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石鑑評》國家標準GB/T31390-2015
1、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觀賞石的定義與分類,觀賞石鑑賞與評價以及鑑評方法和等級劃分等相關要求。
本標準適用於觀賞石的鑑賞、評價活動,也可作為觀賞石價格評估的重要依據。
2、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於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於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文件。
室測試質量管理規範 第9部分:GB/T 226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DZ/T 0130.9 地質礦產實驗巖石礦物樣品鑑定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3.1
觀賞石 view stone
自然形成且可以採集的,並具有觀賞價值、收藏價值、經濟價值和科學價值的石質藝術品。此外,還可涵蓋奇峰異石等自然景觀石及工藝石等。
3.2
紋理石 texture view stone
由於物質成分(顏色)不同或結構、構造不同,在石體中形成條帶、紋理的觀賞石。
3.3
畫面石 painting view stone
由不同顏色、不同物質形成的點、線、面組合且構成圖案或畫面的觀賞石。
3.4
文字石 character view stone
由不同色彩的條紋、條帶或斑塊形成字符或文字的觀賞石。
3.5
切磨石 cut-polish view stone
為增強石體圖案藝術效果而進行切割、打磨或噴沙處理的觀賞石(如雲南大理石、國畫石等)。
3.6
組合石 assembled view stone
由兩方或兩方以上天然石體組合而成的觀賞石,其中也包括小品石等。
3.7
石膚 skin of stone
石體經水體衝刷、浸潤、氧化,或由風蝕、日曬等表生地質作用在表面形成的皮殼或膜。
3.8
自然要素 nature factor
觀賞石自身反映的物理、化學等自然屬性,具體表現為形態、質地、色澤和紋理4個要素。
3.9
人文要素 culture factor
主要體現人們對觀賞石的認識、感悟及藝術創作,其中包括觀賞石的韻意、命題、配座與傳承。
4、觀賞石分類
4.1 觀賞石分類原則
本標準依據人們的鑑賞傳統與習慣、人文意識與審美取向,以及觀賞石呈現的藝術形成和特點,結合觀賞石的物質組成、成因類型、產出地質/地理景觀環境,將觀賞石劃分為巖石類、礦物晶體類、生物化石類、隕石類及其他五種類型。巖石類觀賞石指由沉積巖、巖漿巖和變質巖形成的觀賞石(相關鑑定分類原則見DZ/T 0130.9),根據石體顯現的藝術特點,進一步劃分出造型石、圖紋石和色質石3個亞類。
4.2 觀賞石類別及其主要特徵
4.2.1 巖石類
4.2.1.1 造型石
以奇特或典雅的三維幾何形態為主要特徵,鑑賞中求其形、賞其貌;具象造型石求形態逼真,而抽象或意象造型石求寓意深刻。
4.2.1.2 圖紋石
以優美的圖案、紋理或文字為主要鑑評要素,觀其圖紋,賞其寓意,其中主要有畫面石、紋理石和文字石;具象圖紋石求形象、重寫實,而抽象與意象圖紋石求神韻、重寫意。
4.2.1.3 色質石
以色彩、光澤和質地為主要審美要素,而形態和紋理在鑑賞中處於次要地位的觀賞石。
4.2.2 礦物晶體類
由礦物晶體形成的觀賞石。礦物晶體也可以單晶、雙晶或晶簇的形式出現。
4.2.3 生物化石類
由生物化石形成的觀賞石。根據保存形式可分為實體、鑄模、印痕等幾種類型。
4.2.4 隕石類
指外太空物質穿過大氣層隕落到地面的固態物體,常見的有石隕石、鐵隕石以及石鐵隕石等。
4.2.5 其他
指其他具有特殊自然、人文意義並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石體。
5、觀賞石鑑評
5.1 鑑評要素
5.1.1 自然要素
5.1.1.1 形態
指觀賞石的幾何尺寸、外部形態,鑑評中重點考慮形態奇特、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及石體的完整程度等。
