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緣起
十一假期在弟弟家做客,聊起孩子的教育,弟妹說,弟弟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弟弟看著他家3歲的男娃,一臉寵溺地點點頭。
我問:怎樣才是美好的童年呢?
弟弟答:無憂無慮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學業順其自然,不搞一堆興趣班的童年。
我說:老弟,你想法是好的,但大概率孩子會玩廢了。
話外音:大侄子,對不起了,你美好的童年可能就要被我摧毀了。
——人之初,性本懶
咱們不討論人是性本善抑或是性本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的本性是好逸惡勞。夫妻因為誰刷碗都能吵一架;辦了健身卡,買了私教,卻只去過幾次,統統做了健身場館建設費。成人尚且如此,孩子的無憂無慮其實很簡單,就是由著性子傻玩嘛,然後葬送一輩子,他成年後真的會感激父母嗎?
弟弟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不想把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孩子,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希望孩子不因為繁重的課業和父母的期望而失去快樂的童年,但快樂的童年重要還是漫長人生的幸福更重要,這個就見仁見智,孩子不懂成年人的世界有多殘酷,但他懂遊戲好玩嘛,也懂學習很苦,我覺得,人生總是先苦後甜,更舒服些。
如果現在人均壽命30年,玩18年,一事無成,頹12年,掛掉,那有個快樂童年也不錯。但中國現在的可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0歲以上,18年只佔70年的不足26%,用四分之一的童年爽快,換四分之三的人生頹廢,你會怎麼選呢?
有人會說,成功人生不止學習一條路,例如韓寒或者比爾蓋茨,韓寒有個作家老爹,還碰上新概念作文能保送名校,比爾蓋茨老媽是IBM高管,這些條件你娃有嗎?
中國已經過了粗放發展的階段了,沒有那麼漏洞可鑽,階層已經比較穩定了,留下的跨越階層的手段並不多,好好學習讀好大學恰恰是極少數留下階梯,土大款會越來越少。
——玩耍能夠學習到知識,但是永遠比不了由組織的授課
總有人有種錯覺,玩耍得來的知識更加「天然」,更加「珍貴」,遠比書本得來的知識可貴,這夢可以醒醒了。玩耍能夠得來一些技能和知識,但是這個效率絕對遠遠差於有組織的學習。
別用自己的愛好來挑戰別人的飯碗,別以為練過幾天散打,就敢跟專業格鬥選手過招,樊少皇(虛竹)對上專業選手幾個回合都扛不住,碰上泰森他也虛。為啥武俠小說和修仙小說裡,主角都想進大門派?大門派自然有更好的老師、更充沛的資源、更強的秘籍,比你自悟強一萬倍,那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學習是苦根上結出的甜果
跟再努力減負,也邁不過高考一樣,再快樂的童年,也得去學校,也得學習,而且中國目前是9年義務教育,12年義務教育也不遙遠,無論是成績優異還是吊車尾,這12年肯定是離不開學校的。
學習是個苦差事,至少在產生學習興趣之前,學習是很枯燥的,要集中注意力、要久坐、要背誦、要複習、要考試,這一切都不快樂,而且無法逃避。但我勸你做個好學生,有個好成績,事實上,在學校學習差勁的體驗,遠遠不如花些心思學習,畢竟,學校就是以成績論王者的地方。
我挺支持公布學習成績的,孩子的心靈沒那麼脆弱,這可比到了社會上比收入公平的多,知恥近乎勇。
也不用給自己孩子學習不好找藉口,例如:「自己孩子很聰明,只是不用功」,「學校不行或者老師太差」,一個班幾十人,為啥你娃排在後面?學習不好可以找一萬個藉口,但想學習好,卻要協調好所有的內外部資源,究其原因,還是哪一環做不到位。
