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期又開始了,但千萬不要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
很多家長都不解,同樣的班級,同樣的老師,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自己家的孩子卻不讓人省心呢?
因為,教育真的不能全靠老師。
記得一位資深班主任說過:「家長與學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會成功。」
最好的教育不是全靠老師,而是家長支持老師,老師配合家長,共同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01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是父母寵出來的
看過《變形記》的都知道,很多小朋友自小就被父母寵壞了。
「巨嬰女孩」劉思琦從小到大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飯有媽媽喂,襪子有姥姥幫忙穿,付錢時大把大把掏現金……
這樣的「巨嬰」有怎樣的結果?
不是一輩子啃老,就是親手害死父母。
有一個48歲的碩士,畢業後不願工作,天天在家裡「吃」母親的養老金和治病錢;
有一個32歲的獨子,畢業後一事無成,為了騙保賺錢,竟然下毒毒死雙親。
盧梭說過:「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慣子如殺子,父母若只知道驕縱孩子,最終受害的不是孩子,就是自己。
在學校,老師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鍛鍊獨立能力;
回到家,父母卻直接幫孩子包辦好一切。
缺少家庭和父母的配合,被寵壞的孩子只會變成溫室裡的花朵,受不住任何風吹雨打。
02
閱讀
應該是家庭的習慣
一份針對27個國家超過73000人的研究顯示:
家中有500本藏書的家庭,其孩子比其他家庭的孩子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且完成大學學業的可能性高出了19個百分點。
這種效應在中國更加明顯,家中藏書量大的孩子,會比家中沒有藏書的孩子多受6.6年的教育。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家裡書多,孩子就能從大量閱讀中受益;家裡沒什麼書,孩子就不喜歡讀書。
很多家長都覺得,上課、讀書、學習都是學校裡的事,是老師應該對孩子負的責任。
可除了給孩子講課、批改作業、督促學習外,老師並沒有額外的時間陪伴孩子閱讀,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應該是在家庭裡培養而成的。
讓孩子愛上讀書的最好方法,是讓父母首先愛上閱讀。
不要總想著讓老師去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習慣應該是孩子在家、在父母的指導下養成的。
只有當父母做出表率了,孩子才會向榜樣學習。
03
孩子的網癮
責任在父母
有知乎網友發出了匿名信,稱自己因為網癮被送去了楊永信網戒中心,就因為愛上網,所以被按著手腳電擊,整個過程不能說不,也不能反抗。
這不是個例,還有些孩子因為偶爾用QQ和同學聊天,也被父母送去電擊!
其實該做檢討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數據顯示,超過九成兒童在上幼兒園時就接觸手機,有25%的兒童每天玩手機超過1小時。危害有多大,可想而知。
家長在責怪孩子之前,請先看看自己的問題。
因為工作事務繁多等原因,父母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管教孩子、陪伴孩子,一味地說教、打罵,逼得孩子叛逆,不得不躲到網絡世界中去。
家長沒教好,孩子就學不好。孩子沉迷網絡的根源,在於父母沒有好好陪伴。
父母的愛與責任要到位,孩子才不會被網癮「帶走」。
04
快樂教育
只會害了孩子
看過一則廣告。
一個小男孩愛跳踢踏舞,被爸爸發現後,爸爸送給他一個盒子。
小男孩很開心,以為那是舞鞋,打開一看才發現是一套跆拳道服。
爸爸讓他去學習跆拳道,他很不服氣,但為了跟爸爸賭氣,硬著頭皮上了。
在小男孩贏得比賽那一天,爸爸又送給他一個盒子。
這一次,終於是他期待已久的舞鞋。
爸爸對他說:我希望你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我不想讓你覺得一切來得太容易。
快樂教育不會成就孩子的天賦,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平庸。
你希望孩子快快樂樂地成長,不用承受任何壓力,不用面對任何困難,可他將來也要參加中考、高考,也要面對千軍萬馬的競爭啊!
一個接受快樂教育的孩子,面對一群接受應試教育的孩子,會有競爭力嗎?
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成就人的事業。
但凡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狠下心來,逼孩子一把。
05
「愛孩子」和「立規矩
從來不是單選題
孩子問:如果我摔碎了花瓶,滿地都是碎片,你還愛我嗎?
媽媽答:我永遠愛你,但你要先把碎片清理乾淨。
孩子問:如果我弄翻了油罐,還弄髒了你的衣服,你還愛我嗎?
媽媽答:我永遠愛你,不過你要幫媽媽洗衣服。
每個孩子心裡都住著個「惡魔」,如何讓「惡魔」變成「天使」,關鍵在於父母的管教和約束。
在學校裡,學生學到的都是為人處世的道理,遵守的都是各種規章制度,所說的也是文明用語。
可回到家裡,父母卻任由孩子胡來,只要不危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就很危險了。孩子在學校裡學到的規矩,一回到家就忘光光了。
孩子在學校表現得規規矩矩,回到家後就隨心所欲。
希望所有家長都能明白,「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它必須是雙贏的。
沒有規則的愛,沒有底線的縱容,對孩子只會造成傷害。
06
家庭教育
遠大於學校教育
孩子不是老師的,是你的,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
一個好老師或許能影響孩子三五年,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教育」分為「教」和「育」,「教」指的是教知識,「育」指的是育人。
學校教育是一種知識系統,只能教知識,老師的責任是傳授知識,但無法保證孩子良好的品行。
而育涉及到一個人的思維、心智、處事方式等等方面,是一個人的完整人格,是需要家長、老師、學校與社會共同參與的。
教育的重頭戲在於家庭教育,而不能完全推給學校。
在45分鐘的課堂之外,是父母陪伴、影響孩子的一輩子,孩子的人格品行很大程度源於他的家教,父母的言傳身教遠遠重於學校的課堂教育。
明智的父母懂得與孩子平等相處,虛心學習,和孩子一同成長。
07
父母的高度
決定孩子的高度
一對父女過馬路的時候,人行道的紅燈還有十多秒,等一下就到綠燈了。
父親卻扯著女兒往前走。
女兒問:爸爸,我們不等綠燈嗎?
父親不以為然:等什麼等,又沒有車!
父母的所作所為,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所作所為。
換句話說,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高度。
有句話說得好: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就是榜樣,不僅給了孩子安全感,還決定孩子未來抵達的高度。
母親就是烙印,母親的修養往往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
而這一些,都不是老師僅憑几節課、幾句話就能給予孩子的。
教育這件事,急不來的。
教育不是急功近利,不是催著孩子拼命奔跑,父母自己卻故步自封,原地不動。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一起成長,相互成就。
教育的出路,發力點在家庭,衝刺點在學校。
父母要多用心,老師要更上心,才能把孩子帶上正軌,努力向前奔跑,擁有越來越好的人生。
來源:超級父母 作者 惜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