已經有十多年不加班,而且工資都是比同行業高出200到500元。車間的年輕人挺多的,而且幸福指數還挺高。為什麼呢?以前指手劃腳的人都沒有了。他是自己靠自己來管理,但是他背後的每一個行為,都在通過數位化的方式全部呈現出來。而我們這套體系就是完全能夠激發員工自動自發的成就感,還有主動工作的一種熱情。」
消費者主權時代已經到來,而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管理學都沒有提出最佳的管理模板和套路。在C2M模式的去中間商,去庫存後,酷特智能又摸索出一套去科層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這套模式也吸引了來自日用品,自行車、摩託車、化妝品甚至是服裝業行業的關注,前來學習。
張蘊藍不僅沒有排斥,反而很灑脫:「我們不僅支持來學習,我們還幫他改造。為什麼呢?未來的企業是不可能封閉發展的,未來一定是要開放的。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你再封閉你也走不了多久。幫助你改造完了,我們一起來培育這個市場。我們不僅限服裝,我們改造了接近30個行業。等改造完了,可以想像一下生活是什麼樣子,喝水的杯子都是自己個性化定製的,沒有人跟你重樣。我們的生產模式、我們的消費模式,我們的商業環境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覺得這是一個企業應該盡的責任,也是最完美的發展路徑。」
下一步,酷特智會怎樣發展?張蘊藍坦言,「現在全球沒有一個大的連鎖的個性化定製品牌,所以我們覺得這個『唯一』在等著我們去走。另外在工廠的解決方案這方面,我們也要輸出我們的工廠品牌。我們很幸運,就是生活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這個時代給了我們非常多新的體驗,我們還在精益,因為我們知道更多新的技術會幫助我們創造更多的奇蹟。」
酷特智能通過大數據的運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實現產品零庫存的按需供給,為新舊動能轉換和個性化定製轉型提供了典型的實踐案例。讓高端的個性化服裝定製,「飛入尋常百姓家」。
閃電新聞記者 商珊 青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