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
概述
胰腺是體內與消化道相連的較大腺體之一,具有內、外分泌功能,其外分泌部產生的胰液,經胰管排入到十二指腸。
1、形態 胰腺呈長稜柱形,長度差異較大,約為12~25cm,寬約3~9cm,厚約1.5~3cm,重約70~100克。
2、位置 胰腺位於上腹部左季肋區的腹膜後間隙內,緊貼腹後壁,屬於腹膜後器官。其平一、二腰椎高度,橫跨脊柱。一般(幾乎一半)胰頭低於胰尾部。因此,我們在做胰腺長軸切面掃查時,應注意將探頭向左上適當傾斜,與水平線略呈15~30°角。
3、毗鄰 胰腺大體上可分為胰頭、胰頸、胰體、胰尾四部分。
胰頭是胰腺右側端最大的部分,位於腹部中線偏右側的十二指腸環內。胰頭下部向左下方凸出成鉤狀,稱為鉤突。膽總管走行於胰頭的背側溝內,或穿行於胰頭實質走向下方。肝固有動脈位於胰腺的上緣,胃十二指腸動脈走行於胰頭的前部。
頸部為胰頭和胰體間的移行部,較為短而窄。其位於腹部中線偏右側,前方與胃幽門部和十二指腸上部相鄰。腸繫膜上靜脈走行於胰頸後面的淺溝內,與脾靜脈匯合,形成門靜脈主幹。
胰體部位於腹部正中線偏左側,腹主動脈位於其後方,十二指腸空腸曲位於其下方。胰體後方無腹膜覆蓋,從右到左直接與腹主動脈(AO)、腸繫膜上動脈(SMA)起始部、左側腎上腺(AG)、左腎血管和左腎上極等相鄰。脾靜脈位於胰腺後方、腹主動脈前方,而腸繫膜上動脈位於二者之間。脾靜脈在聲像圖上的清晰顯示,對於胰腺的定位和分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胰尾部為胰體向左側延伸而形成,位於脾腎韌帶內。因此,其解剖位置變異較大。胰尾一般可達脾門處,其後方與左腎上極和腎上腺相鄰。脾靜脈起自脾門,沿胰尾後方向右走行。脾動脈由胰體上緣斜行於胰尾前方,直達脾門處。
4、胰腺的解剖變異:
(1)異位胰腺 胰腺組織可異位於任何內臟,如腸、胃、膽囊等。
(2)環狀胰腺 多見於出生後第一年,胰腺環繞十二指腸第二段,並使其狹窄,從而出現消化道梗阻的臨床症狀。
(3)胰腺分隔 由於胰腺在胚胎發育時出現異常,即腹胰和背胰原基未融合。從而導致胰腺有兩個獨立的胰管系統。
(4)副胰管開口異常 胰腺內與主胰管分開,副胰管從近側直接開口於十二指腸。
胰腺的測量
目前關於正常胰腺的超聲測值尚無統一的標準,多數作者以測量胰腺的厚度(前後徑)為標準。具體方法:
一、胰頭的測量
1.選擇切面。胰腺長軸切面,將胰頭部顯示清楚。
2.測量部位:在下腔靜脈的前方測量,測量一般不包括鉤突。
3.正常參考值(成人):≤2.5cm。
二、胰體的測量
1.選擇切面:胰腺長軸切面,將胰體部顯示清楚。
2.測量部位:在腹主動脈的前方垂直線進行測量。
3.正常參考值(成人):≤2.0cm。
三、胰尾的測量
1.選擇切面:胰腺長軸切面,將胰尾部顯示清楚。
2.測量部位:在腹主動脈的左緣或脊柱左緣進行測量。
3.正常參考值(成人):≤2.0cm。
常用標準切面
1、胰腺長軸切面 在上腹部沿胰腺長軸掃查(探頭稍偏向左上方15~30°角),可獲得胰腺長軸切面聲像圖。在此切面上,我們可見胰腺位於肝左葉和胃的後方,呈弧形稍凸向前方的條狀實性稍強回聲結構。近鄰其後方為腸繫膜上靜脈和脾靜脈(SPV),呈無回聲改變。脾靜脈後方可見一橢圓形無回聲結構,為腸繫膜上動脈(SMA)橫切面。下腔靜脈(IVC)和腹主動脈(AO)分別位於胰腺的左、右後方,脊柱前方。
胰腺長軸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肝臟(Liver)、胰頭(PaH)、胰體(PaB)、胰尾(PaT)、脾靜脈(SPV)、下腔靜脈(IVC)、腸繫膜上動脈(SMA)、腹主動脈(AO)
上腹部橫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肝臟(Liver)、胰頭(PaH)、胰體(PaB)、胰管(PD)、胰尾(PaT)、下腔靜脈(IVC)、脾靜脈(SPV)、腹主動脈(AO)、腸繫膜上動脈(SMA)
上腹部橫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肝臟(Liver)、胰頭(PaH)、胰體(PaB)、胰尾(PaT)、脾靜脈(SPV)、下腔靜脈(IVC)、腸繫膜上動脈(SMA)、腹主動脈(AO)
