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遇到危機越是需要智慧和魄力,東風風行也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不久之後,我們就看到了東風風行巨大的變化。如果你不熟悉東風風行,甚至說不知道它是誰,那對於東風風行來說是再好不過的消息了,因為認識一個新品牌要比改變對老品牌的固有認識容易得多。
T5 EVO
品牌都需要用產品做支撐,在這裡我不寫品牌是希望讓各位讀者暫時忽略這臺車的所屬,不帶著情緒看看它,然後再站在產品的基礎上看品牌的變化。
T5 EVO的設計很多人不是第一次見了,美感這東西一直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我只能談談個人感受。就說自主這些年設計上的進步,一來擺脫了模仿抄襲、二來設計不再讓人看著不舒服,做到這兩點哪怕樸實點也沒關係。可這臺車非得弄得一點也不樸實,這就要冒風險了。分體大燈、貫穿尾燈、高腰線還是曲線型的,不是把流行元素捏到一起就是好設計,能把它們融合到一起還不違和才叫好設計,這需要功力。捏不好的失敗案例以前不是沒有,正所謂東施效顰。但看看這臺車,這個險冒得值。
車要想賣一時,靠外觀就夠了。車要想賣一世,裡頭更重要。T5 EVO的內部總覺來說就是所有能給的東西都給全了,豁出去了。軸距2715mm、電動座椅帶通風按摩老闆鍵、Nappa真皮、無線快充、感應尾門、使用Mobileye EyeQ4晶片的L2+駕駛輔助、自動泊車、騰訊TAI車聯等等,東西太多我就不展開了。所有這些東西如果放到一臺合資SUV上,少說得賣30萬?
最後是動力系統,三菱的發動機、博格華納的雙離合,很多人說這是T5 EVO的一個短板。正所謂話能兩面說、人能兩面派。說實話,以公司的體量,想要自主研發發動機和變速箱實在有點難為人,能做好系統集成就不錯了。退一步說,就算它真的自主研發了發動機和變速箱,你們敢不敢買?
T5 EVO當然不是完美無缺,註定沒法定高價的它會有各種瑕疵,比方說三菱的1.5TD,145kW、285N·m,紙面數字都不小,加速卻只能跑到9秒5。配置雖然很全,但用料能省也得省,塑料並不少。車門窗框焊接的,也沒有套塑料罩。其實還是那句話,有取就有舍,主要看你想要什麼。
洗心革面重立品牌
再說發布會吧。地點、布景、視覺元素、廣告片、現場環節都在向到場者傳遞一種洗心革面的態度,前提是你知道東風風行以前的樣子,如果是首次接觸,這場發布會的傳遞的調子還是挺到位的,各位可以從現場圖感受一下。
以上這些只是外部手段,核心是要傳遞東風風行的品牌變化。跟著潮流走總沒錯,各種做大做「強」的網際網路企業已經給出了「優秀」的範式:「搞製造沒前途,談服務有錢賺」。東風風行這次也把自己的身份從硬體生產商調整到了出行服務提供商,這種包裝是很與時俱進的。為了配合品牌的變化,新風行的車標也變成了「勁獅」,文字標識則是「Forthing」,突出一個向前進取的意思。
如果說風行是一個全新的品牌,那這麼弄一下子確實會很有效,像那些「新勢力」都是這麼幹的。但作為一個既有品牌,它就像很多自主品牌一樣,過去的遺產有時候也是一種負擔。李寧、華為這樣的成功案例也有,它們也使得「國潮」成了一個趨勢,想要模仿同樣的做法有難度,但不是不可能。傳遞品牌包含的元素光靠單方面的說是沒有用的,需要平等的交流。在前期階段,交流的身份很重要,於其廠商喋喋不休,不如靠用戶人傳人。
誰是他們想找的年輕人?
所以,風行要找誰來實現人傳人呢?衣服、鞋、手機,甚至電摩走國潮都會有年輕人買帳,價格不高,覺得不好後悔來得及。車可不一樣,投入的可不是幾千塊,另外後手再處理也很麻煩,總不能直接扔了。放在大城市不合適,限購是原因之一,只能買一臺車的話,人們總是希望在唯一一臺車上得到更多滿足感。剩下就是根基比較好的下沉市場了,小鎮青年也許是不錯的群體,有突破的想法,實力又不允許,一臺在實力範圍內能讓他們找到「感覺」的車會很對口味。而我又覺得,三、四線城市家裡有一臺合資轎車準備買第二臺車的人可能會更認這些向上突破的自主車。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對比之下合資不過爾爾,第二臺車的預算有限來個自主也沒什麼不好。要不然同是柳州出品的小電動怎麼會那麼火?
寫在最後
這次新風行品牌有點孤注一擲的感覺,一家排不到一線的自主面對變局不是坐以待斃或者病急亂投醫,而是做出徹頭徹尾的改變,這種眼光和魄力值得肯定。可惜,一家傳統主機廠畢竟不能像新勢力那樣燒錢去搞營銷,不管是展廳風格、在線銷售模式,還是各種路演和推廣。那麼新風行的品牌變化到終端能落實幾成就難說了。當一臺T5 EVO和一臺菱智擺在一個屋簷下的時候……
最終T5 EVO能不能成為一劑強心的猛藥,還得等它明年公布價格之後才能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