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子宇
從香港出發,只要2個多小時就可以乘機到達日本衝繩縣的首府那霸。而從上海則只要一個多小時,這甚至短於從那霸前往東京、仙臺等東日本城市的飛行距離。從天上可以俯瞰到,蔚藍的海上分布著一連串美麗的島嶼,這個全東北亞地區最美麗的海灘度假勝地,從行政區域上叫做衝繩縣,從地理上,叫做琉球群島。
衝繩或者琉球群島的人文風情,有著許多和日本本島截然不同之處。而相應的,又能發現許多和中國有關的淵源。這個在歷史上世代充當東亞貿易中介作用的海中明珠,穿過歲月的浪濤直到今天,經歷了血與火的腥風,依然可以感受到千年的故塵。
天竺的奏摺批到了琉求國
行走在作為那霸市中心金融區的泉崎區,可以看到一座醒目的孔子像。在雕像的側面,有著孫中山的《大同書》全文,而正面,則雕有蔣介石1974年的題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造像」。這濃鬱的儒家痕跡,提醒著人們。歷史上的琉球王國,曾經因襲中國的風氣,尊崇儒術,這點更類似朝鮮半島,而不同於政治上以武士階層為主,思想上儒、佛和神道教並重的日本。歷史上這座孔子像所在之地曾是琉球王國的文廟,用來祭祀孔子和學習儒學,創始於中國的康熙12年。廟中制度俎豆禮儀都按照《會典》(明清兩代記錄和藩屬關係資料的書籍)實行。
琉球群島和中國的交往淵源非淺。隋朝時,羽騎尉朱寬奉隋煬帝之命率船隊出海尋訪異俗,到一個群島,見其「地界於萬濤之間,蟠旋蜿蜒,若虯龍浮於水中」,因此將之命名為「琉虯」。「虯」是龍的一種,「有角為龍,無角為虯」,因為龍在中國古代代表皇帝,出於避諱《隋書》就將它改為同音的琉求。有的書中又稱「留仇」,都是諧音。
說起琉求國,唐朝時還有一個典故,因為熱愛戲曲的玄宗皇帝忙於聽戲,結果把一份來自天竺的奏摺批到琉求國去了。玄宗因此大怒,將戲子們趕走,戲子搬入梨園,於是有了「梨園子弟」的說法。
14世紀起琉球王國興起,並成為東亞世界政治體系中一個獨立王國。明朝洪武初年,琉求國上表求冊封,明太祖朱元璋以同音的「琉球」二字替代之。石之有光者是「琉」,磨圓的美玉是「球」,「琉球二字即海中一串發光的美玉」,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
從明朝開始,前往中國的琉球人很多,有使臣、留學生、水手和商人等。而人數最多的是留學生。一部分留學生是王室親族和大臣子弟,即「官生」,又稱「唐監生」。1393年(明朝洪武26年、日本明德4年),琉球學生開始到北京國子監學習。到清代時,特設琉球學館於國子監內,作為琉球學生讀書和生活的居所。現在北京的國子監內,還有琉球學館原址保留。
另一部分留學生則在福州學習,稱「勤學人」,他們多數是琉球國裡的久米村(又稱唐營,中國人後裔聚居的村落)人。從這點來說,琉球人的祖先,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中國的浙江和福建地區。勤學人在福州廣泛學習儒學、天文、地理、醫學、音樂、繪畫等。還包括有冶煉、造船、鑄錢、燒瓷、燒墨、制茶、製糖、制傘等技藝。
在琉球本土,原來沒有教育機構,所以派遣至中國的留學生成為重要的人才。1719年(清朝康熙58年、日本享保4年),琉球國在文廟的南邊建起了明倫堂,成為府學(市級別的學校)。從唐營挑選一名任通事官職的人來擔當府學講解師,每月按一定的時間和課時講讀康熙的訓諭《聖諭衍義》。每個月的三、六、九日,還要請紫巾大夫到講堂講學,對學生解釋中國朝貢典禮、考察學生的勤惰,以便選有才的人保舉做官。
琉球國內的儒教教學從8歲開始,學校安排「通事中」一人為訓詁師,教授他們學習。1798年(清朝嘉慶3年、日本寬政10年),琉球王尚溫建國學於王府北,又建鄉學三所,國中子弟由鄉學選入國學。