5.1.1.2 質地
指觀賞石的緻密程度,礦物的顆粒大小,石體的潤、澀感覺,以及石膚是否存在等。
5.1.1.3 色澤
指觀賞石的顏色、光澤和透明度。觀賞石的顏色有單色和雜色之分,單色主要考慮色度和飽和度;雜色則考慮反差與協調性。
5.1.1.4 紋理
指觀賞石顯現的圖案、花紋或文字,主要有色彩紋、凹凸紋和裂縫紋三種紋式;依據成因又可分為原生紋理和次生紋理。
5.1.2 人文要素
5.1.2.1 韻意
指鑑賞者透過形態、質地、紋理和色澤四要素對石體的認知或感悟,甚至是頓悟或靈感,韻意的產生是情感與石體高度融合的一種賞石境界。
5.1.2.2 命題
指觀賞石的題銘、題畫,以及賦文等藝術創作。命題要貼切生動、言簡意賅、寓意深刻,並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5.1.2.3 配座
指由木質、石質、紫陶、陶瓷等材料製作的配座、落嵌、沙盤及其他配飾。鑑評中重點考慮與石體是否協調,以及因石適材、工藝精湛等。
5.1.2.4 傳承
指觀賞石收藏、易手的沿革過程,鑑評中主要考慮歷史傳承是否有序並有據可查。
5.2 權重分配
5.2.1 巖石類觀賞石的權重
巖石類觀賞石的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權重分配比例為6:4,同一要素在不同亞類觀賞石中的權重也有所差異(見表1)。
5.2.2 非巖石類觀賞石的權重
非巖石類觀賞石的鑑評要素和指標均有所不同,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權重按8:2比例分配(見表2~表4)。
5.2.3 傳承項的權重
民國以前古石的傳承一項可根據具體人物、事件及其歷史價值而定;而民國以後的觀賞石,傳承一項的權重僅做為附加項來處理。
5.3 鑑評指標
5.3.1 巖石類觀賞石鑑評指標
巖石類觀賞石的鑑評要點及鑑評指標(權重)見表1。
表1 巖石類觀賞石鑑評要點及權重分配表
5.3.1.1 造型石
1.形態(30%):石體完整,造型或奇特優美、或端莊典雅;形象或逼真、或虛幻
2.質地(10%):石體緻密、細膩,石膚好,差異風化強
3.色澤(10%):總體柔順協調,石體不同部位的顏色、色調反差適度
4.紋理(10%):紋理自然流暢、曲折變化與整體造型相匹配
5.韻意(15%):形意生動,寓意深刻、含蓄並耐回味,文化內涵豐富
6.命題(10%):立意新穎,貼切生動,具有較強藝術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7.配座(15%):造型典雅並烘託主題;因石適材、工藝精湛
8.傳承:歷史易手、沿革有序並有據可查
5.3.1.2 圖紋石
1.形態(15%):石體端莊且與畫面協調,石面完整、無瑕疵
2.質地(10%):石質緻密,石膚細膩、表面光潔無破損;切磨石應加工精細
3.色澤(10%):色彩豐富、層次分明、濃淡有致
4.紋理(25%):構圖方式多元、圖面刻畫細緻入微;紋理或曲折飄逸、或靜謐典雅
5.韻意(20%):情景交融,形神兼備,主題明確,蘊意深邃
6.命題(10%):立意新穎、貼切生動,典雅脫俗,富有文化內涵
7.配座(10%):構思巧妙、烘託主題;因石適材、工藝精湛
8.傳承:歷史易手、沿革有序並有據可查
5.3.1.3 色質石
1.形態(15%):石體端莊、完整、整體感強
2.質地(20%):石體緻密、溫潤,石膚細膩,石體表面光潔、無瑕疵
3.色澤(20%):色彩靚麗、光澤感強,協調性好;顏色單一者應均勻、典雅
4.紋理(5%):紋理別致、清晰、自然
5.韻意(20%):情景交融,內涵豐富,意境深遠
6.命題(10%):立意新穎、貼切生動、富有文化內涵
7.配座(10%):造型雅致並烘託主題;因石適材、工藝精湛
8.傳承:歷史易手、沿革有序並有據可查
5.3.2 礦物晶體類觀賞石鑑評指標
礦物晶體類觀賞石的鑑評要點及鑑評指標(權重)見表2
表2 礦物晶體類觀賞石鑑評要點及權重分配表
1.形態(20%):晶形完整且保存完好;晶簇造型優美、奇特
2.質地(20%):晶體純淨、透明度高,隱晶質礦物緻密、溫潤
3.色澤(20%):色彩豐富、豔麗,光澤絢麗
4.組合(20%):品種稀缺、珍貴;礦物組合多樣、主次分明,色彩及造型與圍巖相互襯託
