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改變了我們什麼?

2020-12-14 LearnadnLife

從名字上看,原本以為這本書主要介紹19世紀下的城市規劃。讀到後面會發現,作者在用鐵道的發展來告訴我們,點與點之間快速移動,代表著世界一次又一次的縮小。從很久以前,因為速度慢,我們可能會欣賞沿途的風景,到現在我們變成 「包裹」運輸在各個城市之間,而現在的我們又在找回慢旅行的時刻。

雖然這一系列的聯想仔細琢磨下,感覺有點矯揉做作。畢竟科技的發展,人們總是在得到和捨棄之間的徘徊。但是,再琢磨,就發現這是一種開闊思維的方式,並且作者通過對比美國與歐洲的鐵路,會發現速度帶給不同的國家文化,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 工業背景下誕生的鐵路 」

在前工業革命時代,主要工業材料是木材,也就是手工業時代。隨著木材資源的匱乏,人們開始鑽研煤炭、鐵等材料,最終從手工業時代走向機器大工業時代,以鐵為材料、煤炭為燃料的時代。作者稱之為,去自然化的過程。

隨著蒸汽機的出現,奠定了鐵路誕生的基礎。從井中挖水的蒸汽機隨著不斷地改良,慢慢也應用在了移動交通工具上。19世紀開始,鐵路運輸被更多人認可,向全國開始鋪展。並且,漸漸有人表示除了運輸煤炭到運輸貨物、運輸人,人以「包裹」的形式進行運輸的需求誕生了。

「 美洲 vs 歐洲 去感官化 」

當然,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反對者宣稱,這不是一場商業和運輸便利的勝利,而是人們失去感受自然的能力。什麼叫作失去感受自然的能力呢?在過去人們在公共馬車裡旅遊,人們可以感受到馬的呼吸、身邊空間的變化以及自身的移動。鐵路的旅行方式,大大縮短了人們在旅途的感受,人們不知道窗外的情況、也感受不到駕駛者的情況。這聽起來反對者反對的內容挺文藝的,但其背後是人們對鐵道的不習慣。因為19世紀的歐洲,人們靠馬車出行,馬車出行首先就是有牌面,其次就是可以與人交談,再次可以觀察車夫的情況,最後就是當乘客有不適的時候車夫可以按照需求改變方向。無法滿足人們對安全、社交、榮耀感的需求。對比起來,除了馬車慢之外,鐵道旅行的用戶體驗是極其的糟糕。

在美洲呢?因為美洲的鐵路是作為船的延伸。什麼意思呢?在歐洲殖民地在美洲開闢殖民地主要是在美洲靠海一帶,而鐵路則是作為船的延伸,直至美洲內陸,所以人們稱之為鐵道上的船。美洲在鐵道體驗上,就與歐洲的不一樣。美洲的車廂就不是像歐洲一樣獨立包廂,歐洲的獨立包廂主要原因還是以馬車為參考對象,美洲的參考對象就只有船了,是一種大包廂獨立座位的概念。並且,大包廂的旁邊就是一條走廊,主要供乘車員查看乘客的情況。這就解決了用戶需求。

兩者相比,歐洲是在需求的情況下誕生的鐵路,美洲是在鐵路的情況下誕生了需求。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歐洲需要在交通要道上進行鐵道更新,交通要道聽起來土地就貴,並且要跟隨者需求去開展,其中遇到高山、低洼都要進行開展鐵道修建;而在美洲,鐵道則是在荒原上並且繞開難開展的地帶,所以整體彎彎曲曲。這個彎彎曲曲的鐵路給美洲帶來了轉向軸的發明,鐵路技術也因此超越歐洲。

「 電報 」

在講鐵路帶來時間與空間的影響前,想談談電報在鐵路上扮演的角色。電報的發明其實在鐵路時代並無太大的用武之地。早期的鐵道旅行,駕駛員需要時刻保持著高度警覺,因為鐵道是多個車廂整合起來的機器,如果前方有障礙或者其他列車接近,需要及時地改變行駛方向,不然會發生嚴重災難。單靠人力去進行勘察前方線路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電報作為信號傳播的作用就出來了。就是將整個鐵路劃分一個個單元,每個單元有一名電報發送員查看情況,若鐵路空閒無問題,電報發送員就發送信號,駕駛員就能掌握每個單元的鐵路情況。

「 鐵路VS時間、空間」

在空間上,鐵道的發展自然縮短了人們點到點的距離。人們可以去到更遠的地方,也更快地可以到達目的地。就好像就0幾年的時候,人們稱地球為地球村。除了點與點的距離縮短之外,點與點的孤立性也逐漸加大,以前的慢,人們有時間可以去了解沿途的城市,感受其變化;現在的快,人們對目的地的明確,失去了沿途這個中間物,與所穿越的空間便無關聯了。

