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利紅
在我所有的聽課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節農村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圓圓的沙粒》。
當教師設置情境,讓學生們角色扮演小沙粒的同伴參加議論時,學生們的積極性都很高。
「小沙粒,沒有人跟你玩,你不孤單嗎?」
「小沙粒,裡面那麼黑,沒有媽媽,你不害怕嗎?」
「小沙粒,你不怕錯過美好的童年嗎?」
……
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回答談不上妙語連珠,但其中不乏精彩之語,且人人自告奮勇,個個神採飛揚更是出乎意料。同樣的一節課,同樣的一個問題在其他班級,回答者也許寥寥,也許千篇一律。
在解讀「坦然」「猛然」等關鍵詞時,學生們都能理解得很到位。在補白課文中另一處省略號時,學生們同樣發揮了他們豐富的想像力,讓課堂充滿了生趣。
整節課,老師表現得也很精彩,不過學生們的光芒似乎已經把老師的光芒遮住了。
這才是一節真正的好課!
好課不是老師「演」得有多好,而是學生「唱」得有多好。
一節好課的背後,不僅在於老師多麼辛苦多麼工整地寫了多麼詳細的教案,也不僅在於老師翻閱了多少相關的資料。也就是說不僅在於老師準備了多少,還應當在於學生準備了多少。
一節好課的背後,一定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一定是長期思維訓練的結果。學生沒有大量的閱讀,沒有養成良好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習慣,再優秀的老師再怎麼循循善誘,都不免遭學生不客氣地冷場。所以,一節優質課,常常是學生換了,效果也換了。
記得有一次聽名師送課,這位名師在甲班就得心應手,讓學生討論,學生們就進行了熱烈地討論。到了乙班,學生們就同一個問題,大眼瞪小眼,不知從哪裡說起,討論不起來。
課下我和這位三年級語文老師進行了交流。果然不出所料,這位老師平時最注重學生讀書了。她鼓勵學生每天讀書,組織學生每天交流心得收穫,並且在班裡還開展了評選「小小讀書人」的活動。學生們書讀得多了,課堂上自然文思泉湧。
好的語文課的背後,是讀書的力量,功夫在課堂之外。
人們常說讀書好,我也深信不疑,但是今天在這節課中,讓我這麼真實地近距離地感受到了讀書的力量,還是讓我驚嘆了一把。
貧寒更需讀書,富貴不忘稼穡。讀書是一種低成本的投入,正好適合窮人家的孩子。
在那些貧困的,偏遠的農村小學,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怎樣才能讓這些孩子們站在縣裡,市裡的孩子中間而毫不遜色呢?答案是:讀書。
讓孩子們讀書,養成讀書的習慣,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也是師愛的最好註腳。
書讀得多了,作為營養,流淌在血液裡,可以豐富頭腦,滋潤身心,不至於使自己面目可憎。
讀書是慢功夫,就像烤地瓜一樣,小火慢工。讀書見效慢,在短時間內也許根本就沒有效果。就像西醫治標,中醫治本,讀書是「治本」的,所以急不得。
有一段話很有道理:鍛鍊與不鍛鍊的人,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別;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體和精神狀態上就有了巨大差別。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
小學階段是讀書的最好階段。小學的作業量最少,時間最寬裕,壓力最小,正是讀書的黃金時代。
有些東西錯過了,就永遠不會再來!讓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大量地讀書吧,那將是他們人生中一筆不小的財富。
作者單位:河南省獲嘉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