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只要在戶外,為了避免曬傷,張文娜都會「全副武裝」。 受訪者供圖 |
![]() |
張文娜利用課餘時間為學生輔導功課。 受訪者供圖 |
9月11日,教師節剛過,惠東中學英語老師張文娜第五次踏上了援疆的旅程:從惠州到喀什,跨越40個經度、15個緯度,幾乎飛越了整個中國。
這是張文娜第二輪援疆支教工作的第二個學期,每一輪為期一年半。2018年8月,她響應國家萬人教育援疆計劃赴新疆支教,將知識和希望送去新疆。從教近20年,張文娜終於圓了「援疆夢」。
「老師你就是我的榜樣,我以後也要當老師。」新疆學生胡瑪爾的這句話深深印在張文娜的心裡。如同自己被做了一輩子山村教師的父親影響,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張文娜也在學生心裡埋下了夢想的種子。
教師節前夕,廣東省文明辦、廣東省教育廳發布《關於2020年廣東「最美教師」的通報》,張文娜入選廣東「最美教師」,這是送給她最好的教師節禮物。
援疆支教兩年現實比想像中難
北臨天山南脈,西有帕米爾高原,南有喀喇崑崙山,東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在三面環山地形的影響下,新疆喀什地區的氣候與廣東沿海截然不同。這裡四季分明,氣溫變化大,乾旱降水少。
兩年前,張文娜第一次到喀什,便遇上8月的酷暑天。她隨支教團到達喀什機場時是北京時間下午4時30分左右,正好是當地一天中最熱的時段。太陽熱辣辣地炙烤著大地,連空氣中都瀰漫著灼燒感。
對張文娜來說,氣候不適是支教中最大的挑戰。「紫外線特別強,隨便一曬就傷。」張文娜第一時間買來了帽子、口罩、太陽眼鏡,只要在室外,她幾乎都穿著長袖全副武裝。然而,抵擋得了日曬,卻耐不住乾燥的天氣。剛到喀什的頭一個月,她每天早上都要在流鼻血中醒來。
喀什疏附縣第二中學是張文娜第一輪支教的學校,今年4月,她又來到伽師縣第四中學進行第二輪支教。張文娜教高中英語,每天過著宿舍、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由於當地師資緊缺,支教老師的教學任務並不輕鬆。「本來以為一樣地教學,沒想到比想像中難。」
上個學期,學校為了照顧支教老師,每名老師只安排兩個班的課程。「這樣的話,有的本校老師要上4個班的英語課。」為此,張文娜主動申請承擔3個班級的英語教學工作。這個學期,張文娜兼任高三英語科組長,帶兩個班,一周12節課。「算上支教老師,24個英語老師有6個老師要教3個班,還要擔任班主任。」
即便授課任務繁重,張文娜還是常常利用課餘時間為學生補習輔導。「新疆不少學生普通話不好,師生間溝通不順暢,自然英語基礎也不好。」張文娜說,她尤其希望貧困家庭的學生可以自立自強,立志改變人生。
胡瑪爾是張文娜常常為其補課的學生之一。她是疏附縣第二中學學生,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還有兩個弟弟,跟媽媽一起住在外婆家。由於家境貧困,胡瑪爾學習格外刻苦,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我常常跟她談心,擁抱她、鼓勵她。」在張文娜的幫助下,胡瑪爾越來越積極樂觀。
「她跟我說,好想叫你媽媽啊……」「她還說,老師你就是我的榜樣,她也想當老師。」回憶起這些,張文娜感到欣慰,覺得自己像爸爸一樣,讓理想的種子在學生心中萌芽。
父親曾是山村教師從教志願從小確立
張文娜的爸爸也是老師,曾在梅州大埔縣百侯鎮一處山村教學點代課,一代就是30多年,直到撤點。張文娜說,她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才成為老師的。