在時間上,點與點距離的縮短就帶來了時差的消失,鐵路運輸的速度趕上了時間的變化。鐵路的發展也迫使人們統一時間度量,創造了時區的概念。在統一時間下,人們的旅行就像是一個瞬間的片段。

「 最後」

鐵道只是加速我們生活的其中一個因素,加速我們生活的還有不斷發展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加快了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也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看起來是不是和鐵道帶來的影響是一樣的。

現在很多人提出慢生活、慢節奏的想法,體驗式消費也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注重體驗是現在人們的主要訴求。我們覺得很難衡量科技發展帶來的影響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就好像人們旅遊大多都是景點打卡,以前的因為城市文化的節目演變成旅遊團觀看節目,但是若沒有科技文化節目可能更快的消失、旅行更不可能存在。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我們也應該去思考如何創造符合快時代下的旅行。

並不是科技不好,而是我們沒有創造符合時代的體驗方式。

相關焦點

  • 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音頻的播放速度?
    如果你需要控制音頻的播放速度,那麼我們可以通過閃電音頻剪輯軟體來處理,通過改變音速功能來調整音頻播放的速度,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很簡單哦!下面一起來看看詳細的操作步驟吧!操作方法:第一步、雙擊打開軟體,點擊「添加文件」將需要處理的音頻文件添加進來;第二步、然後,選擇需要的段落(Ctrl+A全選),點擊「改變速率」功能;第三步、如圖所示,可直接拖動百分比選擇倍速,也可直接輸入倍速;下圖所表達的是
  • 量子計算對我們生活會造成什麼改變
    其速度有多快?我們看一個比較就可以了。那就是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目前的超級計算機要用多少年?6億年。而這個九章量子計算機的速度是200秒,換算成年是0.000006年,差了多少倍?100萬億倍。在如此巨大速度提升下,對現有信息系統的應用場景幾乎是顛覆性的。想想最近人工智慧的發展主要歸因於計算速度的極大提升,比如GPU,集群等。
  • 高鐵,改變了我們什麼?
    從蒸汽時代開始火車就是人們出行的好工具大約200年前第一列火車出現在英國自那以後鐵路的不斷發展改變著幾代人的生活方式這些擁擠且嘈雜的「古董」列車以每小時40公裡的速度行駛人們乘坐這些列車
  • 我們是否必須改變目前對物理學的理解才能找出暗能量是什麼?
    問:為了弄清暗能量是什麼,我們是否必須改變目前對物理學的理解?答:是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必須改變的是我們目前對物理學的誤解。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可以保持不變。需要改變的是對這些原理的解釋,包括不完整方程,以及我們已經知道的假設,這些都必須改變。
  • 指數級技術進步改變世界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要快
    一些指數級的進步現在是可以預測的,比如計算能力的增長速度,以至於眾多公司會在他們的產品中考慮到預期的進步。同樣,完全可以預見的是,今天的全基因組測序只需要幾百美元,而2015年需要幾千美元,2006年需要幾百萬美元,2003年第一次全基因組測序需要幾十億美元。無線通信的速度將很快增加至少10倍,在不久的將來,深度學習的能力將繼續呈指數級增長。
  • 為了找出暗能量是什麼,我們是否必須改變目前對物理學的理解?
    問:為了弄清暗能量是什麼,我們是否必須改變目前對物理學的理解?是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目前對物理學的誤解。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可以保持不變。需要改變的是對這些原理的解釋,其中包括不完整的方程式以及對於未知事物的假設。
  • 為什麼說物聯網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有什麼實例
    為什麼說物聯網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有什麼實例 物聯之家網 發表於 2020-02-18 11:07:30 物聯網,簡稱IOT,在過去十年裡呈指數級增長。
  • 人工智慧改變了我們的什麼?
    有時我們會要考慮什麼是人力所能及製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沒有高到可以創造人工智慧的地步,等等。但總的來說,「人工系統」就是通常意義下的人工系統。關於什麼是「智能」,就問題多多了。這涉及到其它諸如意識(CONSCIOUSNESS)、自我(SELF)、思維(MIND)(包括無意識的思維(UNCONSCIOUS_MIND))等等問題。
  • Lean In RUC | 當我們在談論改變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我們為什麼總是難以改變?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會對我們的大腦神經元迴路產生影響,每個神經元與多達10000個其他神經元通過名為突觸的結構形成聯繫,這些相互聯繫的神經元,就潛藏在我們的習慣背後。
  • 運營6年的京滬高鐵改變了什麼? 真切感受中國速度
