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輕計劃」「調養易瘦體質」「一杯代一餐,科學瘦身」……雙十二即將來臨,在商家的大力宣傳下,各種口味、各種品牌的代餐粉早已裝進愛美女性的購物車。代餐粉的配料是什麼,真的能減肥嗎?對健康有無影響,適合哪些人群?帶著這些問題,新京報記者線上線下探訪多家商鋪。
記者調查:你買的代餐粉,可能就是普通的雜糧粉
「小紅書、抖音、淘寶都有賣,很多網紅、明星也在推薦,效果應該不會太差吧。」作為一名90後「老阿姨」,欣欣也沒有禁住「代餐粉」的誘惑,入手一款「纖體代餐粉」。用她的話說,「有沒有用我也不知道,但是只要提到『瘦身』,就是我邁不過的坎兒」。
欣欣告訴新京報記者,客服推薦快速瘦身的方法是一日三餐連續一周只食用代餐粉,可瘦身8-10斤,如果實在嘴饞,可搭配黃瓜和西紅柿食用,但一定不能搭配水果。儘管對代餐粉有著無限的期許,但欣欣表示,效果如何暫且不說,唯一的擔心就是怕只吃代餐粉身體「受不了」。
其實,跟欣欣同樣想法的女性大有人在,一邊對代餐粉充滿期許,一邊又對其心存疑慮。那麼,「代餐粉」到底是什麼?
新京報記者對市場上銷售火爆的10款「代餐粉」調查發現,儘管產品配方各有差異,但配料名稱出現最多的為:紫薯片、燕麥片、小麥胚芽、藜麥片、葡萄乾、魔芋粉、紅棗粉、紅豆粉、枸杞子、圓苞車前子殼粉、杏仁粉、玉米片、山藥粉、葛根粉、薏米粉等。10款代餐粉中,僅2款代餐粉配料中顯示有營養素添加劑,如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碳酸鈣、葡萄糖酸辛等,其餘8款產品配料中全部為穀物成分。
以網售中糧紫薯魔芋代餐粥為例,其配料表顯示,內含27%燕麥片、18%葡萄乾、10%紫薯粉、結晶果糖、脫脂乳粉、紅棗丁、杏仁粉、椰子粉、速溶豆粉、魔芋粉、黑米、圓苞車前子殼粉。450克代餐粉的原價為199元,折後為89元,其推薦食用量為每次30克,即每次的原價為13.27元,折後價為5.93元,在代餐粉中屬於中高檔。
12月10日,新京報記者來到東城區特吉特早市一售賣雜糧的攤位,選取了代餐粉中最常見的10種原料——炒熟的薏仁、燕麥、葛根、淮山藥、紅豆、玉米、紅棗、茯苓、小麥胚牙、芡實等共500克,按1:1:1的配比打成粉末,價格為27元,每30克約為1.6元,這一價格僅是上述網售代餐粉的1/4。
專家提醒:代餐粉替代整餐不靠譜,易導致營養攝入不足
相比正餐熱量減少82%、超強飽腹感+扛餓N小時……代餐粉備受女士青睞。在與商家交流的過程中,大多數商家甚至表示,如果消費者有減肥訴求,完全可以用代餐粉替代整餐。事實究竟是怎樣呢?
新京報記者購買了一款名為「蘊巢素食營養全餐159」的產品,淘寶旗艦店中,該產品的名稱顯示為蘊巢159代餐粉,產品包裝盒上顯示該產品類型為衝調類其他方便食品。該產品配料中除燕麥、大麥仁、小麥、黑豆等穀物成分外,還添加有猴頭菇、金針菇等菌菇類成分以及葡萄糖酸鈣、葡萄糖亞鐵、葡萄糖酸鋅、煙酸等上百種成分。其標準代號為LS/T3302。
北京世紀壇醫院主管營養師賀源表示,此類粉劑是按照201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行業標準LS/T3302來執行的,該標準的定義為方便雜糧粉。也就是說,該產品是以雜糧或其粗加工產品為主要原料,經熟化加工後添加(或不添加)麥芽糊精、白砂糖等輔料的粉末狀方便食品。方便雜糧粉分為I類和Ⅱ類,I類是不添加任何輔料製成的產品,Ⅱ類則是添加麥芽糊精、白砂糖等其他輔料製成的產品。
「此類粉劑主要營養成分和我們平時吃的雜糧沒有太大區別,代替主食勉強說的過去,但是代替一整頓飯相當於缺少了肉、蛋、奶來源的優質蛋白;少了蔬菜水果提供的維生素、礦物質;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各種營養攝入不足,肌肉減少,身體功能紊亂、新陳代謝異常、內分泌障礙、生長發育異常等症狀。」賀源認為,該產品宣稱自己為「代餐粉」是不合適的。
中國註冊營養師、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認為,消費者應科學、理性看待代餐粉。無論何時,均衡飲食,合理搭配多樣化的食物,遠比食用單一加工食品更健康。「可以根據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2013版提供中國18-49歲成年居民膳食營養素各類物質的攝入量。」
「對於想要減肥瘦身的人群,則需在日常飲食中控制能量攝入,代餐粉並沒有很神奇,其減肥瘦身的原理也僅僅是在不亂食用其他食物的前提下,通過定量,對能量攝入進行了控制。」顧中一指出,可用代餐粉選擇性代替三餐中飲食質量較差的一餐,並不建議一日三餐都食用代餐粉,且人體每日的能量攝入不應低於1400kcal。
行業觀察:缺乏強制性標準,代餐粉市場亂象難解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代餐粉並沒有強制標準,僅有2019年11月22日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代餐食品團體標準》可作參考。
《代餐食品團體標準》中提出代餐食品和部分代餐食品兩個概念。代餐食品是指為了滿足成年人控制體重期間一餐或兩餐的營養需求,代替一餐或兩餐,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一種控制能量食品;部分代餐食品是指為了滿足成年人控制體重期間一餐或兩餐的營養需求,代替一餐或兩餐中部分膳食,專門加工配製而成的一種控制能量食品。
標準規定,每餐代餐食品所提供的能量應大於等於835kJ(200kcal),不高於1670kJ(400kcal),蛋白質提供的能量佔總能量的25-50%,來源於脂肪的能量不應超過總能量的30%;部分代餐食品,每份所提供的能量應大於等於334kJ(80kcal),小於835kJ(200kcal),蛋白質提供的能量佔總能量的25%-50%且不低於8克,每份來源於脂肪的能量不應超過總能量的30%,來源於飽和脂肪的能量不超過總能量的10%,不得使用氫化油脂。
中國註冊營養師、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透露,團體標準並非強制性標準,這只是營養學會給出的指導意見,代餐食品尚未有明確的強制性國家標準。
「因為沒有一個強制性的標準來規範,面對商家的宣傳,消費者很難對代餐粉進行辨別和維權。如果僅僅給消費者提供一個飲食建議,教消費者如何食用,是不違規的;如果商家宣傳其有某種保健功能或有一些醫療用途,就涉及違法。」顧中一解釋道。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楊月欣教授也曾表示,我國代餐食品市場存在產品營養不均衡、配方不科學、質量良莠不齊、使用方法不規範、誇大宣傳等問題。原因之一是缺乏代餐食品國家標準,也無代餐食品這一產品分類,亟須各方共同努力,推動相關國家標準的立項和研製工作。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圖片來源 網絡截圖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