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5月18日消息:巴士實業(集團)和大眾交通(集團)的第一季度財務報表顯露,在獲利能力、經營能力、發展能力等重要方面,均比去年同期有小小的退步。最近,這兩家上市公司都對其風險最大的主營業務——公共運輸,採取了一些或大或小的動作。這些動作表明,兩家公司並不甘心公交板塊將困難進行到底。
祁寶線漲價231路消失
從祁連山路祁連鎮到吳淞漠河路的祁寶線悄悄漲價了,各檔票價基本上是翻了一番。這件事就發生在最近。售票員承認,這種漲價和市區中巴車改空調車的漲價,性質不一樣。
祁寶線的司售人員說,漲價是物價局批准的,「公交車票歷來敏感,誰敢自說自話」。
果然,車廂裡張貼著嶄新的票級表,上面有物價局的落款。至於漲價原因,司售人員的解釋是,這條線路長期虧損,公交公司早就不堪重負,現在油價漲得厲害,車票不漲不行了。「其他郊區線路也要漲價,但是公司說了,號碼線路暫時還不會漲,因為擔心市區線路漲價的影響比較大。公司希望用郊區線路稍微補貼一下市區線路」。
還有一個現象,從魯迅公園到中山公園的231路突然消失了,而各個車站連塊布告也沒有,弄得人摸不著頭腦。
231路與21路部分同線,與939路完全複線。
記者向21路的駕駛員打聽,她模糊地說,「既然一路上都沒了站牌,那就是這條線路沒有了」。
倒是939路的駕駛員心直口快:「231路不賺什麼錢,還和我們重複,乾脆撤掉算了」。
看來,無論是祁寶線悄悄漲價,還是231路悄悄消失,盈利狀況至關重要。
公交的「冬天」沒完沒了
「大眾公交的困難是上海公交行業的普遍問題」。按照大眾集團副總經理童亦工的觀點,整個上海公交行業,不僅僅是祁寶線、231路等少數線路遇到麻煩。
一是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大眾集團旗下的二汽、三汽、浦南三家公司今年的計劃是虧損。大眾是一家上市公司,公交是集團的第二大主業。「嚴格的資本市場怎麼能允許一家上市公司的主業長期效益低迷?」這是大眾集團的鬱悶。
二是資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雖然大眾集團的公交板塊規模很大,但企業數量過多,規模效益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例如大眾二汽、申新巴士、浦南大眾是上海西南地區的骨幹公交企業,線路互相交錯,存在競爭,由於線路分屬不同的公司,無法做到線網的優化重組。
三是運行效率有待提高。按照現代企業扁平化管理和以市場為中心的要求來看,大眾公交的管理機構和後方人員還是較多。二汽、三汽、浦南三家公司人車比為4.861,管理人員654人、後勤服務人員1120人、修理人員1583人,龐大的後方人員使企業經營成本居高不下。
四是沒有真正做到以顧客為中心。人們對公交的要求是水漲船高,但服務和安全質量很不穩定,距離社會要求有明顯的差距,主觀意識和實際工作都沒有真正做到以顧客為中心。
五是公交職工的收入偏低。公交職工的工資離全市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公交職工的社會地位日趨降低。原上海市城市交通局局長劉桂林說,公交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前是個吃香行業,後來職工的收入一個勁地往上海市職工平均工資線以下走。「公交職工還會有積極性嗎?」
大眾交通集團副總經理童亦工說,公交行業需要儘快找到度過「冬天」的「棉衣」。
巴士、大眾都在自救
同為公交系統,專線公交公司的日子一直比較好過。以大眾集團為例,大眾巴士公司第一季度發展態勢良好,創利達356.16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2.01%。
這家子公司稱,良好的經營業績得益於精心規劃和高效運作。
該公司優化資源配置,先後完成了841路、842路、862路中巴車置換工作,增強了客運市場的競爭力;優化站點布局,先後完成了841路、842路、923路、943路等15個站點增設任務,既方便了乘客,又增加了客源;繼續做強特約定班業務,一季度特約定班業務收入達126.15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02%;降本增效,修舊利廢,提高技能,減少成本。