人類的天性就是好逸惡勞,孩子尤為明顯,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所以一節課的時間才是45分鐘,這幾乎也是孩子能持續集中注意力的極限。所以在孩子剛上學時,就需要家長幫一把,幫助孩子形成好的學習習慣,馴服野馬一樣的玩心。
學習好要吃苦,學不好天天被老師收拾還是苦,眾生皆苦,哪有輕輕鬆鬆的人生?又不是家裡有礦。
——寒門難出貴子
近些年,中國城鄉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這種差距來自於經濟,也來自教育。你永遠無法想像家境優渥的父母是怎麼投資孩子的,這種資源的投入力度,甚至能夠抹殺貧窮家庭孩子的大部分用功和努力,優質基因遺傳、最好的老師、全面的營養、合理的課程安排、定期旅遊開眼界。
以為我讀的就是師範類專業,同學聊天時談起,咱們那時候上學家裡條件相差都不大,穿得差不多一樣土,但現在的孩子,城裡孩子和農村孩子,差異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個差異要遠遠大於我們小時候的差距,這就是資源豐沛和匱乏量變到質變的緣故。
窮人家的孩子呢?因為父母的貧困,眼界低,不重視教育,更沒有時間培養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憑什麼人家全家的投入,無數金錢堆積起來孩子,能夠輸給你自由散養有個美好童年的孩子?不想自己孩子未來輸,那就前期多投入,投入總歸有產出,想躺贏,那太難了。
中國教育過了大水漫灌的階段,沒看天天喊著減負嘛。其實這個減負並不是給孩子減負,而是給教育部門和老師減負。原來國家低價提供的教育資源,老師需要每天上8節課,減負後老師不用上那麼多課,但高考還在那,需要家長去社會上尋找教育資源彌補。換句話說,國家把原來普遍投入的教育資源撤回了,八成國家也想通了,不能讓每個孩子都當科學家和工程師,培養出了工程師卻沒那麼多崗位造反,還不如降低教育的期望,這樣大家都開心。
醒醒吧,家裡沒礦的話,就拋棄美好童年的幻想吧!何況很多有礦的人家,孩子更努力。
——擺脫即時滿足,延時滿足能力是成功的關鍵
能夠忍住吃麵前的一塊糖,為了一小時後獲得額外兩塊糖的孩子,成功的概率總是更大些。
國外做過類似的實驗,後期的跟蹤研究表明,具有延時滿足能力的孩子,成功的概率更高,因為他們能夠遏制自己的一時欲望,著眼長遠。
玩耍獲得的快感是淺顯的,不著痕跡的,短暫的;痛苦給人折磨,也給人以收穫。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最高級的需求不是生存、安全、尊重、歸屬和愛,而是自我實現,當一個人能夠實現自己的潛能,通過努力達成目標,他就達成了自我實現,這種需求被滿足時,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那種快感是肉體和視覺的快樂難以企及的。
但自我實現的過程,其實反而是折磨自己的過程,科學家解決難題,可能要通過無數次枯燥實驗,當實驗成功時,得到了自我實現,那種開心是打遊戲得不到的。
學生解難題,苦苦琢磨後,得到答案,也是小小的自我實現。小朋友擺玩具,擺出摩天大樓,也算是自我實現。
過程枯燥甚至痛苦,但結果卻讓自己獲得無比滿足。
所以引導孩子成為專注於長遠目標,脫離低級趣味,脫離即時滿足很重要。
結論:這個世界有人能躺贏,但是如果你沒中過彩票,那麼估計這個躺贏的餡餅估計也砸不到你家娃,自己生活不如意,如果前期不給孩子充足的教育投資,孩子成才的機率並不高。
當然,投資了,可能沒有產出,但總能提高一些產出概率,為了這個概率,都值得賭一賭了。天天耳提面命,砸錢給孩子提供最好的資源,孩子還沒成功,那至少自己盡力了,也算無憾,只能怪自己基因質量差。
最後,如果沒有為孩子做好準備,其實不讓娃來到這個世界可能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