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在心不在物;命,在人不在天!(深度好文)

2021-02-19 儒家文化堂

點 上 面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儒家文化堂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跟隨老師學習了,感恩您!


編 / 國學君  圖 / 網絡

 本文來源逍遙子 老子道德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上方播放鍵收聽本文古琴曲 

道德經中講:「知足之足,常足矣。」

福深福淺,全在人心,不知足千金嫌少,知足陋室能安。

命好命壞,都在自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人生其實是一場修行,最重要的是修自己的一顆心。

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知足行善,命才會越來越好,福才能越積越厚。

道德經中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所謂修來的「福」,不過是行「善」的果,真正高明的人,都懂得利益別人。

心心念念為他人著想,善人,我善待之,不善人,我亦能悲憫,這才是最高級的善良。

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成仙之前,拜鍾離權為師。

鍾離權對他說:「你功德善行尚未圓滿,我教你點石成金之術,用來濟世救人。待圓滿三千功德、八百善行,我渡你成仙。」

呂洞賓滿心歡喜,卻忍不住問道:「點石成金的金子,還會變回石頭嗎?」

鍾離權道:「三千年後,石頭終歸是石頭。」

呂洞賓說:「這法術弟子不敢學!」

鍾離權問為什麼,呂洞賓說:「三千年後,擁有這黃金的人只剩下一堆石頭,富者嘆息,窮者更窮,豈不是害苦了三千年後的人嗎?」

鍾離權不禁讚嘆:「三千功德、八百善行,你一念之善,已修行圓滿!」

於是收他為徒,呂洞賓果然不負所望,成為了一代高仙。

《太上感應篇》說:「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欲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裡,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欲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採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莊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繫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繫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鑑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永遠不要小看一個善念的力量,不知不覺就可能給你帶來巨大的福報。

行善,是與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欣喜;語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細膩;而心善,則是最不起眼,卻最難能可貴的德行。

人生在世,心要善良。善行總有力所不及的時候,善心卻永遠沒有窮極。

常言道,福田心耕,學會把心裡那塊田耕好,便是天下最有福的人。

道藏《性命圭旨》中講:「我命在我,而不為大冶陶鑄矣。」

聽天由命的人,只算苟且偷生;真正強大的人,才能掌控命運。

我命在我不在天,即使造化為爐,也不能隨意陶鑄。

《左傳》記載,春秋時,宋國天師子韋夜觀星象,發現不久將有大禍降臨在國君身上。

子韋如實稟告了國君,國君問他能否化解。

子韋說:「我可以幫您把災禍轉嫁到丞相身上。」

國君說:「國家運作,有賴丞相,不可以這樣。」

子韋說:「轉嫁到百姓身上也行。」

國君說:「保護百姓還來不及,怎能替我承受災殃?」

子韋說:「也可以嫁禍到今年的糧食收成上。」

國君說:「民以食為天,我不能這樣,災禍就讓我一人承擔吧。」

子韋聽後,高興地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您的德行合於天道,有您這句話,災禍應該可以免除了。」

果然,當夜再看天象,災星已離開了宋國,而宋景公仁德的美名,卻青史永留。

道德經講:「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一個人不把自己的興衰榮辱太當回事,反而會得到命運的青睞。

有兩種人,命數拘他不住,一種是大惡之人,即便開局拿了一手好牌,也遲早會被自己打得稀爛;另一種是大善之人,即使人生有千難萬險,終將能夠遇難成祥。

仔細想想,人生的命運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老天只不過因材施教罷了。

別把宿命當藉口,你若是個善人,老天自會成全。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孫思邈歷覽前代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於尋檢。他根據自己在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為《千金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踰於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於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驗總結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餘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炮製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並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為食物對養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並注重飲食衛生,如主張「食慾數而少」(《千金要方•養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百步」(《攝養枕中方》),等等。他認為作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千金要方•食治》)他說:「藥、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養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針灸結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針灸》),這是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裡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為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局限性。

明正統《道藏》中所收醫藥類書籍自《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以及上述之《肘後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籍如張三丰《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臞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藥的,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掘整理。

一、道教與醫藥

道教為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藥成為仙道修煉的重要方術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藥,醫藥成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藥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藥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樸子•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藥以求仙。」中品藥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藥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藥,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雲:「九轉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樸子•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藥,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①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衝等鍊金石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為了服食,必須懂得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

