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營銷全球火紅,然「影音進入門檻高、垂直短影音是必勝趨勢」等既定認知侷限了策略擬定,要成功帶動業績成長,必先釐清影音營銷本質。
雖然社群媒體趨勢變化多端,「影音」卻是專業人士、各項數據一致認同的未來主宰趨勢。根據影音營銷顧問公司Brite Content的研究報告,2016到2017短短一年的時間,人們觀看Facebook直播內容的時間成長4倍,Instagram上的影音內容比例增加80%,更有超過60%的營銷人員表示,將持續上修影音營銷預算。種種跡象皆證實了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的預言,「2018年,有90%的內容營銷將會來自於影音。」
抓緊影音營銷大方向固然重要,制定詳細營銷策略更是品牌不容忽視的關鍵。Marketing Land專欄作家Jordan Kasteler整理了影音營銷4大迷思,幫助讀者釐清影音營銷本質,避免錯誤認知成為品牌成長的絆腳石。
迷思1》專業器材與剪輯功力是必備品
由於社群影音長度短、播放熒幕小的特性,專業設備與細緻剪輯功力,並不是影響社群影音營銷成效的關鍵。在影片製作工具多樣、智能型手機普及的時代,人人都可以製作出社群友善的影音,因此,資金較少的新創企業與個人創業者不必擔心無法負擔影音營銷的龐大預算,如何利用創意打造出突顯產品特色、激發用戶情感的內容,才是影音營銷決勝點。
網絡資源繁多,以下推薦2項在線免費影音製作工具,讓社群影音營銷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Promo:擁有超過2百萬個短片與正版音樂的豐富素材庫,簡潔明了的操作界面使用戶更容易上手。
Renderforest:提供許多動畫影片製作的素材與模板,活潑的動畫呈現方式更容易吸引社群用戶。
迷思2》垂直影音才是最佳行動友善格式
近年來,由於行動裝置使用率大幅提升,多數人皆認為垂直格式內容最符合行動用戶的使用習慣。然而,種種數據皆顯示正方形格式影音更能驅動社群用戶參與。2016年6月,Facebook官方建議「品牌應上傳正方形格式的影音內容」;根據社群分享工具公司Buffer的研究,不論用戶使用行動裝置或桌機,比例為1:1影片的平均用戶參與度,皆大於比例為16:9的寬帶影音(Landscape)和黑邊影音(Letterbox);另外,營銷機構Laundry Service的數據也顯示,正方形格式影音能提升67%影片完整觀看率。
上述數據雖和「垂直影音為王」論點相牴觸,卻也顯示社群平臺影音與各類廣告內容的差異。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等社群平臺為了避免影音在動態時報版面佔據太大空間,大多會自動裁切過長的垂直影音,用戶必須點擊影片才能看見完整內容,但正方形影音並沒有自動裁切問題,因此,1:1比例的影音是品牌經營社群必須注意的重點。
迷思3》社群影音長度絕不能超過3分鐘
短影音營銷雖為當今趨勢,「3分鐘」卻不是品牌必須遵守的社群影音長度絕對值。隨著現代人專注時間減少,相較於長影音,多數人認為片長3分鐘內影片必定會帶來更佳成效,因為短影音更容易讓用戶完整欣賞,然而,影片總長度並不是重點,用吸睛內容在短短幾秒內抓住觀眾眼球才是關鍵。根據Facebook數據,即使用戶只觀看10秒的影音內容,品牌知名度與用戶購買意圖仍有可能顯著上升;另外,雲端影音平臺Wistia的研究顯示,當影音長度超過3分鐘後,用戶參與度確實降低,但下一次顯著下降卻是12分鐘後。
雖然短影音更容易使用戶完整觀看,但長影音卻能找出那些完整欣賞影片的高參與用戶,如此一來,品牌反而能對其精準投放廣告內容,極大化影音營銷ROI。
迷思4》影音分享平臺群起,YouTube已死
擁有龐大用戶基礎的YouTube,仍是當今影音平臺霸主。看準影音是未來趨勢,越來越多平臺憑專業影音分享功能崛起,象是Twitch專注經營遊戲直播平臺業務;Vimeo主打高畫質的影音上傳服務;Instagram和Snapchat則靠日益豐富的限時動態功能,在青少年網絡使用者中佔有一席之地。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mScore的數據,YouTube每月平均不重複訪客數為1.5億,而近年積極開發影音功能的Facebook則是9460萬,黏著度高的龐大用戶群徹底否定了「YouTube已死」的傳言。
跨平臺經營已然成為許多品牌擴大影響力的手法,因此,企業也可在多種影音平臺布局。Kasteler在此推薦了許多YouTuber常用的YouTube經營管理工具「TubeBuddy」,不僅擁有跨平臺影音發布的功能,TubeBuddy還提供關鍵字、發布時間建議,幫助品牌優化YouTube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