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土土絨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發輿論爭議之後,更多的「料」被曝了出來。有網友發現,力排眾議給這篇作文打滿分的作文閱卷組長陳建新,不光以主編的身份出版了高考作文輔導用書,而且其所編選的作文風格與《生活在樹上》較為相似。
為此,一位退休媒體人向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實名舉報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省寫作學會副會長陳建新既擔任作文閱卷組長,又編寫出版高考作文輔導書、進行高考作文指導講座等,「既做教練員又當裁判員」。目前,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已著手調查此事。
本來,陳建新作為浙江省寫作學會副會長,出本書、開個付費課談談怎麼寫作文,是發揮自身所長,也是知識變現的合理途徑。問題在於,頂著「閱卷組長」的頭銜賣書,恐怕就有權力和利益勾結的嫌疑了。
高考是我國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也是決定千百萬考生人生命運的關鍵時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考生們「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在高考中一戰「金榜題名」。而作文作為高考中最重要的拉分項,一向備受關注。因為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中,一分就可以拉開差距,5分、10分就可以甩開千萬人。而作文的評分主觀性較強,就像引起爭議的這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開始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面兩位老師則給了55分,最後,在「作文審查組老師認真細讀這篇作文」之後,才拿到了滿分。
這麼大的分數差距,說改變了一個考生的命運,恐怕也毫不為過。那麼,怎樣才能在作文上拿高分?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有秘訣,你會不會心動?對於提分心切的考生來說,買本書、聽個課,這點投入跟提高分數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只要確定有用,當然是毫不猶豫地「買買買」了。
那麼,怎樣才能讓廣大考生知道「我有這個秘訣」呢?在賣書時印上「閱卷組長」的頭銜是一種方法,公開點評高考滿分作文恐怕也是一種「方法」。
高考作文閱卷組長陳建新出書輔導高考作文
對此,北大教授、教育部基礎教育專家委員會成員溫儒敏表示:「高考閱卷評分應當有保密性,所有參與閱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閱卷情況,這是紀律。這次浙江滿分作文,第一時間在刊物上披露,是違規的。」
高考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很多地方都要求,參加高考評卷人員必須無直系親屬參加今年高考,如發現有違反本項規定者立即取消其評卷資格。這就是為了避免閱卷人員與考生的利益關係,最大限度維護高考公平。那麼,親屬關係是一種利益關係,師生關係是不是呢?
過去人們都說,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那麼同樣的,也不能既當教練員,又當裁判員。教練與比賽勝負的關係雖然隔了一層,但當他身兼裁判員的時候,就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了。尤其是在高考這麼重要的「比賽」中,完全可能影響到高考的公平。
南方周末記者查閱了13篇網絡上流出的浙江省2017-2019年高考語文高分作文,發現將西方哲學家、近現代作家作為引證材料最為常見。超半數作文中,出現奧古斯丁、克爾凱郭爾、黑塞、加繆、斯賓諾莎、黑格爾等西方哲學家的名字。可以說,浙江省的高分作文深受陳建新影響。
高考作文閱卷組長陳建新開高考作文專題講座
可是,高考作為固定模式的選拔考試,雖然其中不可避免會有一些應試技巧,但如此明顯地倡導一種詰屈聱牙的晦澀文風,是為了什麼?是要將語文教育引向何處去?其中,真的沒有不當利益關係嗎?
對於出書一事,陳建新的回應是「不知道此事」。那麼,是出版社擅自利用了陳建新的名字嗎?無論如何,一句簡簡單單的「不知道」,恐怕不能為此事畫上句號,因為,不論是從對考生的公平性來說,還是從高考制度的嚴肅性來說,以高考閱卷者的身份來謀取商業利益,恐怕都是不合適的。
陳建新的行為恐怕也不是孤例,其他省份閱卷組長有沒有類似出書、開講座的現象,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合適,也都需要從陳建新事件的調查中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