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裡老人生病住院,請假在醫院呆了一段時間,發現醫院的護工收入比我們高多了,一天24小時護理,不包括吃飯和住宿,淨落300元。有些護工同時照顧兩個病人,一天能掙500-600元。
這些護工有男有女,就在醫院住院部來回流竄,當然不是亂竄,我跟幾個護工(有男有女)都聊過,有的幹了快10年,最少的也幹了2年。有年輕的,也有退休的,他們掙錢掙的很開心,晚上大家洗漱時,他們有說有笑唱情歌,開心極了,護理工作就是照顧病人起居,上廁所,吃飯等。
我問他們:這樣一天累不累?他們說:不累!也不複雜。他們幹這個工作開始也沒什麼投入,專業護理他們也是跟護士,醫院的護工學習。
有時想,在社會上,對別人講,我們覺得我們是工程師,很有職業榮譽感!有專業有技術!但是,從收入或者投入產出上來說,我們有時卻是最寒酸的人(也許言過其實,可是,生活就是需要錢來維持)。
知識得不到尊重,知識產生的價值得不到尊重,這個行業怎麼能吸引創新人才呢?就跟網際網路這幾年的飛速發展一個道理,網際網路行業集中了那麼多的優秀人才,所以,它的快速發展也是必然的!
補充:
有一位男士是一位退休教師也在醫院做護工,看穿著和談吐感覺像是學校裡的老師,做事很細緻入微,請他的人很多,一月下來收入在1萬左右。
我們一月拿1萬得死多少腦細胞?有時還得加班熬夜,醫院裡有個康復科,我去看了看基本就是陪病人玩,恢復肢體。這些比我們整天思考電機怎麼選型,齒輪怎麼計算簡單得多。
社友回復
其實多方面的問題都有吧。
1、站的越高,摔得越狠
站在歷史的角度講,全民工曾經是令無數人心馳神往的,而一個能夠掌握一項行業技能的金牌工人(技師),更是鍍金的香餑餑。但是時代變了,當基礎工業已經可以滿足居民一般的生產生活需求的時候,工業的地位自然也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2、傳統的學年制教育並不合理
首先,專本院校應該實行的是真正的【學分制】,而不是現在的【學年制】,允許優秀的人才提前完成學業,同樣的也必須要控制不合格的人才延期畢業。其次,高校體制改革迫在眉睫,無論是自溺的黨委書記,還是自縊的研究生,都已經把高校的問題擺在了檯面上(但是似乎並沒有卵用)。再次,高校教授應該有一定年限的對應企業內的全職工作經歷,科研和教研都不應該與生產活動脫離。【高校的問題是個系統問題,三兩句也說不清】
3、努力未必有回報
入行就是給自己選路,如果路錯了,怎麼努力都沒用。投入再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只是加劇了南轅北轍的速度,所以及時止損是必要的,只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破而後立的勇氣。
4、行業沒有紅利
現有的大眾機械行業的智力門檻低(相比目前高薪的行業而言),用我爸的話說就是:你鼓搗的這些東西,隨便來個走心的人就能幹了,又怎麼會有錢賺。低端市場相互廝殺,而真正有難度的工程數學(物理)、材料技術、超精密加工技術等等卻大多無人問津。【回到問題2就是:教授都不懂,學生能有幾個真明白的?】
5、周邊付出過多
工廠要有場地,要遭受土地政策的降維打擊,要面對安全、消防、環保、衛生、電力等多個部門的圍剿,要面對地方政策突變時的排異效應……我是老闆,我有那幾百萬,買房炒股不香嗎?
@魍者歸來
各位社友有什麼意見和想法
不妨在留言裡說一下吧!
本文為中國機械社區原創,歡迎轉發,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獲取授權;封面圖來源:hippopx。更多內容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