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波無形,平安相隨 —
親愛的聽眾朋友,晚上好,很高興和您相遇,我是你們的主播,小穎。
今天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83年前的今天,一場人間慘劇在古都金陵上演,30萬同胞慘遭殺戮。在這個日子裡,我們感受著久遠的悲痛,我們感悟著沉重的歷史,我們感懷到祖國的強大,我們更崇敬那些前赴後繼、為國捐軀的烈士。
鹽城是一座紅色之城。2018年,小李轉業來到了東臺時堰派出所,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社區民警。到了之後,小李才發現,他的社區與眾不同,存山村、振中村、沙楊村,每個村莊都是以烈士的名字命名,每條河流裡都流淌著先烈的血液,每寸土地上都傳承著英雄的故事。
第一次和師傅出警,經過存山大橋時,師傅突然按響警笛,著實把小李嚇了一跳。他好奇地向師傅問道,這橋上又沒有行人車輛,無緣無故地拉什麼警笛啊。師傅神色莊重、口氣鄭重地告訴小李,這座橋的旁邊是劉存山烈士的墓地,鳴一聲警笛那是對烈士的尊重。至於何人定下,從何時開始的,已經無從考究了,鳴警笛的規矩就這樣一代代地傳了下來。慢慢地,小李也會告訴新來的同事,到了存山大橋,一定要整理好警服,鳴一聲警笛。
有一段時間,鎮裡老百姓的電瓶老是被偷,搞得人心惶惶,有些老百姓甚至不敢關燈睡覺,害怕家裡被偷。為了儘快抓獲犯罪分子,也為了讓老百姓安心,每天晚上的十點到次日凌晨的三點,小李都要和同事一起到社區巡一巡,走一走。每次路過存山大橋時,他們都會響起警笛聲,夜空裡不時響起的警笛聲,讓星空多了溫暖,也讓百姓睡得安穩。經過持續地巡邏查控、蹲點守候,很快就抓獲了犯罪嫌疑人。晚上再經過存山大橋時,心裡總有些充實,亦有些滿足,看著夜空裡的星星點點,聽著劃破長空的警笛聲聲,守護百姓的不止有烈士的英魂,還有民警的執著和責任。
平安家園,如你所願。接過前輩的旗幟,一代又一代的鹽城公安人把忠誠熔鑄於靈魂、把為民根植於血脈、把榮譽鐫刻於心中、把擔當彰顯於行動,用一群人的堅守,護一城人的平安。
「滴~嗚~~滴~嗚~~」,經過劉存山烈士墓地的時候,小李和他的徒弟又拉響了警笛。
好了,今天的夜讀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閱讀小貼士
劉存山
(1897—1946)
劉存山,男,東臺市後港鎮存山村(原楊家垛)人,1897年生於貧苦家庭。1943年春參加革命, 194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春任新民鄉農會會長。
1946年9月12日晚,叛徒姜金山謊稱召開參軍動員會,他和戴振中、沙楊氏被騙到孟家垛(今沙楊村)西南角獨舍孟士銀家。會議剛開始,反動武裝人員衝進會場,他們三人不幸被捕,敵人用船把他們帶往敵據點溱潼薛家莊。一路上,三人遭到了敵人的嚴刑毒打,但都堅貞不屈。次日晨,在薛家莊亂墳場劉存山等被槍殺。年底,中共時堰區委將楊家垛改名存山村,以示紀念。
沙楊氏
(1897—1946)
沙楊氏,女,原名楊玉珍,1897年出生於時堰鎮塘壩村。1930年嫁給孟家垛貧農沙世和,後改稱沙楊氏。1944年參加革命,1946年春當翻身組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9月12日晚,叛徒姜金山謊稱召開參軍動員會,她和戴振中、劉存山被誘捕,並遭到敵人嚴刑毒打。在溱潼薛家莊附近的亂墳場,敵人以陪斃威脅沙楊氏,槍殺了戴振中和劉存山。但沙楊氏視死如歸,始終不吐露真情。又被敵人押至戴南鎮,打得遍體鱗傷,仍堅貞不屈。當夜被敵人活埋,壯烈犧牲。年底,中共時堰區委將孟家垛改名為沙楊村,以示紀念。
戴振中
(1924—1946)
戴振中,男,泰縣宣堡區人。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任時堰區委組織幹事兼孫雍鄉指導員。1945年夏因漢奸告密被捕,抗戰勝利後出獄,經組織審查恢復黨籍並任時堰區副區長。
1946年9月12日晚,叛徒姜金山謊稱召開參軍動員會,他和劉存山、沙楊氏被騙到孟家垛的孟士銀家,三人不幸被捕,慘遭毒打,但都堅貞不屈。次日清晨,他和劉存山在薛家莊亂墳場被槍殺,他的頭被砍下懸掛在時堰牛橋口,犧牲時年僅22歲。是年冬,中共時堰區委將他曾經工作過的新民鄉改名振中鄉,以示紀念。
作 者:李小志
主 播:吳 穎
編 輯:李 涵
鹽城市公安局新聞中心
【來源:平安鹽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