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老鄭州收藏愛好者王懷民展示了他收藏的糧票、布票、肉票、油票、糖標、糕點盒封、澡票、電影票、公園門票,講述40年前老鄭州人過年的喜悅與憧憬。
鄭報全媒體記者 汪永森
實習生 劉地
通訊員 王保喜 文/圖
父親帶著糧票、油票、肉票採購年貨
20世紀70年代人民生活還不富裕,老鄭州人的家裡連收音機也沒有普及,大家精神生活比較貧乏。父親在過年時總會帶著王懷民去看幾場電影,讓貧瘠的日子泛起藝術的光芒。
「那時碧沙崗公園還叫勞動公園,紫荊山公園叫東方紅公園,門票都是三分錢一張。」王懷民回憶,父親在春節前帶他去國營理髮店和國營浴池,理髮洗澡乾乾淨淨地迎接新年,春節假期父母還會帶他逛公園,一家人享受一下生活的美好。
那時大米、白面被稱為細糧,玉米、高粱、紅薯等被稱為粗糧,一般市民全年的主食都是粗細糧摻半,平時吃的饃是黑白兩摻的花卷饃或窩窩頭,過年時才能吃上純白面饃。
到了過年的時候,父親總是會帶上糧票、食用油票、肉票、副食品票等票證,跑前跑後地想把春節期間的飲食做得豐盛些,平常省吃儉用的母親過年時也不再「小氣」,她會包頓餃子、弄幾個小菜,讓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歡樂樂過新年。
春節那幾天,一聽說要串親戚,王懷民總是高興得歡蹦亂跳,因為到了親戚家裡少不了也是一頓好吃好喝。
過年穿新衣大人小孩臉上全都笑開花
一年裡頭,春節是人們最重視的一個節日。父輩們認為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就應該吃點喝點歡樂歡樂,而過年最關心的除了吃,還有穿的問題。
王懷民拿出幾張家裡保存下來的布票,這些布票曾經是按人口定量發的,由於數量有限,家家戶戶根本不夠用,那時候買衣服也好、買布料也罷,都得憑布票購買,離開花花綠綠的布票,想買到稱心如意的衣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他講述,20世紀70年代過年的時候,母親不管家裡如何窮,總會想盡辦法給他做一套新衣服,而穿上新衣服常常讓他開心好長時間。那時藍色、灰色、綠色布料曾經流行一時,他的衣服也是在這幾種顏色中變來變去。
當時市民生活困難,市場上布料缺乏,老百姓的要求也不高,穿衣戴帽不求美觀,只要保暖就行。
那時候「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話也流行多年,而過年能夠穿上件新衣服,便成為一件應景的喜事,大人小孩換上新衣服都會眉開眼笑。
龍蝦糖曾是
鄭州市民過年時的標配
王懷民的藏品中有一張鄭州食品廠(後更名為國營鄭州食品總廠)生產的龍蝦糖包裝紙,方寸之間,留存著珍貴的記憶;另一張什錦糕點盒封上面印著二七紀念塔圖案,看到它童年過年時吃糕點的幸福記憶就會浮現在眼前。
祭灶過後,王懷民的母親會帶著錢和糧票到國營糖菸酒食品商店,買上幾盒什錦糕點準備串親戚用,再買上一斤鄭州產的龍蝦糖和一斤瓜子擺在家裡讓客人吃。對於老鄭州人來說,鄭州食品廠出品的火車牌龍蝦糖,是甜蜜記憶的象徵。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龍蝦糖由於口感好,被視為鄭州的拳頭產品。龍蝦糖作為鄭州當時知名度最高的糖果,是鄭州市民過年的標配。
「那時一盒什錦糕點售價是6兩糧票0.87元,龍蝦糖每斤一塊二也得憑票買。」王懷民說,龍蝦糖雖然好吃,但是只有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獲得幾粒,春節兜裡裝一把龍蝦糖,孩子們就像擁有了全世界,那份惹人羨慕的快樂和令人陶醉的香甜,幾乎成為那個時代孩子們的集體記憶。
如今,鄭州過年的內容已經與40年前有了巨大變化,但老物件依然像一面鏡子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鄭州日新月異的發展,也見證著市民曾經的喜悅與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