上腹部橫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胰周各主要解剖結構。SPV脾靜脈 Pa胰腺 SMA腸繫膜上動脈 AO腹主動脈 Spine脊柱 LKV左腎靜脈 RKA右腎動脈 IVC下腔靜脈
上腹部橫切面,彩色都卜勒成像顯示胰周各主要解剖結構。SPV脾靜脈SMA腸繫膜上動脈 AO腹主動脈 LKV左腎靜脈 IVC下腔靜脈 RKA右腎動脈 SPA脾動脈
上腹部橫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脊柱(Spine)、腹主動脈(AO)、腹腔幹(CA)及其分支:脾動脈(SPA)和肝總動脈(common hepatic artery,CHA)
上腹部橫切面,彩色都卜勒成像顯示胰周各主要解剖結構。SPV脾靜脈SMA腸繫膜上動脈 AO腹主動脈 LKV左腎靜脈 IVC下腔靜脈 RKA右腎動脈 SPA脾動脈 CA腹腔幹
2、胰頭短軸切面 在上腹部偏右側沿下腔靜脈長軸掃查,可顯示胰頭的短軸切面。在此切面上,胰頭位於肝左葉之後,門靜脈主幹的前下方,下腔靜脈的前方,呈橢圓形或類三角形的實性稍強回聲結構。十二指腸上部位於胰頭的前方,而下部位於胰頭後方。因此,胰頭在該切面上的顯示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十二指腸內氣體和內容物的幹擾。(缺圖)
3、胰頸短軸切面 在上腹部正中線附近沿腸繫膜上靜脈縱斷掃查,可以顯示胰頸的短軸切面聲像圖。在此圖中,可見腸繫膜上靜脈位於下腔靜脈前方,在胰頸後方與脾靜脈匯合,形成門靜脈。胰頸及胰腺鉤突分別在腸繫膜上靜脈的前方和後方。(缺圖)
4、胰體短軸切面 在上腹部正中線偏左側沿腹主動脈縱斷掃查,可顯示胰體的短軸切面聲像圖。胰體位於肝左葉(LL)和胃(Sto)的後方、腹主動脈的前方(腹側),略呈三角形。在該切面上,還可以顯示腹腔動脈以及其分支脾動脈、肝總動脈與腸繫膜上動脈,胰體位於腸繫膜上動脈的前方。在胰體的上後方可見小的圓形無回聲區,為脾靜脈橫斷面。左腎靜脈在該切面上表現為狹長的的無回聲結構,位於腹主動脈的前方,腸繫膜上動脈起點的下方。左腎靜脈的下方可見十二指腸升部的橫斷面。(缺圖)
5、胰尾斷面圖 由於胃腸道氣體的幹擾,胰尾的顯示常常比較困難。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法來顯示胰尾。
(1)仰臥位,經脊柱左側緣縱切掃查有時能顯示部分胰尾。
(2)仰臥位,沿腹主動脈長軸切面掃查,使超聲束由胰體部向左側胰尾區傾斜,以胰體為透聲窗而顯示胰尾。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左側季肋區作冠狀切面掃查,以脾臟和左腎作為透聲窗來顯示胰尾。
(3)側臥位,於左肋間探查,以脾臟作為透聲窗顯示胰尾。但此辦法因胃腸氣體幹擾的緣故,在胰尾的顯示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故應用較少。
(4)俯臥位,從背部經左腎長軸切面作為透聲窗進行掃查,可見胰尾位於左腎商標的腹側和脾動、靜脈的下方。在此聲像圖中正確識別脾動、靜脈對胰尾的定位有很大的幫助。
上腹部長軸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肝臟(Liver)、胰腺(Pa)、脾靜脈(SPV)、腹主動脈(AO)及其一分支:腹腔幹(CA)
上腹部長軸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肝臟(Liver)、胰腺(Pa)、脾靜脈(SPV)、腹主動脈(AO)及其一分支:腸繫膜上動脈(SMA)
上腹部長軸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肝臟(Liver)、胰腺(Pa)、腹主動脈(AO)及其兩個分支:腹腔幹(CA)和腸繫膜上動脈(SMA)
上腹部長軸切面,彩色都卜勒成像顯示肝臟(Liver)及腹主動脈(AO)的兩個重要分支:腹腔幹(CA)和腸繫膜上動脈(SMA)
上腹部橫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胰周各主要解剖結構。SPV脾靜脈 Pa胰腺 SMA腸繫膜上動脈 AO腹主動脈 Spine脊柱 LKV左腎靜脈 RKA右腎動脈 IVC下腔靜脈