    作為國家戰略性重大交通工程和重大創新工程、「八縱八橫」快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滬高鐵運營6年來,改變的不僅僅是京滬兩地。  分別地處環渤海和長三角經濟圈中心,北京與上海兩地間的交通效率對推動全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有著百年歷史的京滬鐵路是東北、華北通往華東的必經之路,一直是中國最繁忙的鐵路幹線之一。
  • 怎麼的不生氣,就是讓改變的速度,大過於抱怨
    為什麼我們總要祝人:萬事如意,就是因為,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太多。社會運行,人和人相處,分分秒秒的,都是接觸,摩擦,磕碰,甚至更嚴重。沒有任何方法能夠避免。怎麼能不生氣,就是讓改變的速度,大過於抱怨。1.職業操守有些職業,特別是服務行業,難免遇到橫客蠻行,作為職業修養,即使腦海中早已浮現了千百種將對方痛扁於腳下的幻想,但嘴角還得帶著官方微笑的弧度,禮貌得體的繼續服務。
  • 當黑洞在吞噬恆星時,光的速度改變,那是否認為其是超越了光速?
    所以才有了以下的猜測: 假設一個黑洞在吞噬恆星,恆星正無限逼近黑洞中,恆星面向黑洞方向發出的光源正被黑洞作用而加速,而背向黑洞方向光源也被黑洞作用而反向作用,無論哪個方向,光的速度改變了,那是否可認為正向光速超越了光速,背向光速在作用初小於光速,從此推測黑洞說與絕對光速兩者至少有一點是錯誤的嗎?
  • 5G,帶給我們最直觀的改變是什麼?
    5G是什麼?傳輸速率快、傳輸低延時。傳輸速率快,一部高清電影幾秒鐘即可加載完畢;傳輸低延時,喜愛玩遊戲的小夥伴的福音。這兩個5G的優點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最直觀的印象和感受了。真的只有這些麼?在那個年代,諾基亞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經典手機:第一款內置遊戲貪吃蛇、從黑白屏到彩屏手機、從直板到翻蓋滑蓋……諾基亞始終走在移動通訊前沿。直到iPhone手機的誕生……3G時代 移動多媒體時代3G採用與2G相同的信息傳輸方式——數字傳輸,傳輸速率是2G時代的140倍,最快可達到2M bit的傳輸速度。
  • 速度、飛行,和被改變的時間
    在身體的不適感之外,我們如何與時差共存?《時差:晝夜節律與藍調》一書的作者克里斯多福J李便從文化、歷史和哲學的角度,與讀者探討了更多關於時間、科技以及人自身的關聯。他涉及廣博、信手拈來,從電影、文學到哲學思考,為我們呈現了旅行是怎樣通過時差,影響到我們所生活的加速世界的。
  • 最快的速度是光速,那最慢的速度是什麼?
    ,討論地球上運輸速度最慢的物體到底是什麼,發現有兩個答案非常開眼界,直接搬運過來。   【最慢的機器】   美國藝術家Arthur Ganson發明了一種「動態雕塑」,也就是變化速度很慢的機械,其中有個代表作:Machine with Concrete,通過一系列降速馬達在舊金山科學探索博物館(San Francisco Exploratorium)展出:
  • 【未來我們怎麼學習】MOOCs改變了什麼
    在極客公園第 59 期活動《未來我們怎麼學習》上,清華大學學堂在線課程總監王帥國為我們描繪了 MOOC 時代未來大學教育的藍圖。當我們談論 MOOC, 我們在談論什麼說到 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網絡公開課。
  • 旅行對我們生活有什麼意義和改變?
    關於旅行對我們生活有什麼改變,不乏自己去體驗一番,畢竟別人口中的和自己去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旅行中許多東西對我們生活也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能讓一個喜歡平時待在家裡面的人告別懶惰,愛上運動;也能讓一個從來不會規劃生活學會提前規劃旅遊計劃等等。所以旅行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寶貴實踐。
  • 1.4億億億億攝氏度是什麼概念?直接改變我們對溫度和熱的理解
    1.4億億億億攝氏度是什麼概念?直接改變我們對溫度和熱的理解什麼叫做溫度?這些溫度的數值,僅僅只是其物質載體所含熱量的具體體現,而就目前我們人類通過物理學計算,得到整個宇宙的最低溫度,那就是絕對零度,用我們人類設定的溫度來表示就是零下273.15攝氏度,而整個宇宙的最高溫度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1.4億億億億攝氏度。那麼1.4億億億億攝氏度,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
  • 有哪些像電子支付一樣的東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專業背景,可能在某些領域有特別偉大的發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並不為普通人所知道,像這種東西我就不寫了,也寫不出來。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只能根據身邊的生活談談我看得見的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東西。
  • 人類速度的上限:我們到底能夠跑多快?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人是誰?
    生活特別閱讀:我們人類到底能跑多快?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人是誰?大家好,這裡是「青柳悅生活」!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人類到底能跑多快?我們在跑步中,人的腿會彎曲,肌肉會被強制拉伸,然後在加速的時候會收縮。 而隨著身體重心的改變,人體內的潛在引力勢能和動能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這在科學上被認為是因為肌肉中能量的交替釋放和吸收。目前,有學者們認為,最快的跑步者,即優秀的短跑運動員,往往是那些非常會跑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