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開始火起來的shopee平臺到了今年,已是全民皆兵的狀態了。手上沒個幾個蝦皮店鋪,都不好意思說是做跨境電商的。
我們公司是大概2年前就開始做蝦皮的,算是比較早的一批賣家。當時客戶經理直接對接開通店鋪,首要任務就是:上產品!往死裡上!沒產品怎麼辦?1688採集啊,只要你有豐富的產品線就給你流量出單。所以那時候一天出個幾百單還是很容易的。
但是從18年下旬開始平颱風向轉變了,店鋪各種考和指標。開始考核發貨期,產品預售和非預售流量分水嶺。逼著賣家在PO和APT之間找平衡點。這背後是平臺賣家數量和商品數量飽和後平臺開始做減法的選擇,所以現在如果您想做蝦皮,想考慮清楚如何在PO和APT之間找到均衡點再說吧。
上面說的是平臺這兩年的轉變,接下來說的才是重點。這兩年蝦皮從瘋狂擴充賣家數量,豐富平臺SKU到現在做減法,篩選賣家算是完成了一次蛻變。那接下來呢?作為一個新的平臺該怎麼走?
作為一個2年多的蝦皮賣家來看,蝦皮的成功無非有2點:
1、自有物流的強大-蝦皮的物流從最開始的LWE到現在的SLS,真的是用小包的價格做著商業快遞的服務。95%的訂單都能在一周之內妥投,這個在其他任何一個自發貨平臺都很難實現。速賣通做不到,wish做不到,joom做不到
2:東南亞電商空白-蝦皮和lazada出來之前,很少聽說有東南亞很大的電商平臺。蝦皮和Lazada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一空缺,加上海量的中國賣家和商品入駐,立馬讓東南亞的人民進入了買買買的剁手節奏。
成功的2點說完,那剩下的還有什麼呢?說說曝光和流量的問題吧。
蝦皮的流量無非2點:
1、搜索和推送機制--關於搜索和推送,我只能說蝦皮真的還是個孩子。無論您好的產品還是壞的產品,上架就完事,沒流量沒曝光?沒關係,開車,推到首頁流量就來了。車一停,流量也停。這和其他成熟的平臺無法比較的。
2、活動資源-這裡的資源分為2大類:a、客戶經理給你分配的活動資源,什麼特賣咯,fss咯。b、花錢買的package。少則幾千,動輒上萬人民幣的那種。
重點聊聊b類的活動資源,以為b類資源最能反饋出蝦皮平臺的現狀
聊之前看一下圖,在蝦皮官方群大家關於b類資源包的吐槽。價格太貴,入不敷出、投資回報率嚴重不足、活動價格要求太高,跟白送一樣。瘋狂吸血正常商品曝光!
是的,這就是b類資源包的現狀。如果你不買,凡是大促你會發現你的店鋪曝光基本都跌,因為買家都去搶哪些1馬幣,1比索、9臺幣的商品了。真是是一場圍剿賣家的狂歡!
而且這一類的package往往是客戶經理們最重視的,你不買有人買,讓你買你不買試試?而且,這一類的package資源對商品並沒有增加任何的限制。你設置個1000000個庫存都可以,只要你能扛得住虧損就行。但是那些正常的賣家呢?他們該如何在活動中生存?
平臺舉辦活動拉新,促成轉化這點無可厚非。但是一味的泛濫這種資源活動,讓正常商品無法得到更好的曝光。長此以往還有多少商家能堅持的下去呢?
以上的這些問題都是因為蝦皮曝光機制不完善和客戶經理權利過大導致,接下來平臺越來越成熟這些問題希望有所改善吧。
這一點我覺的真的值得我們賣家好好去思考一下。蝦皮是一個寶藏,但是能不能挖的動您也得掂量掂量您手裡的鋤頭夠不夠硬。
(來源:跨境電商Ho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