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夏豔陽伴隨下,近日記者走進懷集縣詩洞鎮健營村,探訪紅色革命遺址。
革命老區詩洞鎮,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基因。在20世紀烽火紛飛的歲月裡,這裡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
健營村位於詩洞鎮的西南邊,距圩鎮9公裡。這裡誕生了懷集縣第一個蘇維埃紅色政權——廣德懷六龍坑鄉人民政府。
解放後,當地人民政府為紀念在詩洞革命鬥爭中犧牲的革命戰士,於1957年在健營村平山崗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和平山崗革命烈士紀念亭。
平山崗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亭航拍圖。通訊員供圖
平山崗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西向東,佔地面積約130平方米。該碑碑身為四方錐形,碑體上尖下寬,碑身高11.3米,分三級,底座是邊長為4.08米的正方體,碑身的上方託著一個立體金色五角星,碑身外圍有4段弧形護欄,護欄高0.8米。
碑身以灰白石米裝飾,正面碑座碑文上刻有詩洞鎮75位革命烈士芳名,兩邊鑲有「永垂不朽,浩氣長存」字樣,碑身的正面是「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金色大字。
烈士紀念亭與右側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相對而立,亭高4.3米,由四根水泥柱支撐木樑桁角構成亭體,亭頂蓋的是琉璃瓦,中間立著一個五角星,四角簷角高翹。亭的正面兩邊立柱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平地威靈革命嵐恨無窮流萬古」,下聯是「山崗忠勇烈士精神不朽播千年」,橫額「烈士紀念亭」。
平山崗革命烈士紀念碑聳立在懷集縣詩洞鎮健營村。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浩輝 攝
記者來到革命烈士紀念碑下,懷著崇敬的心情,仰望著雄偉的紀念碑。碑座碑文刻寫的75個芳名,是為新中國成立犧牲的革命烈士的印記。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時代凱歌。
據介紹,早在1925年,當地農民運動遍及包括今詩洞、永固、橋頭等懷集南區。1947年8月15日懷南起義勝利後,廣德懷挺進隊和懷南起義部隊進駐以健營琴寮村為中心的六龍坑地區;12月15日,懷集縣第一個紅色政權——廣德懷六龍坑鄉人民政府在琴寮村成立。
隨後成立的「廣德懷人民抗暴義勇總隊」總隊部和組建的綏賀支隊司令部機關都設在琴寮小學內。為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六龍坑鄉人民政府在平山崗前左側山腳下創辦了一個集市,群眾稱「紅軍圩」。
反動派千方百計要將這一新生的紅色政權扼殺。1948年5月起,國民黨粵西、桂東聯剿指揮部集中廣東、廣西兩省11個縣的反動武裝近2000人圍剿懷南遊擊區。6月1日,敵對六龍坑根據地發起多路進攻。懷集的革命部隊和民兵進行了頑強抵抗,綏賀支隊機關和主力6月6日擺脫了敵人的包圍,到達德慶三河地區。
留守六龍坑的200餘民兵、鄉民、民主政權幹部,頑強地戰鬥了三天,終因寡不敵眾,六龍坑失守。副鄉長龍躍如與龍躍水、錢超群、植瑞球、植培興、植青等人被捕。敵人攻入六龍坑後,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在平山崗山上一次就殘忍地殺害了遊擊隊員、民主政權幹部、家屬和進步群眾45人。敵人此次圍剿使懷南遊擊根據地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革命老區的紅色故事令人振奮,革命烈士無私無畏、甘於奉獻的精神更是可歌可泣。70多年過去了,這些生動感人的紅色故事,在健營村民的口中代代相傳,成為健營村人民的精神財富。
1957年,當地政府修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亭,並於1983年重修,將紀念碑前移至現位置;2006年進行過一次修葺。2000年,平山崗革命烈士紀念碑和紀念亭被懷集縣人民政府定為德育基地;2001年4月成為懷集縣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11年5月成為懷集縣文物保護單位。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浩輝
通訊員:高健 陶木興
來源:西江日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