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2011年5月1日,山西省中醫院對內下達了一條口頭通知:鼓勵全院醫生尤其是名老專家,在自願的前提下,取消專家限號。儘管醫院並不想聲張,這條消息還是不脛而走。一年多來,患者奔走相告。而「三甲醫院取消限號」也成為了行業內的「破冰之舉」,在省內引起強烈的震動。今年10月30日,距離該措施實施已過去一年半時間。除兩位老專家因身體問題,實行臨時限號外,其他專家號依然放開。統計數據顯示,取消限號後,原來的20多位「老難掛」專家,日均接診人數由50人激增至80人。其中,王 星、劉光珍、馮五金、胡蘭貴等人的日接診人數已突破「百人」大關。
●跟蹤
來自陝西的患者掛到了第76號
10月30日清晨6點半,太原颳起了凜冽的北風。山西省中醫院的門診樓外,距離開始掛號還有半小時。而院子裡,等待掛號的人們已經排好了「六路縱隊」,人群中有老有少,他們面容疲憊,隊伍一直蜿蜒到了數十米外的醫院大門口。7點30分,即使排到了腎病科的第76號,武呈進還是很高興。因為他的一家老小正帶著12歲的兒子,窩在附近的小旅館裡,等待著他的「好消息」。從長長的隊伍中擠出來,排了一宿隊的武呈進鬆了口氣。隨後,他給媳婦打通了電話,「掛上了,快帶上娃過來!」
武呈進是陝西省安塞縣的農民,兒子得了過敏性紫癜腎炎。聽說山西省中醫院的腎病主任劉光珍「很厲害」,他帶上家人從千裡外輾轉倒車,慕名而來。「雖說靠後了些,可畢竟是掛上了,比北京強多了!」武呈進跟記者感嘆著自己近幾年的就醫經歷:經常苦熬一夜,還是沒有號,只能在旅店再等兩天。
12點半,就醫人群漸漸散開,終於見到劉光珍的武呈進難掩激動,他像給兒子抓住了救命稻草,有些語無倫次。「昨天坐了夜車,瞌睡嗎?」劉光珍一手輕輕捲起病人的褲腿,檢查水腫,一邊搭脈問診。這個細節讓武呈進很感動:「都晌午了,醫生不吃飯,加班給咱看病,人家都不瞌睡,咱瞌睡啥?」
●緣起
20元專家號炒到200元醫院下決心「取消限號」
省中醫院取消限號的「創舉」始於2011年5月,該措施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作為省內最大的三級甲等中醫院,急劇激增的門診量與專家資源稀缺矛盾凸顯。據統計,近5年來,該院日均門診人數由1500人激增至3000人。專家的培養速度遠跟不上病人的增長速度。
該院門診樓已年代久遠,接待能力有限。當年規劃時的預想是,800多平方米的門診大廳,最大容量能接待千名患者。現實情況是,每天徘徊在門診樓裡的病人數已突破3000人。專家少,病人多,門診地方小,這些情況讓慕名而來的患者頻吃「閉門羹」,百姓投訴不斷,怨氣很大。與此同時,號源稀缺還催生了青年路、青年東街一帶的「倒號隊伍」,甚至醫院內部的個別保安也加入進來。「20多元的專家號被炒到200多元,醫院頻繁治理還是收效甚微。」該院一名負責人回憶。2011年5月,以王晞星院長為首的專家團隊痛下決心:放開專家號!讓每一個老百姓都能看上病。
取消專家限號,意味著只要患者在醫生下班前來到醫院,無論早晚都能掛上號,看上病。看似微調的一小步,對患者而言卻是雪中送炭的一大步。取消限號後,數位專家的日接診時間普遍延長兩小時左右。以劉光珍副院長為例,過去每天限號50人,早8點出診,晚6點下班。取消限號後,他將出診時間自動調整到上午7點半到下午6點半。「此外,中午經常要看到一兩點,午飯湊合一口,休息半小時後,兩點半接著看。」劉光珍說,並不只有他一人這樣,「病人大老遠來了,我們少睡會兒,少吃一口,讓病人早點兒看完,當天就能返程。」
●質疑
「取消限號」後看病質量能否保證
而與此同時,業內的質疑聲同樣強烈:醫生精力有限,接待病人數大增,怎樣保證醫療質量不打折扣?對此,省中醫院一位負責人解釋:放開專家號經過了嚴密的論證,並不是空有一腔熱忱,武斷地放開。
