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搖過市的啤酒自行車一度是荷蘭的獨特街景 Wikimedia Commons
圖
對很多人而言,荷蘭是個自由之地。它是歐洲唯一一個大麻合法化的國家,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供性工作者合法營業的「紅燈區」,蓬勃發展的設計行業讓這裡變得充滿趣味,這些都吸引著來自全球的遊客。
但近些年,荷蘭卻在逐漸收緊這些「自由」。
比如「啤酒自行車」(beer bike)。這原本是一個荷蘭人在1997年的發明——將啤酒和自行車這兩樣本地人熱愛的元素拼在一起,多人共同乘坐的車上搭載一個啤酒吧檯,供應喜力或是多種多樣的精釀,車上還配備音響,人們能夠邊騎車邊暢飲。
但這件具有狂歡熟悉的交通工具很快招來了本地人的反感。
2016年,6000多名阿姆斯特丹居民聯名上書,要求市議會出臺法律,驅逐啤酒自行車
。他們的理由是,這些招搖過市的年輕人太過喧鬧,醉酒後還會在公共場合便溺,而體型巨大的啤酒自行車也時常造成交通堵塞。
幾家啤酒自行車運營公司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沒有效果。2017年10月底,阿姆斯特丹出臺禁令,啤酒自行車不得出現在市中心。
包括啤酒自行車禁令在內,阿姆斯特丹和荷蘭陸續出臺了多個大大小小的禁令,這被認為是官方對於近些年旅遊業過度膨脹的反思。
以首都阿姆斯特丹為例,
2017年,這裡的過夜遊客人數增長了13%,2018年增長了7%,接近1700萬人次
,這對於一座常住人口只有83萬的城市而言意味著巨大的壓力。
去年底,地標性的「I Amsterdam」被拆除 視覺中國 圖
你或許會對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廣場上的一組紅色字母有印象,「I Amsterdam」,這或許是荷蘭除了風車、羊角村、鬱金香節之外最著名的打卡聖地。自從2004年被放置在廣場外,這組紅色字母吸引了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遊客,甚至有人統計,每天它被拍攝的次數超過了6000次。但去年冬天,阿姆斯特丹最終拆除了這處地標,本地人抱怨它「太紅了」,造成遊人聚集,堵塞交通。
2016年,阿姆斯特丹還提出過一個
「酒店禁令」
,不再對新增的酒店發放營業執照。同時,官方還縮緊了Airbnb,原本Airbnb的房東每年可以最多對外出租60晚,但收緊後最多只能營業30晚。
去年冬天,阿姆斯特丹對進港的郵輪旅客徵收8歐元的「留宿費」,今年又對參觀「紅燈區」的遊客提出了限制,官方特別出臺了一項專門針對旅遊團隊的禁令。
據本地媒體統計,此前每周有超過1000個旅遊團在紅燈區的中央廣場上停留,最高紀錄是一小時內48個團。這使得該區域交通癱瘓,清掃困難,也影響了性工作者的正常工作。市議員Udo Kock曾在採訪中表示,「我們禁止這樣的參觀隊伍,不僅是為了減輕市中心人流堵塞造成的交通負擔,也是為了提高對性工作者的尊重。」
除了禁止旅遊團入內,官方還提出了多種整改措施,比如鼓勵性工作者去別處就業,或是在夜晚關閉街道,留出時間讓人們清掃街道,或是增收遊客稅。
從這些禁令看來,阿姆斯特丹似乎正面臨旅遊業的一處拐點,官方正竭力將遊客和旅遊業的膨脹控制在一定程度內。
官方之外,阿姆斯特丹本地也有多個民間力量試圖調和遊客和本地人之間的矛盾。
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是又一個吸引遊人駐足的地方 視覺中國 圖
Amsterdam & Partners是一個半官方的NGO,總監Geerte Udo最近接受了
CiyLab的採訪
,大麻和色情產業的合法化讓人誤以為荷蘭百無禁忌。「但本地人不會在大街上抽大麻,甚至拎著一瓶啤酒在路上邊走邊喝都很少見」,Udo表示,「無論在阿姆斯特丹、巴塞隆納或是泰國,你都需要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
去年起,這個NGO發起了一系列活動,名為「Enjoy and Respect」(「享受並尊重」),致力於向遊客宣傳當地的文化習俗和禁忌。
CityLab的撰稿人Feargus O』Sullivan
採訪
了當地一個旅遊智庫Amsterdam in Progress的創始人Stephen Hodes,後者比較了不同的遊客類型。
「有一類遊客對旅遊目的地城市充滿好奇心,想要獲取新知識……但很不幸,這種類型的人數不斷下滑。新到來的遊客總是那些『地位追求者』(status seeker),他們旅遊只是為了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到了一個景點,最先發自拍,表示自己到那兒了,其他的漠不關心。」
「這或許讓人厭煩,但你不能說那些打卡型的遊客就犯法了。即便是當地文化探秘者也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冒犯禁忌。」Udo表示,他們能做的只是更好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比如「I Amsterdam」APP就試圖提供一些改進思路,比如推薦一些非高峰時期和地區的活動。
今年五月,荷蘭旅遊局發布了一份報告,其中談到了一個重要的
政策轉向
:認識到「更多並不總能更好」,旅遊局決定不再一味地推廣荷蘭作為旅遊目的地,相反,官方的工作中心將轉為分流旅客,控制旅遊業對城市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