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稜幸福古村
農耕文明的活標本
幸福古村位於四川省丹稜縣城西12公裡,丹順公路穿村而過。該村以其遠代的古道文化、典型的農耕文化和傳統的民俗文化,被稱為「農耕文明的活標本」,正在吸引世人的注意。
古道通連
丹順古道,在幸福古村境內有近5公裡的路程。趙橋,是丹順古道的必經之地。這座長滿青苔和藤蔓至今依然完好的石拱橋,靜靜地橫跨於趙橋河上,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繁忙。清嘉慶年間,有趙某者慨然以建橋為己任,倡首募眾,邀集石匠,開採石料,砌石建橋,不逾月而橋成。「趙橋」之名由此而起,趙橋之人以「趙橋」之名而引以為榮。從此,這條上可達名山、雅州,下可至丹稜、眉州的古道,再已不受阻於激流洪水了。趙橋,如今已成為幸福古村的標誌之一。
眉山市丹稜縣幸福村
如果今天你再重走丹順古道,那將是一種自然美的享受。古道過處,滿眼蔥鬱。曲徑通幽,蛇行龍遊。高山峽谷,怪石嶙峋,溪流潺潺,綠樹青青。爛漫山花,滿山遍野,梯地農家,盡收眼底。
傳統農耕
山村農民,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村民耕作所使用的農具包括草制、竹製、木製、鐵製生產用具,家家戶戶都不可缺少。犁田用犁頭、耙子,挖土用鋤頭,挑土用箢篼、扁擔,脫粒用拌桶,曬糧食用曬簟、風桶,運輸用籮篼、背簍,遮陽用草帽,避雨用鬥笠、蓑衣,行路穿草鞋,磨麵打漿用石磨,舂餈粑用錐窩,舂海椒麵用砂盔子,挑水用水桶,下河摸魚挎漁笆籠,砍樹用彎刀、斧頭、鋸子……秋收之後農家還要把成串的玉米棒吊在屋簷下使其風乾。
據村民介紹,趙姓人家建成趙橋之後便修建趙氏祠堂,並於祠堂附近栽上一株銀杏樹。這株銀杏,樹高五六十米,樹圍四五米,每年可採白果上千斤。有趣的是,樹幹於兩米之上分為兩股杈並立直上,於十多米處又連理在一起。老遠望去,銀杏樹兩大主枝上的枝杈互相穿插,共同撐起一頂鬱鬱蔥蔥的樹冠,似親密摟抱長相廝守,因而被人們稱之為「夫妻樹」,成為幸福古村的標誌之一。
民俗傳承
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在這幸福古村中更是珉玉珠串,如鷹嘴巖、牛角寨、趙橋、夫妻樹、黑灘子、和尚洞、寡婦橋、蠻洞子、叫化溝、觀音巖、古井、高歇臺等。而幾乎每個景點都有一個優美動聽的傳說或故事。如:修趙橋完不了工的時候,是一位神人找來了剎尖石;諸葛亮站在牛角寨山頂往西射出一支箭後,盤據牛角寨的蠻夷才循著箭飛去的方向退往雅安打箭爐以西;趙橋人邱鍾霖參加武科考試時,監考官誤將武生邱鍾霖回答「不重」聽成「不中」而使邱失去武狀元的資格……等等。發掘和記錄這些古老的傳說和故事而傳承下去,無疑將是村落文化建設的一件大好事。
【來源:方志四川】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