經長期觀察統計,該院出診的220多名醫生中,比較難掛的號段集中在20多位名老專家。而這些專家多是中醫集大成者,在經方理論和臨床實踐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其實,看病好壞與時間長短沒必然聯繫。行家出手,意味著又快又準,精湛的醫術讓保質保量看病成為可能。」採訪中,該院數位「接診大戶」表示,若號段控制在100人以內,在個人身體和精力允許的前提下,醫療質量不會受影響。
該院名醫們還針對病人的特點,各自總結出一些「訣竅」。例如,劉光珍會在出診前,提前將三大本處方單上的醫生籤名籤好,「我計算過,這能節省40分鐘。」此外,經留心觀察,劉光珍注意到,每天就診高峰大致集中在四撥人身上:第一撥,一開門就衝進來的,是外地較遠地方的患者,他們排了一晚上的隊,最先掛到號;第二撥多是太原本地人;第三撥是太原近郊或周邊縣市的病人;第四撥,構成比較複雜。針對四撥病人的不同特點,劉光珍統籌安排開化驗單、開處方時間,讓病人就診時間寬裕,醫生不空等。他還會叮囑複診病人「下次來帶上這個診療本」,這樣病人的既往情況一目了然,節約了問診時間。
根據門診辦統計,該院另一位「接診大戶」——內科主任胡蘭貴曾創下日均111人的記錄。談及方法,他介紹,看病又快又好,需要深厚的中醫功底。他說,中醫有「抓主症,用經方,經方能治大病,經方能治怪病」的說法。例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道,「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幹麻黃湯主之」。「也就是說,只要遇到『喉中水雞聲』,就可用射幹麻黃湯,不必再問其他症狀。因此,熟悉經文,醫生做到心中有數,就能提高看病效率。
每次出診,胡蘭貴必定帶5個學生一起抄藥方。「能帶著出診的學生都是優中選優」,他要求學生熟背經方口訣和藥方劑量,「這邊我一搭脈,一看舌苔,就背出了經方口訣,那邊學生就要寫出藥方,這樣也能節省時間。」
●聲音
省中醫藥管理局認為「破冰之舉」值得提倡
今年10月30日,省中醫院公布一組統計數據,「取消限號」服務開展一年半以來,該院門診量上浮10%,掛號方面投訴量急劇下降。「過去幾乎每周都會接到掛號方面的投訴,現在一年多都沒遇到。」該院相關負責人說,最近醫院還在原有的電話、網絡和現場預約掛號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啟動「現場分時段預約掛號」服務:患者可在初診時預約複診時間,精確到「小時」。這樣患者憑藉預約協議單,就能在複診當天,按照預約時間直接進診室看病。
那「取消限號」能否推廣?幾位省內三級醫院負責人就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破解名醫掛號難的問題上,這一做法無疑有借鑑意義。「但這條路要走得長遠,必須藉助更多醫療政策方面的調整和改變,比如應建更多綜合性、高水平的大專科醫院,加速專家人才隊伍的培養,而提升縣、鄉級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也迫在眉睫。」其中一位負責人說。
對這一「破冰之舉」,省中醫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這樣評價:醫改的最終落腳點,是讓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在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有保障的前提下,這一做法值得肯定,「起碼它用行動向患者傳遞了一個信號:醫院想為群眾看病,想讓群眾滿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醫院上下乃至整個醫療衛生行業,正在千方百計地改變,真心實意地努力。」
記者 王芳 攝影:記者 馬立明
來源: 山西晚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