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方都是迎親,都是『娶』」,「三個月住你家,三個月住我家」。最近,江浙地區「兩頭婚」的婚姻形式引起廣泛討論,有人認為「兩頭婚」省掉了彩禮和嫁妝,簡化了傳統婚姻形式,是一種進步;也有人認為雖然彩禮嫁妝被省去,但小夫妻的日常開銷還是要依靠雙方父母,年輕人不獨立自主。
「兩頭婚」的具體實行中和傳統嫁娶婚都有哪些差異?這種婚姻形式更能保護女性的權益嗎?未來有可能擴展到全國嗎?
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黃亞慧十年前就在《婦女研究論叢》發表了她關於「兩頭婚」的研究,也一直在關注這個現象,澎湃新聞採訪了她。
黃亞慧【對話】「兩頭婚」中小家庭不獨立,因為沒得到財產的提前分配
澎湃新聞:「兩頭婚」是既不要彩禮也不給嫁妝,這是不是說明當地是一個性別更平等的地方?
黃亞慧:有一本書叫《閨塾師》,講明清時期的蘇南女性的文化生活,能夠從側面反映當地女性地位是較高的,特別是世家大族中的女性。後來,這個地區它比較特殊,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效果要比其他地區更好,很多70後們都已經是獨生子女了,那個地方的父母很能夠接受獨生子女政策,70後中就有兩頭婚的形式。
澎湃新聞:在蘇南,長女是不會外嫁的。
黃亞慧:如果說家裡面有兩個女孩,長女會留在家,就叫「長女不外嫁」,這個是一個傳統。當地人一般認為長女懂事比較早,能夠幫助家裡面很多事情,所以通常會把長女留下來。過去的招贅婚也比較普遍,確實是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我一個同學在重慶給學生講兩頭婚,他們覺得你是在開玩笑吧,怎麼還會有這樣的事?
澎湃新聞:是的,中國真的是太大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別真的可以達到這個程度,在內部產生獵奇和異文化的效果。接下來我想問,能不需要彩禮,進行兩頭婚的女方家條件一定是不錯的?因為兩方還需要分別買一套婚房?黃亞慧:經濟條件如何並不一定,我調查的農村地區其實也不買新房,兩家農村房子都再裝修一下就行。當然,如果條件好,雙方各買一套,或者說兩方合買一套,兩方出同等的錢買一套也是有的。當地人也提到,經濟條件好的跟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進行兩頭婚,一般的就找一般的家庭。
因為如果兩家經濟條件差距太大,就會出現「嫁」的嫌疑,在結婚的協商過程當中可能會處於弱勢,包括年輕人,他們也可能更喜歡經常住在條件更好的這一家。也包括生下來的小孩,比如說要生兩個,一家條件很好,你以後繼承我的家產,另外一家條件很差,你繼承他的家產,那兩個小孩之間就不平衡。這種貧富差異體現在同一個家庭的兩個小孩身上是不公平的。
澎湃新聞:他們能夠從各自的原生家庭帶入到小家庭的資產,大概是個什麼樣的量級?選擇兩頭婚的是比嫁娶婚經濟條件優越?
黃亞慧:當時(2012年)當地偏遠郊區的別墅的價格,大概是150萬以上一套,這是先給你一個房價的概念,經濟上,其實差異很大,有窮的、有富的,不能說選擇兩頭婚的就比嫁娶婚經濟條件優越。
有一種理論叫婚姻資助理論,婚姻資助事實上是通過彩禮與嫁妝,幫助小家庭獲得獨立的能力,然後跟父母自然而然的分離理論,也有認為它是一個財產的提前分割。嫁娶婚中的嫁妝和彩禮,是長輩對於年輕夫婦的資助,目的是幫助他們的小家庭建立,獲得獨立的能力。
但「兩頭婚」不同,財產並沒有提前分配,他們沒有從父母那裡收穫多少財產,而且如果沒有買婚房,而是交替生活在各自父母家中,他們日常生活的開支是在依靠父母,小家庭沒有獲得獨立生活的條件。
澎湃新聞:這是啃老?
