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字上看,原本以為這本書主要介紹19世紀下的城市規劃。讀到後面會發現,作者在用鐵道的發展來告訴我們,點與點之間快速移動,代表著世界一次又一次的縮小。從很久以前,因為速度慢,我們可能會欣賞沿途的風景,到現在我們變成 「包裹」運輸在各個城市之間,而現在的我們又在找回慢旅行的時刻。
雖然這一系列的聯想仔細琢磨下,感覺有點矯揉做作。畢竟科技的發展,人們總是在得到和捨棄之間的徘徊。但是,再琢磨,就發現這是一種開闊思維的方式,並且作者通過對比美國與歐洲的鐵路,會發現速度帶給不同的國家文化,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 工業背景下誕生的鐵路 」
在前工業革命時代,主要工業材料是木材,也就是手工業時代。隨著木材資源的匱乏,人們開始鑽研煤炭、鐵等材料,最終從手工業時代走向機器大工業時代,以鐵為材料、煤炭為燃料的時代。作者稱之為,去自然化的過程。
隨著蒸汽機的出現,奠定了鐵路誕生的基礎。從井中挖水的蒸汽機隨著不斷地改良,慢慢也應用在了移動交通工具上。19世紀開始,鐵路運輸被更多人認可,向全國開始鋪展。並且,漸漸有人表示除了運輸煤炭到運輸貨物、運輸人,人以「包裹」的形式進行運輸的需求誕生了。
「 美洲 vs 歐洲 去感官化 」
當然,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反對者宣稱,這不是一場商業和運輸便利的勝利,而是人們失去感受自然的能力。什麼叫作失去感受自然的能力呢?在過去人們在公共馬車裡旅遊,人們可以感受到馬的呼吸、身邊空間的變化以及自身的移動。鐵路的旅行方式,大大縮短了人們在旅途的感受,人們不知道窗外的情況、也感受不到駕駛者的情況。這聽起來反對者反對的內容挺文藝的,但其背後是人們對鐵道的不習慣。因為19世紀的歐洲,人們靠馬車出行,馬車出行首先就是有牌面,其次就是可以與人交談,再次可以觀察車夫的情況,最後就是當乘客有不適的時候車夫可以按照需求改變方向。無法滿足人們對安全、社交、榮耀感的需求。對比起來,除了馬車慢之外,鐵道旅行的用戶體驗是極其的糟糕。
在美洲呢?因為美洲的鐵路是作為船的延伸。什麼意思呢?在歐洲殖民地在美洲開闢殖民地主要是在美洲靠海一帶,而鐵路則是作為船的延伸,直至美洲內陸,所以人們稱之為鐵道上的船。美洲在鐵道體驗上,就與歐洲的不一樣。美洲的車廂就不是像歐洲一樣獨立包廂,歐洲的獨立包廂主要原因還是以馬車為參考對象,美洲的參考對象就只有船了,是一種大包廂獨立座位的概念。並且,大包廂的旁邊就是一條走廊,主要供乘車員查看乘客的情況。這就解決了用戶需求。
兩者相比,歐洲是在需求的情況下誕生的鐵路,美洲是在鐵路的情況下誕生了需求。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歐洲需要在交通要道上進行鐵道更新,交通要道聽起來土地就貴,並且要跟隨者需求去開展,其中遇到高山、低洼都要進行開展鐵道修建;而在美洲,鐵道則是在荒原上並且繞開難開展的地帶,所以整體彎彎曲曲。這個彎彎曲曲的鐵路給美洲帶來了轉向軸的發明,鐵路技術也因此超越歐洲。
「 電報 」
在講鐵路帶來時間與空間的影響前,想談談電報在鐵路上扮演的角色。電報的發明其實在鐵路時代並無太大的用武之地。早期的鐵道旅行,駕駛員需要時刻保持著高度警覺,因為鐵道是多個車廂整合起來的機器,如果前方有障礙或者其他列車接近,需要及時地改變行駛方向,不然會發生嚴重災難。單靠人力去進行勘察前方線路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電報作為信號傳播的作用就出來了。就是將整個鐵路劃分一個個單元,每個單元有一名電報發送員查看情況,若鐵路空閒無問題,電報發送員就發送信號,駕駛員就能掌握每個單元的鐵路情況。
「 鐵路VS時間、空間」
在空間上,鐵道的發展自然縮短了人們點到點的距離。人們可以去到更遠的地方,也更快地可以到達目的地。就好像就0幾年的時候,人們稱地球為地球村。除了點與點的距離縮短之外,點與點的孤立性也逐漸加大,以前的慢,人們有時間可以去了解沿途的城市,感受其變化;現在的快,人們對目的地的明確,失去了沿途這個中間物,與所穿越的空間便無關聯了。
在時間上,點與點距離的縮短就帶來了時差的消失,鐵路運輸的速度趕上了時間的變化。鐵路的發展也迫使人們統一時間度量,創造了時區的概念。在統一時間下,人們的旅行就像是一個瞬間的片段。
「 最後」
鐵道只是加速我們生活的其中一個因素,加速我們生活的還有不斷發展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加快了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也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看起來是不是和鐵道帶來的影響是一樣的。
現在很多人提出慢生活、慢節奏的想法,體驗式消費也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注重體驗是現在人們的主要訴求。我們覺得很難衡量科技發展帶來的影響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就好像人們旅遊大多都是景點打卡,以前的因為城市文化的節目演變成旅遊團觀看節目,但是若沒有科技文化節目可能更快的消失、旅行更不可能存在。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我們也應該去思考如何創造符合快時代下的旅行。
並不是科技不好,而是我們沒有創造符合時代的體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