除了尊儒,歷史上琉球的宗教方面亦祭祀關聖、觀音、土地、媽祖諸神。其國的冠婚喪祭都遵循明朝的典禮。這些宗教祭祀禮儀在被日本吞併後遭到嚴重的清洗,不過直到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許多痕跡。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作為日本文化影響的一個重要體現,琉球亦流行神道教信仰。第一尚氏王朝時的尚金福王建立了琉球最早的神社(祭祀的是天照大神),以後琉球有了所謂「琉球八社」(波上宮、衝宮、識名宮、普天満宮、末吉宮、安裡八幡宮、天久宮、金武宮),除佛教和神道外,琉球還有自己獨有的精靈崇拜,在日本吞併時期,相關的巫師和巫女曾遭到殘酷的鎮壓。
日本默許琉球兩屬
從那霸往北,就是知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首裡城了。21世紀 的首裡,天藍海清,端麗無比,猶如一座在南義大利海濱的東方城市。而歷史上的首裡,則是琉球歷代國王居住的王國。首裡則通假「守禮」。
整個首裡古城位於一塊高120米的石灰巖臺地上,東西長350米,南北約200米。正門名為中山門,又稱國門,之後是中國風格的牌樓式建築—守禮之門,門上的匾額為守禮之邦,為中國皇帝所賜。守禮門成為了整個琉球群島的最重要代表性建築,也被印在2000日元紙幣的一面(另一面是源氏物語圖)。
首裡城正殿朝西,表示尊中國為宗主國之意。不過其建築風格 「唐破風造」形式的屋頂卻是(雖然名字裡有「唐」字)日本特有的,內部裝飾也是日本式的。總體來說,首裡宮殿吸收了日本在建築上的獨特風格,使得琉球的建築更像是琉球、日本、中國三國的融合體。建築的石材來自中國進口的大青石,木材來自日本薩摩藩(今九州鹿兒島縣),屋頂覆蓋高麗瓦,殿前立著兩根用中國石材雕成的雕龍石柱。從材料的建築來看,也深刻反映歷史上琉球作為東亞海洋貿易重要中轉站的歷史地位和繁盛。
實際上,有明一代,琉球共朝貢171次,列第一位,比第二位的安南多了近一倍,暹羅為73次,朝鮮30次。同時明代有多次派出的「冊封使」乘御冠船(船頭似冠形)前來琉球,這些船體模型在衝繩各地的文化博物館都可以見到。從清代起進貢最多的是朝鮮,琉球沒有超過百次,排第二位。
琉球積極納貢的主要原因是可以藉助納貢進行貿易,在執行海禁的明清兩代,這是除了以倭寇之類走私行為以外唯一可能的合法貿易手段。而且中國因為面子,往往以極為高額的資金收購琉球貨物,以至於這種貿易又被稱為「唐十倍」。
琉球和日本的貿易也非常普遍。而且由於1609年薩摩藩曾經出兵佔領琉球,所以琉球在後期一直對中日兩國同時進貢,這種兩屬的局面,可以說在東亞歷史上是非常罕見而特殊的。有趣的是,當時日本出於經濟考慮,一直默許琉球兩屬,甚至有意防止中國方面發現這一點。清朝雖然發現了這一點,礙於各種考慮,也未加幹涉。
琉球語,和日語很不同
行走在衝繩各地,處處可以發現當地人喜歡在屋頂放置石獅像,這實際上是源於福建人的傳統。然後和中國很多地方一樣,也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當」。而特色美食裡總少不了幾樣,即紅燒肉、炒苦瓜和泡盛酒。這些重油的炒菜完全不似日本風味,而更類似中國風情。特別是那紅燒肉,配合以著名的衝繩名物黑毛豬,加入砂糖烹製,類似中國江浙口味,美味之餘倍感親近。泡盛則由大米製成,但並非像日本清酒那樣釀造而成,而是類似於燒酒,由蒸餾而成。因發酵時產生氣泡,使大米膨脹並上浮而得名。
酒足飯飽之餘,又可以欣賞當地藝人的彈唱。琉球特有樂器是與三弦類似的三味線。當地傳統歌曲唱腔豪邁悠揚。在日本以衝繩音樂為代表的島唄非常有名,許多著名的歌唱家也出自衝繩。傳統上,琉球舞踴和戲劇(組踴)與日本的舞蹈和戲劇不完全相同,有閩南文化和馬來文化的特色。
琉球音樂發展史是歷史上伴隨著琉球入貢、慶賀、謝恩與中國冊封使團遣琉等政治互往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中國使節帶來的樂舞和戲曲如《姜詩》、《王祥》、《風箏記》、《昭君和番》等,琉球人則為迎接中國使節而準備大型樂舞《御冠船踴》。隨著琉球王國的消亡,其宮廷音樂就此失傳,亦無樂譜存留。但近年已經復興。在中國網際網路的視頻上,甚至可以看到現在一些琉球宮廷音樂的演奏視頻,因為飽具明風,引起許多人的興趣。