黃亞慧:也不是啃老,他們有自己的花銷,也有工作。但是家庭正常的開支很多,比如說買菜,小孩沒大之前,主要就是靠父母,然後獲得生活上的照料。
我認為一個家庭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的,年輕的小夫妻(往往20歲出頭就結婚了)沒有獲得過資助,所以也不具備獨立的能力,他必須依附父母家庭,等他們成長到一定階段了,小孩也慢慢大了,父母也慢慢老了,他們也逃不過養老贍養的責任,那時候他們的負擔是很重的。
澎湃新聞:關於代際關係,有學者認為,女性權益的崛起,其實背後是長輩們的付出或者犧牲,也是長輩權力的衰落。不知道你是否認可這個觀點,長輩們是怎麼想的?
黃亞慧:我更覺得這是一個互惠的過程,家庭是發展變化的,夫妻小家庭剛成立的時候能力比較弱,也很需要長輩的幫忙。我覺得從互惠的角度上來講,可能會更好一點,我在這個訪談過程當中也遇到過,長輩也非常想要照顧晚輩,增進情感交流。
當然也有人抱怨,兩頭婚輪流居住,父母很辛苦,父母就像招待客人一樣,小夫妻就像住賓館一樣,什麼也不幹,時間一長很累,走了之後又覺得想他們。所以他們覺得回來畢竟是好的,因為還是有跟家庭有聯繫,總比不回來的好。所以我覺得,這個兩頭居住,能夠避免在一家待的時間太長相互膩煩,特別是婆媳關係可能處得更好了。
我訪談過一個70後,他們已經過了10來年這種生活了,小孩已經上小學,這樣的生活讓他們覺得是在兩個家庭間寄居,而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表現出一種對自己獨立家庭生活的嚮往。
他們就很想擺脫這種模式,想自己買一個房子獨立,也是因為父母年紀也慢慢大了,也體會到父母的這種辛勞,又要招呼你們吃飯,照顧你們生活。我覺得家庭發展到這個階段,年輕人就慢慢獨立了。但是在他們剛結婚的階段,是不利於他們的這種獨立性的成長的,他們很多時候也沒有生活自主性的選擇。
「兩頭婚」追求的雙方平衡是什麼澎湃新聞: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婚姻比較現實,父母參與的比較多,這種協議會讓婚姻的交換關係赤裸裸地被看到。比如,結婚前親家之間會談具體的什麼問題呢?
黃亞慧:兩頭婚的一個事實就是,父母在結婚這個環節參與很多。因為兩頭婚沒有明確的儀式,所以兩方各都在爭取和協商。
比如,男女方都會有一個迎親的環節,婚姻當中有一個正餐也要協商的,有的地方就是正式的搞兩頓,或者說避免矛盾,就乾脆放在一起去個飯店就結束,還有晚上新房在誰家睡,也是有講究的。因為總有一些重要的時刻,你沒法一半一半,所以很荒誕,出現有上半夜在他家,下半夜到了另外一家。這裡面有很多協商的東西,沒有一個明文統一的做法,但是大家就是在追求雙方的平衡。
所以也很考驗父母和孩子。我的研究發現,如果兩個年輕人他們感情非常好,那麼父母會遷就他們很多,兩家比較容易達成協議,但如果小年輕他們兩個感情一般,就容易受到結婚瑣碎事情的幹擾,其實很考驗年輕人的感情基礎,很可能最後就談崩了。
澎湃新聞:現在有種聲音說,「接親」是對女性的物化,怎麼就要接走,女方爸媽為什麼就要哭,男方爸媽為什麼就要笑呢?
黃亞慧:迎親接親是跟我們傳統的家庭制度聯繫在一起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統社會中迎親,兒子是跟父親拜別,然後鞠躬騎上馬,領著父親的命令去完成把媳婦迎進門的任務,家族的傳承才是最重要的(女人本身沒那麼重要),所以這個儀式其實也是在強化中國傳統價值。而兩頭婚雙方也都是「娶」,不是「嫁」的儀式,給人一種「我家是娶進門」的,我是「獲益」的很有面子的感覺。
澎湃新聞:兩頭婚這種形式,會影響到結婚年齡嗎?黃亞慧:跟年齡沒太大關係,我調查的地方,他的結婚年齡都還蠻小的,都是小孩。有一家是沒到法定生育年齡,小孩已經出生了,之後才辦的婚禮。
澎湃新聞:考慮到他們的年齡那麼小,這個時候其實就是兩家父母說了算,那這個權力是在長輩手裡面,而不是在年輕人手裡面?
