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楊晶
2013年,慕課及混合式教學在中國逐漸興起,我初次接觸的就是於歆傑老師的慕課,觀看後我感覺很新奇也很興奮。類似於當年PPT授課方式的興起與其逐步取代黑板推導授課方式,慕課和混合式教學對現行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帶來了很多新的衝擊——更加精細的知識點拆分,更加精心的教學設計,更加靈活的自主學習,更加快捷的師生溝通與互動。隨之而來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學習成效出發,革命性地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課堂中老師一個人的「狂歡」的狀況。
2015年,我也開始錄製自己的慕課:《簡明線性代數》課程。當時的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首先,對自己從教近十年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進行了系統地整理;其次,對課程的知識點重新做了拆分、習題做了更新,使之更加適合在線學習;進一步,設計課件、動畫、臺詞與分鏡頭腳本,一個人兼任編劇、導演和主演;然後,由於很多專業知識很難和製作方溝通,乾脆自學了錄屏、視頻編輯與字幕編輯軟體,深度參與了慕課課程的後期製作。這一套流程走下來,累得掉了一層皮,但也收穫滿滿。最終,完成了授課視頻總長1021分鐘,分知識點共計49個,配套習題547題。 從2015年至今,該慕課課程在學堂在線平臺上線共計17次,選課總人數近10萬人,提供非視頻學習資料及線上交流帖子共計15700多條。課程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相當的影響,選課學生歸屬地已覆蓋全國各個省份,有不少邊疆地區(廣西,雲南,海南等地)的學生參與到課程學習,打破了中東部地區對優勢教育資源的壟斷。在廣西科技大學慕課聯盟平臺、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慕課平臺、電子科技大學繼續教育慕課平臺、北京聯合大學慕課平臺等高校先後上線。另一方面,通過對本課程嚴格地考查,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一流大學,已於2016年出臺政策,允許完成本課程的學生獲得各自高校同等課程的免修資格,為優秀學生在大學學習更多更深的知識,爭取了時間。2016年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CCTV13),曾對本課程做了專題報導。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力,鼓勵了廣大社會學習者踴躍參與課程。2018年,該慕課課程獲評「國家在線精品課程」。
做個簡單的算術:從2015年至今,我在清華大學面對面教授的學生大約為:(100+100)×5=1000人;而同期慕課課程選修的學生達到了上述面對面學生人數的一百倍。這說明任課教師在錄製慕課時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而且這個「投入-產出比」隨著時間的增加,還會越來越高。
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清華大學率先開展了全面的線上教學(2020年春季學期)與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2020年秋季學期)。數學課作為清華大學一類重要而又特殊的課程,也「重裝上陣」。幾年前參與慕課建設的經歷,很快就轉化成為我面對數學課的在線教學與融合式教學的「即戰力」——
首先,知識點拆分更有經驗。在線教學中因為無法見面,降低了教師的吸引力,45分鐘一節課時間過長,教師無法達到原有的授課質量。所以需將原來90分鐘的課堂教學內容拆成三段來講授,每段約30分鐘,中間穿插3-5分鐘的休息。而這樣的知識點拆分工作,在之前的慕課建設中已有很多經驗,所以這次疫情期間在線教學中的知識點拆分與相應的教學設計,我做起來就從容不迫。
其次,面對鏡頭與直播中的各種因素更加從容。在線授課中,除了教師授課以外,還涉及錄屏、收聲、打光、手寫板書、網絡與即時互動……等多個環節。上述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使在線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使在線課堂直接崩潰。曾經參與慕課建設的經驗,使我面對鏡頭不緊張,而且能更多地預料到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從而在軟、硬體方面,做了多重準備。具體來說,我採用了Surface手寫板電腦外加顯示器的配置,同時,利用另一個桌上型電腦,以旁聽生的身份進入課堂,隨時觀看學生端的情況。為了使用雨課堂還需要1-2臺手機隨時在身邊。因為手寫電腦的麥克收聲效果不佳,會產生雜音相互幹擾,教師端還採用了耳麥,聲音效果好了很多。當然,老師適當出鏡,能增加和同學互動的親近感,所以,燈光的補充也很重要。具體布局如下圖:
楊晶在線授課現場照片與設備註釋
①顯示器1(教師身份),②顯示器2(學生身份),③補光燈,④SurfaceBook手寫平板電腦
⑤手機1(教師身份雨課堂),⑥手機2(學生身份雨課堂),⑦耳麥與備用耳麥,⑧手寫筆與備用手寫筆
再次,互動方式和題目更加恰當。在線課堂中每位同學的所處環境參差不齊,更加容易被幹擾導致分心。特別是在數學課上,學生如有走神,之後就很難再跟上進度。因此,我們在教學就中每個相對較短的時間段裡,採用了比校園課堂授課更豐富的交互式手段來找回學生注意力。於是,我們需要在授課過程中,設計更多的課堂練習與思考問題進行互動。而這與我們在慕課課程中所做的是類似的,而且經過5年的慕課運行,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能幫助我們把握在線課堂中課堂練習插入的時機與方式。
未來展望:新冠疫情給全人類都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與疫情常態化期間的融合式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教學創新和發現的新教學場景,勢必會對未來課堂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相信未來的高校課堂教學將會與融合了新興技術的在線教學有更多更深的混合。
當然,短期內在線教學是不可能完全取代課堂教學的。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技術與教育會有更深入更精細的融合,教師與學生都會有更多的資源與更多的選擇。總之,流水生產線式的教學模式勢必會成為歷史,更加多樣化、靈活化與人性化的教育模式會越來越廣泛地展開。
慕課,不僅僅是一個開始,它值得我們更多的期冀!
(清華新聞網12月9日電)
編輯:陳曉豔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