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21:20:36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好消息!9月29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重慶市的第二批社區體育文化公園(20個)已經全部建成,加上去年建成的第一批社區體育文化公園(30個),整個重慶的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達到了50個。國慶期間,重慶市民又多了遊玩的好去處。
首批30個公園實現智能化管理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計劃安排,2018—2020年利用主城建成區邊角地建設92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首批3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已於2018年末、2019年初建成並對市民開放。第二批2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於2019年初啟動建設,截至9月底已全部建成。
該負責人表示,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在實施建設中,也在探索公園管理新模式,以著力提升公園管理智能化水平。
「通過公共網際網路技術、智能化管理平臺,我們已實現網絡客戶端處理處置群眾投訴、報事、建議以及信息發布等功能,後期還將拓展增加場地預約、比賽邀約、義工申請、應急呼救等,真正實現公園的『共建共享』。」該負責人透露,目前,首批已建成開放的3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已完成網絡、設備等調試工作,已實現智能化管理;9月底完成建設的第二批20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正在抓緊推進調試工作,力爭10月底納入智能化管理。
該負責人還表示,未來還計劃建立入園居民大資料庫,在設施維護、服務品質、活動組織等方面為公園後期運營提供強大支撐。「通過大數據,我們能了解居民最喜愛的運動是哪些,從而在場地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改善。比如,如果喜歡打籃球的居民更多,我們就會考慮多建設籃球場。」
引入人臉識別技術監控不文明行為
這些社區體育文化公園有多「智能」?9月29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來到渝北區觀河體育文化公園內進行實地探訪。
「此次社區體育文化公園智能化建設突破了傳統區域網控制中心模式,通過公共網際網路技術將所有智能化設施設備控制端工作集成到位於渝北區觀河體育公園內的中控中心。」社區體育文化公園中標總承包單位負責人介紹,通過公共網際網路技術、智能化管理平臺等手段,已實現視頻監控、遠程管控、人員調配、應急處理、信息聯動等管控工作。
在公園內的智能化中控中心,記者看到了一塊非常大的監控屏,30個建成公園的實時情況都在上面滾動顯示。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已開放的公園中,已投入使用各類監控攝像頭400餘個,全部公園建成後計劃將有近900個攝像頭,對92個公園進行全天候24小時全範圍覆蓋監控。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監控設備還採用了人臉識別技術,「主要作用是對日常監控中發現的多次不文明行為人員進行數據採集,一旦入園進行跟蹤監控,及時勸導、制止破壞行為。遍布園區的戶外音響設備還可以進行點對點語音喊話,一旦中控中心通過視頻監控發現園區內出現不文明行為、違規經營、安全風險等情況,可在第一時間進行通知。」
客戶端上線讓居民參與「共建共享」
為了進一步拉近了與居民的距離,社區體育文化公園還上線了網絡客戶端。除傳統方式外,市民還可以通過網絡客戶端等方式將維修整改、意見建議、疑問訴求等問題匯總到公園服務後臺,服務後臺通過運維系統將問題對應分配給工程維修、解釋溝通等各區域相關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接受到工作指令後快速處理問題,並實時反饋完成進度。
「這樣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擴大了人員管理半徑,節省了不少人力成本投入。例如目前運用了高清視頻監控,對公園內的清潔問題可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同時也拉近了社區文化體育公園與居民的距離,實現全民共管共治共享的良性發展循環。」工作人員透露,公園陸續開放以來,累計接到各類報事1083條,處理完結1047條,完結率96.68%,經各區居民滿意度調查顯示,目前居民滿意度達到98%。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淳 攝影 高科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