黃亞慧:父權的衰弱是一個公認的事實,但他們的權力,也只能在婚姻達成的過程中產生一些作用。比如談戀愛這個階段,父母是做不了主的,生育也做不了主,他們的影響力發生在結婚這個環節,還有婚後的具體生活當中,因為婚後日常開支往往需要父母的幫助。
澎湃新聞:冠姓也是一個熱點,如果兩個都是女孩,好像或者都是男孩問題也不大,如果是一男一女就會涉及到怎麼分配?
黃亞慧:一開始普遍的做法是,結婚前說好,第一胎不管男女,保證姓跟男方,到了第二胎不管男女,跟女方姓,但是現實當中會出現反悔的情況,婚前說的再好,婚後就又不一樣了。
我接觸過一個案例比較極端,兩方怎麼協商都不成,最後說好兩個小孩生下來之後再來解決姓的問題,先都不姓,最後婚就沒有結成。男方是外地人,他在父權文化中長大,他不能夠理解女方的各種做法和要求。
澎湃新聞:姓在當地也是一種香火的概念嗎?在當地文化上來看,就是男孩和女孩是一樣的,都可以傳承家族的姓。是嗎?
黃亞慧:有的,有一些當地人,年三十的整個晚上,都是挨個山頭去燒香拜佛,要搶頭香。年輕人也對本地文化很認同,生活在這種社會文化環境當中,多多少少是對這種形式的傳承是認同的。
費孝通的《江村經濟》中講了這個事情,如果這家只有女兒怎麼辦?一個是招女婿的方式,但是現在獨生子女多了,家庭條件也好了,過去講家貧子壯則出贅,就是你家庭很窮,男孩又多,就把男孩就招出去當招女婿。但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也都不錯,然後就很金貴,誰也不捨得。
所以女方家庭的兩頭婚是怎麼來的,大概就是這樣的。女方家庭很難通過招女婿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所以也有傳統的做法,就是兩頭掛花幡,這是另外一個就是解決辦法。花幡就是一個傳世的象徵,期望婚後生的孩子中,有一個能繼承女方家系,保證女方的家系的傳承。
其實傳統文化當中有這樣的一個做法,只不過過去這種需求不多,但是現在這種需求多了,他們就藉助這種傳統的做法,這個現象就越來越多了,有一個理論叫做工具箱理論,是說中國家庭制度可以理解為是這樣的一個工具箱,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工具,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就借來用一下,但使用這種工具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其他的工具。
兩頭婚中女兒貼補和贍養娘家更加名正言順澎湃新聞:看上去確實是雙方利益的一個平衡?
黃亞慧:兩頭婚很強調兩方家庭的平衡,事實上是兩個「贍養圈」,兩個家庭的父母都要靠年輕的夫妻來承擔他們的贍養責任,這兩個圈子也存在競爭,比如對于姓氏、資源的這種爭奪。
澎湃新聞:老人們具體期待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贍養?
黃亞慧:過去傳統的嫁娶婚當中,如果兒媳婦一天到晚把自己的錢貼給娘家,婆家是很有意見的。所以嫁娶婚事實上就保障了獨家養老的權益,但是兩頭婚裡,兒媳婦把自己的錢貼回給娘家,也是天經地義的一個事情,女兒贍養是名正言順的,是從制度上保障娘家的權益。
澎湃新聞:因為大前提還是都是獨生子女對吧?而且大家年齡差不多的話,雙方的父母可能都會生病,在現實中如果男方工作忙碌,是不是在贍養老人上,最後具體的照料勞動是女方在做?
黃亞慧:我覺得可能看夫妻兩個他們的分工,因為不管怎麼樣,4個老人的責任都是在他們兩個身上。
澎湃新聞:今年有個熱點是網紅Papi醬,他們結婚之後雙方親家都沒見過,過年是各回各家,也是一種男女平等的表現,當地有沒有可能有這種獨立的婚姻形式?