大眾旗下的另一家百通公司這兩年發展成績也不錯,楊國平稱讚它實現了預定目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企業效益,各項經濟指標名列同行前茅。這家公司現在考慮的已經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做強、做大、做優。這與常規公交構成明顯反差。
據說楊國平在二汽公交並進來之前發過一個狠:今後再不接受常規公交公司進集團了。
從主營業務的構成上看,巴士、大眾儘管都有公交做底,但是這幾年,巴士、大眾都在悄悄地做大公交以外的業務。
巴士集團總經理王力群對文化體育產業情有獨鍾,這些年頻頻舉辦國內外頂級網球賽、參與文藝演出、投資新聞傳媒。
巴士集團去年在集團集中採購的基礎上,開始了電子商務業務,巴士集團的網站儼然一個B2B模樣。
大眾交通集團的重心已經調整,形成了出租汽車、租車、汽車服務、房產、物流、公交、旅遊商貿等7個板塊。
楊國平在大眾交通集團2004年度計劃工作會議上講:2004年、2005年是大眾交通的轉型期,是產業結構調整、做強核心主業的關鍵時期。2004年、2005年,大眾交通處於整合公交板塊的關鍵兩年。風險比較大的板塊主要是公交和物流。這兩個板塊加在一起,淨資產將近10個億,淨資產的利潤率卻只有2%左右。大眾在物流方面底氣還是足的,差的是公交。
楊國平表示,他在反省,成功的將繼續做下去,不成功的要勇於調整,有時候要敢於接受失敗。
不管公交再怎麼虧損,在現行體制框架內,巴士、大眾都不可能把公交這一板塊拋出去,政府將繼續要求這兩家上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那麼,巴士、大眾最近對各自公交板塊採取的一些措施,在股東、股民看來應該是個利好消息,畢竟巴士、大眾都在「自救」,也就是在給股東、股民創利。
3家虧損變1家虧損?
二汽公交公司併入大眾集團,談判花了1年多時間。據說大眾集團總經理楊國平並不願意接受這家上海最大的虧損公交公司,因為這會連累大眾集團上市公司形象的。交通局和大眾集團最後是怎麼談攏的,各方面諱莫如深。
二汽公交改稱大眾二汽後還是虧損,去年大眾集團允許二汽虧1000萬元,最後經過努力虧了980萬元。這是大眾集團白白增加的一個負擔。
楊國平從今年年初就醞釀重組公交板塊,也許油價的持續上漲是根導火線,4月28日,大眾集團旗下的大眾二汽、大眾三汽、浦南大眾整合成了上海大眾公共運輸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419億元,大眾交通集團是第一大股東,佔總股本的66.33%。
大眾的這家充滿虧損陰影的子公司可是夠大的,它經營112路、56路等營業線路248條(內含16條埠際線),經營區域覆蓋了徐匯、閔行、普陀、黃浦、靜安、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賢等十個區,輻射至江浙兩省;擁有員工近13000名,各類營業車2900輛;路線車日均行駛約42萬公裡,日均營收約166萬元。除下轄6家營運分公司、1家租車分公司、1家修理分公司外,公司還控股申新巴士、松江大眾、嘉定大眾3家客運公司,是迄今上海公交行業擁有經營線路最多的一艘「超級航母」,佔有上海公交近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楊國平給這家公司的經營方針是「資產經營與品牌經營並舉、經濟效益和服務效益並重」,要著力於整合資源、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創建大眾公交品牌,實現乘客利益、股東利益和員工利益的「三贏」。
大眾交通集團副總經理童亦工透露,根據大眾集團制定的《大眾公交整合方案》,整個大眾公交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區域性的整合;第二步是全方位整合;第三步是國際化,與國外企業合資合作,海外上市。
同大眾集團一樣,巴士集團也需要進行人、車、站、線四方面資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改善流程績效、提高組織效能、實行專業經營。
巴士集團佔上海公交的份額比大眾集團還大,它屬下的一汽、四汽、電車、寶山巴士,日子過得都不好,虧損兩字陰魂不散。比如擁有上海最後4輛「大蓬車」的124路,遲遲沒有被淘汰的原因,就是因為沒錢,只能是「小車不倒只管推」。
此次231路的撤銷,似乎表明巴士公司走得更快,已經在集團範圍內重組線網,爭取資源配置趨向合理,減少重複建設、重複投入。「不要問我從哪裡來」,只要能夠制止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