除了音樂以外,琉球人也尚武術。歷史上,在首裡城的廣場上,經常有拳術操演。源於中國武術的琉球拳術,後來發展成為日本的國技空手道,因為空手道又稱為唐手。空手道英文「Karate」漢字寫法的一種即「唐手」。傳統琉球兵器也很多樣,似中國而不似日本以倭刀和長槍為主。
走在衝繩各地,經常會為當地人的一些方言和名詞所困擾,因為其和現在的標準日語大不同。衝繩人也喜歡熱情向外國人介紹本地方言。琉球語和日本語類似,多數學者認為屬阿爾泰語系,也混合了部分古中文以及閩浙的方言。文學方面,琉球人有自己的琉歌。其形式與和歌很相似。尚清王代時(1531年,明朝嘉靖10年、日本享祿4年),在首裡王府開始編輯的民間琉歌大集「 (omorosausi)」所使用的是平假名。《明會要》提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首次向明朝入貢時的貢表表文,說「其字體科斗(通假「蝌蚪」)書也」。所謂「科斗文」就是平假名。民間流行平假名,而官吏皆通漢字。
所以古代中日琉三國人,雖然語言不通,但只要受過教育,用漢字一樣可以交流,一如當時中日朝越之間一樣。古代的琉球人,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設具別食,相沿已久,也是從中國古代的經典中學到的禮節。
有趣的是,漢字也不是直接從中國傳來,而是經過日本傳到了琉球。按照《隋書•留求傳》的記載,7世紀的琉球沒有文字。據琉球史書《球陽》,約在英祖王時期(13世紀)日本和尚禪鑑來琉球,創建了琉球最早的佛寺極樂寺。禪鑑大師不僅為琉球帶去了佛經,還促進了漢字、平假名等文字、文化向琉球的流傳。
影星狂熱支持琉球獨立論
日本風俗,會將姓氏寫於門牌之上,比如井上田中之類。在衝繩這點亦不例外。只是觀察一下當地的這些門牌,就發現許許多多獨一無二屬於琉球群島的姓氏。可以說,只要有日本人姓新垣、比嘉之類,就基本可以判斷家鄉是衝繩縣。
由於日本吞併琉球以後強迫當地人改日本姓,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就產生了很多獨特的琉球風日本姓氏。這些姓氏既是日本式的,某些也暗示著華夏淵源。比如姓葉的改為親川,姓王的改為國場,福建移民吳氏改為我那霸,陳姓改為仲本(其家徽依然是繁體陳字),阮姓改為喜納。秦姓改為金城,如著名影星金城武。
在與衝繩人交往的過程裡,可以感受到他們既認可自己作為日本國民,也極力強調他們的琉球歷史和文化溯源。琉球王國作為歷史上一個獨立王國的歷史、和中國的交往及朝貢宗藩,以及來自中國的文化印記的宣傳,從博物館、展覽館、歷史遺蹟等,隨處可見。
在位於絲滿市的衝繩戰爭博物館,可以看到大量譴責日本吞併時各種「皇民化」殖民政策和在二戰衝繩戰役中脅迫、殺害當地百姓的罪行。也可以聽到充當志願者的當地市民講述二戰時日軍禁止說當地方言(說方言者就是間諜罪)和殺害當地百姓的罪行。就對二戰的認識來看,衝繩地區也最為正確,博物館裡陳列有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有南京大屠殺的介紹。這些都和當地歷史的特殊性有關,衝繩人,並沒有把自己「當然地」看做日本戰車上的一環。
另一方面,琉球獨立運動一直合法地存在著。不過支持率不高,2006年的衝繩縣知事選舉中,琉球獨立黨黨首屋良朝助代表該黨參選,但僅得6220票,得票率為0.93%。但是公開同情這種意識或者強調自己的琉球文化屬性而不同於一般日本人的社會名流也大有人在。著名音樂家兼國會議員喜納昌吉(其作品曾被改寫為多首華語名曲,如周華健的《花心》),就是琉球獨立論的同情者,著名影星仲間由紀惠也曾多次表露強烈的琉民意識(琉民是琉球人的一種自稱,類似的還有指移居海外的「琉僑」),她甚至曾經在一次電視節目上說,自己願意嫁給領導衝繩獨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