黃亞慧:兩頭婚和Papi醬的這種正好是反過來,兩頭婚的父母們非常積極地參與他們的生活。一個原因是情感的需求,過去的子女很多,其中一個老大結婚了走了,離開父母家庭了,然後下面還有好幾個孩子,空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現在空巢就很突然,父母還是需要孩子的陪伴。
澎湃新聞:也就是說,在當地還是需要父母來進行育兒和照料的幫助,但是Papi醬為代表的婚姻裡,會外包給一些育兒嫂或者是家務工,雖然說可能最後落到男女的地位上,都是一種男女雙方的平等,但是跟長輩的關係,一個是比較緊密的,是非常鬆散的。 「兩頭婚」會減輕女方的勞家務、勞動、生育、教育這些的壓力嗎?
黃亞慧:生育的壓力反而是增強了,可能來自雙方家庭的期待,一旦選擇兩頭婚,如果不生兩個就可能導致雙方家庭產生矛盾。家庭勞動,很多事情是老年女性、父母承擔了很多,這一點其實跟城裡的或其他婚姻狀況都很相似。
澎湃新聞:兩頭婚的本質是對父權的挑戰還是強化?這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
黃亞慧:是有關係的。女性在家庭當中,特別是獨女戶的家庭當中,她的價值是上升的,也是一個計劃生育政策的效果,女兒在家庭當中作為贍養人的價值、繼承人的價值不斷受到重視。兩頭婚姻事實上是對女性從家庭制度上進行賦權,賦予她們繼嗣與繼承家產的權力,從而女兒正式成為父親家族的一員,其權利與義務都被正式確定下來,雖然現在還不能斷定這種變化是否具有一種永久性的效應。
過去的婚姻模式,更多的是鐵板釘釘的這種嫁娶婚,但是在兩頭婚中可以用一種協商的方式來討論,當從夫居與隨父姓的這類自然安排都可以協商的時候,那麼傳統的父系家族制度則必然出現了結構上的鬆動,生活的安排可以不再遵守傳統的約定,一切都有了協商的可能。
所以生一個女兒,也不認為是一個什麼悲觀的事情,也重視女兒的教育投資了,婚後女兒跟娘家的關係很緊密,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我在夫家住的不高興,可以在娘家住一段時間,沒有人會說什麼,其實可以提高自己在婆家的地位。
婆婆對兒媳婦的態度也和過去不一樣,過去是「進了我家門,就是我家人了」,也有一個理論叫「子宮家庭」,就是婆婆跟兒子是一個子宮家庭,然後兒子結婚之後,媳婦和她的孩子形成一個子宮家庭,然後婆婆的養老資源,是需要跟另外一個子宮家庭去競爭的。但現在兒媳婦沒有完全進你家門,她還有一半在自己家,是另外一個家庭的很重要的支持。婆婆不僅需要跟媳婦的子宮家庭競爭,還需要跟親家競爭。
所以對待兒媳婦的這種態度,可能跟傳統的嫁娶婚的態度可能就會不同,產生了一種相互像對待客人一樣的相處模式。
澎湃新聞:是不是對男方來講,他們的義務也變多了,比如說我們往往期待兒媳婦公婆做得更多,現在女婿同等的也得對嶽父嶽母如何,有這樣一種平衡嗎?這種婚姻形式可以廣泛推行嗎?
黃亞慧:是的,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去平衡。我覺得兩頭婚是從制度上保證女方的贍養責任和權益。其實現在很多城裡人,他們的做法跟兩頭婚沒有本質區別,也是兩家出錢可買一套房子,然後父母輪流過來給他們幫忙帶孩子,共同贍養老人等等。
我覺得是有可能推廣的,我有一個同學,她有一個女兒,她就希望以後採取這種模式,倒不是為了姓氏的傳承,而是為了跟孩子保持緊密的情感聯繫,其他的形式可能都不在乎,所以未來可能會創新出多種形式的兩頭婚。
(實習生張可玟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