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夢想 積極探索 勇於擔當——校長夏東偉在2020年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20年9月6日上午9點,夏東偉校長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博學廳舉辦的青島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暨新生入學教育上發表題為《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的》的講話。
親愛的研究生同學們、老師們、家長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在美麗青大校園的不同會場,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相聚在雲端,隆重舉行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首先,我代表全校教職醫務員工,向3371位碩士研究生、166位博士研究生、44位留學研究生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你們成長過程中,傾注無數心血的父母、師長和親友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同學們,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嚴重危機,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含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彰顯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使同學們能夠如期入學報到。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同學們中間,有連續兩年擔任援藏幹部的董元浩同學、有連續三年赴南疆教育扶貧的徐宣同學、有累計公益服務時長達1120小時的崔曉瑩同學、衝鋒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劉耿君、李雪禹等17位同學,還有更多的同學「居家隔離學習如常、雲端複試應對自如、線上答辯瀟灑依舊」,在疫情防控這場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彰顯了青春的向上力量。
同學們,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經撲面而來,人才成為科技尖端領域爭奪的戰略資源。美國加大對我國的科技封鎖,「卡脖子」問題凸顯,表面看,卡的是技術、是材料,根本上,還是人才。研究生教育作為最高層次的學歷教育,代表著國家最高教育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今年7月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李克強總理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這更加凸顯了研究生教育在國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學們,大數據顯示,高校承擔著超過80%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學研究生的參與度超過50%。《Nature》發布的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年僅22歲的在讀博士研究生曹原位居榜首,他攻克了困擾全球物理科學界100多年的世界超導難題。年輕意味著思想活躍、易於接受新鮮事物;年輕意味著勇於探索、敢於突破墨守成規。你們在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選擇攻讀研究生,繼續學習深造,這不僅體現了你們對高深學問的追求,更體現你們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擔當。你們當中,22—24歲的碩士研究生佔73%,25—29歲的博士研究生佔63%。這不僅是學習成長的黃金時段,也是創造創新的最佳年齡。
同學們,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你們即將進入到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的嶄新階段,希望你們崇尚真理、追逐夢想、勇於突破知識邊界、敢於探索未知領域,為人類的知識寶庫添磚加瓦,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藉此機會,與你們分享幾點想法。
一、創新需要拓寬眼界,最關鍵的是積極探索
「蛟龍號」載人深潛項目總設計師徐芑南院士,退休6年後重返工作崗位,他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和右眼視網膜脫落,但是他用高倍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學習材料,74歲堅持出海,為「蛟龍號」海試一線護航,獲得一手資料,81歲仍在不斷創造載人深潛新紀錄。他說:創新需要勇氣和底氣。勇氣來自於敢於擔當,敢為人先,敏銳洞察,抓住機遇;底氣來自於艱苦樸素,嚴謹求實,善於探索,迎難而上。我校2020屆碩士研究生徐永善同學,堅持每日早上八點到實驗室,晚上十點離開,累計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篇,總影響因子超過60。他說:每看一篇文獻就多了解一些前沿動態,每做一次實驗就多知道一點影響因素,每分析一次數據就多體會一次頭腦風暴的快感。希望同學們以他們為榜樣,能夠在科研過程中勇立潮頭、耐住寂寞,在創新的道路上積極探索、永葆熱情。
二、創新需要提高境界,最關鍵的是堅持不懈
我校附屬醫院的董蒨院長,一直從事小兒肝膽專業,完成了數千例肝膽手術,挽救了上千名兒童的生命。就在2013年他生日那一天,因術前常規的CT檢查無法全面展示患者的傷情,讓他在手術臺上幾乎崩潰。為了更精準的進行手術設計、定位病灶,他與海信集團經過多年聯合科技攻關,經常為拍好一張圖片準備數千個樣品,終於誕生了海信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CAS)和海信外科智能顯示系統(SID),為醫生確定最佳手術方案 「精準導航」,該項成果榮獲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說:從醫近30年,心中掛念的始終是那一個個曾經危在旦夕的孩子們。我校2020屆碩士研究生王國濤同學,他在讀研之初就把自己釘在板凳上,狂補基礎知識,把別人休閒的時間,用來看文獻、寫代碼、調程序,為了保證實驗數據的準確,曾經連續半年吃住在實驗室,最終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他自豪地說:正是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挑戰自我,讓我不斷得到磨練,從而實現更大的突破。希望同學們以他們為榜樣,潛心研究、不怕吃苦,朝著心中的理想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三、創新需要涵養格局,最關鍵的是使命擔當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辦公室裡擺滿了各類獎牌和證書,年近9旬的他,仍遠赴杜拜熱帶沙漠,對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現場測產。他說:每次獲授勳章,對自己既是鼓勵,更是鞭策和激勵,自己的夢想就是雜交稻覆蓋全球。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我校附屬醫院張孝田醫生,是我校2010屆碩士研究生,他在接到馳援武漢通知後,放棄休假即刻奔赴武漢,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成為「插管敢死隊」的一員,承擔著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過程中最危險的工作,制定的氣管插管標準流程和應急預案,創造了「青島標準」。我校張嗣瀛院士經常講的一句話——別忘了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點事。希望同學們以他們為榜樣,涵養格局、勇擔使命,將個人的探索研究與國家的需求、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融為一體。
同學們,你們所處的時代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社會對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應將學術夢想根植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之中,將學習實踐融入到新時代的改革發展之中,以擁抱世界的胸懷,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今天的你們,將是明天科研創新的主力軍。我願同全校教職醫務員工一道,竭盡全力為你們在創新道路上保駕護航!
謝謝大家!
來源:青島大學 圖片 / 青島日報社 融媒體中心拍客團沈瑾瑜 羅君堯 丁嘉禾 趙鴻澤 編輯 / 高慧敏 審校 / 王迎新 周莉娜 覃夢婕 責編 / 魏喆吉 魏小平 青島大學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