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技術在我國起源非常早,據考古發現,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春秋戰國時期,在織物的染色上,除了礦物顏料,已經廣泛採用植物顏料,人工大面積種植了藍草。藍草不但可以染出不同深淺的藍色,還可以同其他植物染料套染出多種色彩。
▍浸泡植物染料「山藍葉」
中國印染藝術既是老百姓以手工製作的方式,滿足自身物質與精神需要的一種造物活動,也是從事印染藝術工匠們的生命體驗和生命價值的體現,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手工印染漫長的歷史中,民間藝人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工藝特徵和吉祥紋樣,絢麗多彩的藍印花布紋樣是中國民間美術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各族人民社會生活、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美學觀念等方面的豐富內涵。
《藍雅白韻 中國藍印花布紋樣研究》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及其傳人歷時5年,踏遍21省、市、自治區,匯聚40年收藏、研究成果完成的一部中國藍染「珍藏典籍」,對藍印花布的應用形式和圖案做了系統的挖掘與研究,以紋樣集成的形式收集整理了大量實物資料。同時,作者團隊通過閱讀大量原始資料、檔案記錄等,總結、梳理民間手工印染的來龍去脈。通過田野調查,以口述採訪的方式宏觀把握民間手工印染紋樣的遺存、傳承、演變情況以及傳承後人的基本信息,力求全面、完整地展現這項傳統技藝在傳承、發展過程中更深層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內涵。
▍包袱布「鳳戲牡丹」
每個時期的地域文明,都會產生特有的藝術形式。透過藍印花布的紋樣和裝飾現象,人們可以窺視到某個民族、某個地區、某個時期、某種文化的具體表現。藍印花布紋樣產生於民間,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經過千百年來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其內容和表現形式愈加豐富多彩,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它所表現出的觀念和意識在中華民族中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普遍認同,它所折射出的時代背景、社會心態、民族心理和審美情趣,已遠遠超出了圖案紋樣本身的價值和含義。從中我們能感悟到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人類對幸福的渴求、對生命的禮讚。
▍帳簷「八仙過海」(局部)
民間美術創造所表現的既是生活的語言,又是藝術的語言,更是情感的語言。藍印花布中的情與美,是勞動者與造物之間、使用者與創造者之間相互聯繫的紐帶與心靈溝通的橋梁。勞動人民把造物活動本身作為抒發情感的途徑,因此也決定了民間美術品的純真品格。它傾注了勞動者熾烈而純樸的情感,在美的創造中自然真摯、毫不造作,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再創造,產生了心靈和情感上的共鳴。民間藍印花布中具有象徵意味的各種符號和紋樣以其深刻的內涵和美好的寓意,成為民間美術中最富有美學價值的一部分。
▍被面 「花開富貴 團圓吉祥」,民國 (211 釐米×181 釐米 ),收集地江蘇,藏於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歷史像一條長河從遠古流淌至今,充滿了人文主義的思想、精神與情懷。正如一個民族的歷史不能割裂,一個民族的文化同樣不能割斷。民族文化是手工技藝走向未來的坐標,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前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懷將永遠給我們深刻的思考和無盡的啟示。
本文轉載自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公眾號京版北美,略有刪節
作者簡介
吳元新(右),江蘇啟東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美術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南通市文聯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吳靈姝(中),吳元新之女,研究生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現任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副館長、南通大學非遺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倪沈鍵(左),江蘇省傳統技藝技能大師,江蘇省青年崗位能手。
《藍雅白韻 中國藍印花布紋樣研究》
吳元新 吳靈姝 倪沈鍵 編著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