右腎長軸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肝臟(Liver)、右腎(RK)及腎上腺(AG)
右腎長軸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肝臟(Liver)、右腎(RK)及腎上腺(AG),圖中示右腎長徑及前後徑測值。
左腎長軸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脾臟(SP)、左腎(LK)及腎上腺(AG),圖中示左腎長徑及前後徑測值。
脾臟
概述
脾臟位於左側季肋區,相當於第9~11肋深面的左側膈和胃之間,其長軸和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脾臟位於左膈下,胃、左腎、胰尾和結腸脾曲的外側。脾臟的形態、大小存在較大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呈卵圓形,表面光滑,膈面較為光滑,而髒面向內凹陷。
脾臟由脾動脈供血。脾動脈沿胰腺上緣左行,至脾門處分為六支小的分支動脈供應脾實質,呈錐形分布。在灰階圖像上,這些血管表現為細小的線樣無回聲。由於這些血管間缺乏足夠的吻合支,所以脾臟容易發生梗死,而梗死灶多呈三角形。脾內靜脈分支在脾門處匯合形成脾靜脈,後者由胰腺後方向右走行,並與腸繫膜上靜脈匯合形成門靜脈主幹。
脾臟測值
1、脾長徑 於左側肋間脾臟斜切面上,儘量顯示脾的全長,同時顯示脾靜脈出脾門部圖像。測量其上下極之間的距離,測量點應選在脾上下極的包膜處。正常參考值(mm):正常成年人不超過120mm。
2、脾厚徑 於左肋間脾臟斜切面上,要求顯示脾靜脈出脾門部圖像。測量點選在脾門邊緣至脾對側緣之垂直距離測量,即與脾臟長徑測量線垂直。正常參考值(mm):正常成年人不超過45mm。
常用標準切面
1、左肋間斜切面 在此切面聲像圖上應顯示脾臟的長軸斷面,為脾臟長徑和厚徑測量的標準切面。在該切面上,脾臟呈典型的新月形,脾臟實質回聲均質,可見進出脾臟的血管及相關結構。左側膈肌位於脾臟上方,並緊貼於其上,為一弧形增強回聲結構。胃、胰尾、左腎等結構位於脾臟內側。
2、冠狀切面 在該切面上應顯示大部分脾臟實質、脾門、脾與左腎、腎上腺、胃等臟器的關係。
3、橫切面 該切面上應顯示胰體、胰尾及脾動脈、脾靜脈、腎靜脈及左側腎上腺區等結構。
以上切面中,最常用的切面為左肋間斜切面,該切面為脾臟的最大切面,也是我們對脾臟進行測值的標準切面。其他切面作為脾臟常規掃查的補充切面,同樣也是不可缺少的。
左腎長軸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脾臟(SP)、左腎(LK)及腎上腺(AG)
右腎長軸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肝臟(Liver)、右腎(RK)及腎上腺(AG)測值
左腎長軸切面,彩色都卜勒成像顯示左腎(LK)血流及脾臟(SP)
脾臟長軸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脾臟長徑和厚度的測量。SP脾臟
下腹部橫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膀胱(BL)及精囊腺(*)
下腹部橫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膀胱(BL)及前列腺(PST)及其測值
下腹部橫切面,二維成像顯示膀胱(BL)及前列腺(PST)
參考文獻
《人體正常超聲解剖圖解》(李銳 主編)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人體解剖彩色圖譜》(郭光文、王序 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超聲醫學》(第四版)(周永昌、郭萬學 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第二版)(曹海根、王金銳 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轉自:靈雪QQ空間
長按指紋 識別圖中二維碼 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