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股價一路跌落,市值已蒸發3900億美元。蘋果這次真的不好過了!
美國當地時間12月24日,蘋果股價跌破150美元,近60個交易日跌幅超30%,與今年10月3日創下的最高點相比,市值已經蒸發了超3900億美元。
蘋果近期股價走勢(數據來源:Wind)
往日蘋果店外排隊搶購iPhone的盛況不在,為了改變蘋果手機銷量不佳的局面。僅僅3個月後,蘋果在其中國官網推出了折抵換購的活動:iPhone XR 4399元起,iPhone XS僅6599元起。以抵消的折扣計算,這也是蘋果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所推出的最大優惠活動。
憑舊手機最高可抵2100元
蘋果中國官網的信息顯示:折抵換購,iPhone XR僅4399元起,iPhone XS僅6599元起。目前iPhone XR官方售價6499元起,iPhone XS售價8699元起,這意味著消費者憑手中的舊手機最高可抵2100元。
也就是說,即使你是用剛買的iPhoneX進行折抵,最多也只能抵價2100元,而非上面顯示的3745元。
對於折抵價格的標準,官網提示,價格取決於所折抵iPhone的機型和狀況,需要自行備份所有數據,蘋果不對任何文件或數據的丟失負責。
蘋果中國官網上提供了連結,以方便用戶計算舊手機能抵扣的價格。
iPhone 6s 能折價735元
以購於2015年的iPhone 6s(64G內存)為例,經官網計算得出,可以抵扣735元。要知道,在去年這款手機在蘋果購新機只能抵扣約500元。一年過去, 手機更舊了,但抵扣的價格有將近50%的增長。
華為mate9折價480元
在這次蘋果舊手機折價活動中,一些國產品牌如華為、oppo、小米都在折價型號之內。
拿一部2017年年初購買的華為Mate 9(64G)來看,當時的購入價是3899,如果參與折抵的話,可以抵消480元。
不過,用戶必須到蘋果公司在中國的零售店才能夠享受此項優惠。 此外,蘋果中國官網標出了優惠的結束日期:2019年1月31日結束。而蘋果同期在美國的促銷活動目前尚未說明結束時間,並且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中國客戶只能在蘋果零售店享受此項以舊換新升級優惠,美國買家可以在線完成。
定價過高的蘋果不再受歡迎了嗎?
值得注意的是,促銷新iPhone,中國不是第一站。
12月初,蘋果在美國官網上線了折價換新的優惠活動,並向老用戶推送消息,宣傳新iPhone,鼓勵用戶參與以舊換新。
此前,蘋果還在日本為運營商提供補貼促使運營商以三折銷售iPhone XR。
業內人士分析,在全球主要市場的促銷活動是在新iPhone銷量不佳的背景下做出的選擇。
根據第一手機界研究院發布的數據,今年9月份,蘋果新品開售第一周(9月21日-9月30日),iPhone XS Max的銷量僅為48萬臺,iPhone XS的銷量僅為8萬臺,遠低於蘋果自身和業界預期。
此外,新iPhone未發售就跌破了官方售價,在市場上的實際銷售價格更是一路走低。中國的零售商甚至上市兩周就降價銷售,創下了iPhone上市降價最快紀錄,往年「黃牛瘋狂囤貨」更是難以再現。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表示,蘋果此次所採取的促銷行為,在市場激烈競爭的巨大壓力下,蘋果此舉實際是在「清理庫存」。
已經有一批蘋果手機用戶去直營店進行換購,不過記者發現,前來檢測舊折抵價格的用戶iPhone機型絕大多數為iPhone 6、iPhone 6S、iPhone 7系列。目前,iPhone X系列總持有率為11.26%,而iPhone 7、iPhone 6系列總持有率為60.39%。
對於蘋果手機為什麼不再受熱捧?
業內人士分析,定價高是 iPhone 銷量慘澹的原因之一。iPhone XS 在中國的官方起售價為8699元,配備更大屏幕的iPhone XS Max售價高達12799元,即使被蘋果寄望成為「銷量擔當」的 iPhone XR,起步價也達到6499元。這意味著,新iPhone比絕大多數國產手機都要貴,甚至超出了部分用戶的承受範圍。
高盛分析師羅德哈爾在報告中稱,蘋果似乎在 iPhone XR 的定價策略上出現了嚴重失誤,致使銷量無法達到預期。
「除了中國等新興市場的需求疲軟之外,iPhone XR 的較低性價比看起來也不會受到美國之外用戶的歡迎。」
羅德哈爾還指出,現在的市場狀況表明,蘋果正在受制於iPhone 的高售價。根據手機行業的以往經驗,當定價權喪失時,消費科技公司要麼損失利潤率,要麼失去市場份額,或者兩者同時失去。
促銷活動對提高新iPhone銷量有多大作用?
付亮表示,iPhone一直比較保值,使用周期也比較長。目前來看,蘋果給出了以舊換新價格並不是很高,這部分老蘋果用戶完全可以把手中的iPhone通過其他渠道出售或轉送他人使用。
「總的來說,這次折抵換購活動對整體新iPhone銷量提升影響不會太大,參與用戶數量也有限,iPhone8以上用戶參與活動的意義也不大。」付亮說。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