《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這部書裡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藥百二十種,可以抗禦疾病,補虛弱。下品藥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性(生),下藥除病」。(《抱樸子•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藝文志》裡就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四類書同列於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於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為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樸子•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樸子•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秘,視為仙丹,結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鍛鍊,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燻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樸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

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術」,(《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為《肘後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後,故又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於痘症(天花)流行和結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為後來科學證明狂犬腦裡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肘後方》經陶弘景增補為《肘後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直齋書錄解題》)。以後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為《附廣肘後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為歷代醫學家所重視。

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術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補葛洪《肘後方》為《肘後百一方》,還有《藥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藥法》、《靈方秘奧》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結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為上品藥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用藥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於《神農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為《名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對於一種藥物有多種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為本。中醫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本草》中則以上品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這種機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性能,如治黃疸病的藥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藥為君,輔助的藥物為臣、佐使,又根據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展了《本草》學。

隋唐之際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於太白山,學道鍊氣,精於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無論是福是禍,都是自己感召,如果你希冀五福臨門,自己要先做個有福之人。

命運不是上天給的,而是自己修的,若你一路多艱,不妨勤修善業;若你一世無憂,也要守好晚節。

人生一世,不過是活個自己,福,在心不在物;命,在人不在天!

感恩你,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人的命,天註定(深度好文)
    人的命,天註定,得與失,天安排!人的命,天註定,誰伴你只走一程,誰陪你走過一生,>冥冥之中早就註定好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人的命,天註定,得與失,天安排。
  • 人厚道,天不欺(深度好文)
    修煉好德行,做一個有德之人,所有的好運和福氣自然會接踵而來。人,若有德行,則必有福氣。雖然特別辛苦,但看到那些原本按時吃不上飯的人,排隊領饅頭,然後心滿意足的樣子,她覺得再苦再累,也都值了。但沒想到的是,沒多久,免費領饅頭的人卻多了許多無理要求:「我不領饅頭了,你把錢退給我吧!」
  • 人善 人欺 天不欺(深度好文)
    善良的人心胸坦蕩,沒有私心雜念,不會欺天瞞地,也不會耍陰謀詭計,面對被人欺負時經常一笑了之,不會掛記在心,身心清淨心情愉快,因此也就生活在幸福之中。邪惡的人卻正好相反,它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罪惡的陰影之中。
  • 人善人欺天不欺(深度好文)
    兩邊柱上有一副對聯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讀過之後當時我就感到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
  • 人善人欺天不欺 (深度好文)!
    善良的人心胸坦蕩,不會欺天瞞地,也不會耍陰謀詭計。有一句話叫:「是非日日有,不聽自然無。」當我們的心時刻能保持一份清靜自然,縱然別人在你面前講是非,你也當成是沒聽到一樣。兩柱有一副對聯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讀過之後,當時我就感到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
  • 人善人欺天不欺 (深度好文)
