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離病房,兩層口罩戴起來,我們其實也缺氧。最簡單的靜脈輸液都變得異常艱難,工作一會會兒,就開始出汗,護目鏡起霧,霧氣讓我們失去了視野,雙層手套失去手感,自己就用力哈點氣,用汗水流下來的護目鏡上的縫隙來看血管。我們蹲著,跪著,一個患者都要用十幾分鐘。」
今天下午,浦東新區浦南醫院護理部主任李曉靜在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如是說。戴口罩、輸液、哈氣、蹲著、跪著……這段話極具畫面感,而這些畫面又似曾相識——
3月4日,上海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員、仁濟醫院餘躍天醫生在病床前跪了10分鐘,從患者胸腔中抽出500毫升氣體,讓患者的呼吸逐漸順暢。這張照片在網絡上流傳開來,被譽為「最美跪姿」。
在抗疫一線,這個跪姿是萬千醫護人員的常態。他們不顧「膝下黃金」,放低身體的重心,託舉起沉重的生命。這一幕幕久跪中,我們看到了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在戰場上高揚——
「無論至於何處,遇男或女,富或貧,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
小年夜起,上海的醫護人員一批批奔赴湖北,馳援武漢。在臨時搭建的急救空間,面臨醫療物資緊缺的現實難題,他們毅然穿上制服,不分晝夜地搶救和護理每一位病患,真正踐行著誓言上的每一個字。
1月27日,上海50名護理人員組成的醫療隊緊急馳援武漢。
不少中外職場劇中的醫護人員總是身著熨燙平整的白衣,邁著瀟灑的步伐走進整潔的病房或手術室,抑或是在無影燈下拿起閃爍著金光的手術刀,展示著華麗的技術,抑或是面帶微笑地和病床上的患者拉家常。然而在特殊時期的武漢,沒有平整的白大褂,沒有潔淨的病區,更沒有歡聲笑語,有的只是剛剛夠用的防護服和護目鏡、集中在一起的病患和他們心中的不安。
置身其中,醫護人員身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和口罩,在視線不清、行動不便的情況下與未知的病毒作鬥爭。他們無法立刻脫下制服,只能任憑口罩在臉上勒出血痕。他們也無法展示華麗的技術,甚至需要不顧形象,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完成一些最常規的操作。
鐘鳴醫生身著防護服
真實鏡頭下的醫護人員也許並不美。有些人穿著防護服,根本分不清誰是誰。有些人脫下防護服,臉上掛著汗水,寫滿疲憊。還有些人跪在病床前,躺在休息室。但正是這些人,我們將其稱之為「最美」。正是這些姿勢,我們抬頭仰視。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反覆千百遍的那句希波克拉底誓言;而在他們充滿霧氣的護目鏡中,我們雖然看不到反射的金光,卻看到了真正閃爍的人性光輝。
我們仰視他們,其實就是仰視這份人性光輝。他們將身體的重心降低,將醫者的姿態放低,卻將病患的生命託起,將精神的旗幟升起。在這面旗幟下,生命得到護佑,誓言響徹華夏。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來源:文匯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