5.標籤(15%):標註學名、產地明確、題名別致、標明傳承
6.配座(5%):突出石體,富有創意
5.3.3 生物化石類觀賞石鑑評指標
生物化石類觀賞石的鑑評要點及鑑評指標(權重)見表3
表3 化石類觀賞石鑑評要點及權重分配表
1.形態(20%):形體完整、體量適度;天然圍巖、石化程度高
2.品種(30%):品種稀缺、珍貴或組合奇特
3.品相(20%):單體形態生動、栩栩如生;組合整體協調,主體鮮明且特徵明顯
4.修復(10%):修工精細、原貌保存完好,無瑕疵、無作假
5.標籤(15%):標註學名、產地明確、題名別致、標明傳承
6.配座(5%):突出石體,富有創意
5.3.4 隕石類觀賞石鑑評指標
隕石類觀賞石的鑑評要點及鑑評指標(權重)見表4
表4 隕石類觀賞石鑑評要點及權重分配表
1.形態(10%):石體完整、形態美觀奇特、無破損
2.品種(30%):品種珍貴、類型獨特
3.特徵(30%):熔殼、氣印、球粒、磁性、擦痕及密度等特徵明顯
4.體量(10%):體量適度
5.標籤(15%):標註學名、產地明確、題名別致、傳承有序
6.配座(5%):突出石體,富有創意
5.4 鑑評方法
5.4.1 相對排序法
5.4.1.1 預選
由鑑評人員對所有參評的觀賞石進行初步篩選,以獲獎數量的1.5倍-2倍的額度確定入選目標。
5.4.1.2 排序
經初步篩選、確定入選目標後,由鑑評人員為每一方(組)觀賞石列出相對優先次序,最終以式(1)計算出每一方(組)觀賞石的序次:
式中:
每個鑑評人員給出的排序號(n=1,2,3,4,5,......S);
鑑評人員的數量;
最終的排序號(,......S)。
最終結果中以N值最小者為佳。該方法適合地方觀賞石協會和其他社會團體組織的觀賞石展會及相應的鑑賞與評獎活動。
5.4.2 權重評估法
權重評估法主要依據在5.3中所確定的鑑評指標,由鑑評人員對每一個鑑評要素逐項進行評分、求和(參見附錄A)。然後根據所有鑑評人員總分的平均值來確定最終分值T計算式見式(2):
式中:
每一個鑑評要素的得分;
鑑評要素的數量;
鑑評人員的數量;
最終得分。
此方法主要適合觀賞石的評價等級確定,其缺點是工作量大,在參評數量大時難以操作。
6、鑑評人員與環境要求
6.1 鑑評人員要求
參與觀賞石鑑評的人員應經過專業技術培訓,並具備觀賞石鑑評師以上資質。鑑評人員應恪守職業道德,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以及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鑑評工作認真負責,不得營私舞弊、弄虛作假。
6.2 鑑評環境要求
觀賞石的鑑評工作應在採光條件良好的環境中進行,個別石種可使用不同色彩的射燈照明。
7、等級劃分與鑑評證書
7.1 觀賞石等級劃分
觀賞石的等級劃分應按5.4.2的方法,對參評的觀賞石進行等級劃分。具體分級標準如下:
a)特級:總計評分在91分~100分;
b)一級:總計評分在81分~90分;
c) 二級:總計評分在71分~80分;
d) 三級:總計評分在61分~70分。
7.2 鑑評證書的基本內容
鑑評證書中應具備以下幾種標識(見圖1):
a)統一編號:參評觀賞石的編號應具有唯一性。如由中國觀賞石協會於2012在北京舉辦展會的編碼為:110000VSAC20120001;其中×××××× ×××× ×××× ××××前6位為北京市行政區劃代碼(代碼應符合GB/T 2260的規定)、7位~10位為中國觀賞石協會的英文縮寫VSAC、11位~14位為年份區、後4位則為序號;
b)鑑評等級:標明鑑評等級;
c)名稱:命題;
d)類別:石種名稱;
e)尺寸:三度空間的幾何尺寸(以㎝為基本度量單位);
f)產地:應註明觀賞石的實際產地,以縣(鄉)為最小行政單位;
g)鑑評地點:註明鑑評所在地名稱;
h)鑑評時間:註明鑑評日期;
i)鑑評單位:應有鑑評人籤字與鑑評單位蓋章;
j)防偽標識:加注二維防偽碼標識;
k)照片:鑑評證書中應附觀賞石的照片。
2015.05.15發布 2015.07.01實施。
附圖:太原石展高價成交美石,圖片與文字無關
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並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