張文娜記得,爸爸上課的教學點只有一間教室,教室裡只有一塊黑板和幾張課桌,昏昏暗暗的。學生不多,一共八九個人,分好幾個年級。她爸爸是唯一的老師,所有科目所有年級都是他一個人教。
教學點在半山腰上,從張文娜家出發,要翻過三個山頭,走近兩小時才能到。如果走村道,要花費更長的時間。而這樣的路程,張文娜的爸爸走了幾十年。
因為中午要在教學點吃飯,她爸爸用石頭砌了一個簡易灶臺,自己背米背糧過去。張文娜小時候常跟爸爸一起去教學點,幫學生批改作業,帶孩子上體育課,或者幫村裡的老人做農活。
每次去教學點,村裡的人遠遠地就會迎上來,熱情地跟爸爸打招呼。一聲聲「張老師」,是張文娜對教師這個職業的最初印象,一顆種子悄然在她心中萌芽。
「我也要成為爸爸那樣的人。」回憶起兒時的夢想,張文娜變得像回答問題的小學生,聲音裡流露著仰慕之情。在父親的影響下,張文娜報考了韓山師範學院外語系英語教育專業。
可這種情結卻讓張文娜的哥哥和弟弟感到不可思議。為了幫教學點的困難學生買文具、交學費,張文娜的爸爸每月拿回家的工資所剩無幾。在兩兄弟看來,一個賺不到錢養家,一個要靠媽媽做農活維持生計的爸爸,怎麼會成為孩子的偶像?
「可能我想的不一樣吧。」張文娜說,即便是家裡親戚,也稱呼父親為「老師」。每次聽到別人喊「張老師」,她都能感到大家對爸爸的尊敬,內心會有一種湧動。
如今,張文娜的爸爸已經年過古稀,從代課老師轉正後,每月能領幾千元的退休金。「爸爸經常把這些錢拿出來分,哪家孩子考得好,哪家老人過生日都分。」張文娜說,爸爸幫助了許多人,她想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決心實現百萬愛心助學計劃
「第二批還去嗎?」2020年1月,張文娜結束第一輪援疆支教工作後,惠東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私下問她。
這樣問多少有些挽留的意思。一方面是擔心43歲的張文娜不適應新疆的氣候環境,另一方面是學校和當地教育部門都捨不得她。
在援疆支教前,張文娜已經連續8年教高三,還一直擔任班主任。從教十幾年,她先後獲評「惠東縣優秀班主任」「惠東縣優秀教師」「惠州市優秀班主任」「惠東縣教學工作先進個人」等,已是惠東中學高三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
「我要去!」張文娜毫不猶豫報名參加第二輪援疆支教工作,並給出了理由:「那裡缺老師,而且我需要這筆錢。每年國家給十二三萬元的補貼,可以用來幫助更多的學生。」
或許是受父親的影響,又或許是因為自己也是在貧困中長大,張文娜2001年參加工作後一直做愛心助學。那時候,她的經濟能力有限,還要顧小家,資助金額不多。「我看到班裡一些孩子比較貧困,我會幫他們交學費,讓他們到我那裡吃飯。」
從2007年開始,張文娜參加惠東縣婦聯舉辦的「愛心父母」牽手困境兒童志願行動,結對幫扶困境兒童。直到2017年,學生阿鵬的經歷讓張文娜受到觸動,自己成立了一個助學基金,決定每年至少助學5萬元,最終實現100萬元的助學目標。
「高考前夕,因為沒有錢治療,阿鵬的爸爸癌症去世了。」張文娜一直愧疚自己當時沒能幫上忙。阿鵬考上中山大學南山學院後,張文娜開始資助他學費。「那小孩很上進,上大學後一直在勤工儉學,只接受了一年的資助。」
張文娜目前正在資助的學生有十一二個,愛心助學已達25萬元。張文娜說,這些年幾乎沒什麼積蓄,除了一輛私家車和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日常開銷外的錢都拿來愛心助學了。
「有餘錢與其放到銀行,不如用來幫助別人。」在張文娜看來,比起投資房子、投資股票,投資在人身上,更能為社會發展作貢獻。
對於獲評廣東「最美教師」,張文娜說:「我身邊許多老師一直在默默奉獻,做得比我多得多。」張文娜希望自己低調行事,只想把愛繼續傳遞下去。
南方日報記者 於蕾