    善良的人心胸坦蕩,沒有私心雜念,不會欺天瞞地,也不會耍陰謀詭計,面對被人欺負時經常一笑了之,不會掛記在心,身心清淨心情愉快,因此也就生活在幸福之中。有一首偈頌:「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律。社會上常講:「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本來是「無度不丈夫。」
  • 人的命天註定,半點不由人,不敢不信
    人生實屬不易,成長本身就是一個很痛的經歷,你想要的好與不好,時間都會給你一個最好的答案。佛說:人的命,天註定,半點不由人,不敢不信有些事,不管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不是你該得到的,再怎麼拼命努力,都是得不到。
  • 享慣福的女人,三個「好命」特徵!裝不出來!(深度好文)
    有些女人天生就好命,不是在娘家有人疼,就是在婆家被當作心甘寶貝。我有個小表妹就是的,在娘家連開水都沒有燒過,在婆家出門是豪車,下車有人接。果真享不完的福,真正的好命。說句不怕揭底的話,現在孩子都上學了,她一家三口的衣服她都沒洗過,全是她婆婆到她屋裡拿換洗衣服去洗,曬乾了再送過來。表姐妹們都公認她是最有福的一個。有福的人,自然有有福的樣子。
  • 命不好,最該反省的是嘴和心!(深度好文)
    所以,命不好,就要多覺悟自己,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問題,反觀一些自己的言行舉止。禍從口出,知足常樂,管好嘴就是在為自己積德,守好心走好路,命就好。做完了這些,你就會發現,命不好最該反省的是自己那張無所約束的嘴和那顆雜亂不堪的心。
  • 佛教:命好福深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你有嗎?
    一個人的福報和運氣,當然也是因緣法,不會憑空而來,也不會憑空而去。如是因,如是果,我們周遭的境遇,不管順遂還是困頓,都是前因招致的後果。舉例來說,「因」就如同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而「果」就是落在枝頭上歇腳的鳥兒。命好福深之人,他們身上常有三大特質,因而能招感福氣的到來,快看看你有嗎?其一,向善而行。
  • 人的命,天註定(深度)
    人的命,天註定,得與失,天安排!有些人不懂,一味強求,白白浪費時間,有些人不甘,一直糾纏,最後徒留埋怨。聰明的人,總是懂得知足,把得失儘量看淡,把眼光儘量放遠。有時候不盡人意,但不苦惱,有時候事與願違,也能看開。
  • 不佔便宜,才是最大的精明(深度好文)
    俗話說:貪小便宜吃大虧,不貪便宜不上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世上從沒有不勞而獲。佔別人便宜的,終究要還。人在做,天在看。愛貪小便宜的,往往會吃大虧。貪小便宜,得到的是蠅頭小利,失去的卻是人心。《菜根譚》中說,世事虧乃福,人情淡始長。錢債好還,人情債難償。
  • 「命好之人,一看便知」:福厚命好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徵,很準
    這次見面後,我向高僧請教:人世間,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是「命好」之人?高僧告訴我說:「命好之人,一看便知」:福厚命好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徵,很準!特徵一、懂得好自己的角色高僧說: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原本屬於自己的角色,只有懂得演好自己的角色人,才是命好之人,才會有好的福報。
  • 佛說:命好福深的人,身上往往擁有三個品質,心態放下,厚福無疆
    01開篇序人生在世,沒有無緣無故的命苦,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命好,一切的福緣和罪業,皆由自身言行所致,若想擺脫罪業,擁有福氣,便要修福積福,廣種善因,正如佛說:命好福深的人,身上往往擁有三個品質,放下心態,厚福無疆。
  • 佛教:有這兩個吉祥之兆的人,一定會命好福多,你都有嗎?
    一個人的成功不會無緣無故,一個人的禍福也都是自己心理和行為的感召,一個人有這兩個吉祥之兆,一定會命好福多,你有嗎?一、始終相信努力的人。小富靠勤大富靠命,即便家財萬貫,你不努力照舊會坐吃山空;即使一窮二白,如果付出努力辛勤和汗水,也會過上富足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誰也不會認為你的懶惰是生活的理所當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幸運。
  • 關於人的神通,科學證明「天眼」真實不虛(深度好文)
    原標題:關於人的神通,科學證明「天眼」真實不虛(深度好文)
  • 善良不說話!(深度好文)
    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容易,但還是有那麼多人像從來沒有受到過傷害一樣愛著這個世界,他們有那麼多變壞的理由,卻堅守著自己的底線,支持他們的可能就是那麼一點執拗的信念。就像哈維爾說,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有優質課程內容課時若有大罪過,則便不及前生所。是以要認真修持,以轉業也。汝欲得有學問,有才能,有德氣之好丈夫,或恐汝前生未到這個福,則便不能滿汝痴心。
  • 人性最大的弱點:不愛聽真話(深度好文)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靜心,用豁達釋放糾結的過去,用坦然迎接不可知的未來。讓心靜下來,你才能讀懂自己、隨緣安然。靜心,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修煉。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不要強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學會適時的放棄。生活中,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樂觀豁達;可以使你戰勝面臨的苦難;可以使你淡泊名利,過上寧靜快樂的生活。
  • 人的命,天註定!
    文/飛魚《悟空傳》原著的作者曾說:人生最有價值的時刻,不是最後的功成名就,而是對未來正充滿期待與不安之時。人也是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別在乎結局,而在乎這個過程是否讓自己盡心盡力了,是否做到問心無愧了,只要自己不後悔,那麼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可以勇敢地去為自己創出一片新天地。一直以來總有一種無力無助的感覺,每每遇到各種不順利,各種無助的時候我喜歡的去買一張彩票,無關於中獎,只是每次拿到彩票的時候就有一種希望。
  • 你還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導語:前一陣子,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火遍了中國,很多人被其中的抗爭精神所折服,熱血沸騰。但是古人的智慧又告訴我們「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那麼究竟哪個是對的呢?其實命運是一個非常虛無縹緲的東西,樂天者順命,反抗者改命,悲觀者認命。更有甚者,為了改變自己糟糕的處境,開始學佛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